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玲 《工会论坛》2008,14(5):74-75
很多学者对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持反对态度,认为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会使文化本身丧失原有的内涵,文化的真实性将被弱化;实际上,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对对旅游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要实现持续发展,在开发时必须强调异质性、文化性、乡土性、参与性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民族民俗的主要内容出发,深入研究民俗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以及职业教育对民俗的反作用,从而得出研究民俗文化必然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满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文化资源。由于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的改变等历史原因,满族民俗文化正逐渐衰落,濒临着失传的困境,抢救民族文化迫在眉睫。各级政府要在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加大对其投入,合理挖掘、开发民俗文化,使传统民俗得到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4.
旅游作为我省的一项新兴产业,其产品是以旅游服务为主和一定范围内物质交换相结合的综合消费.旅游服务中各种服务的数量与质量的差异很大,造成旅游消费的差异也很大.和市场经济的其他商品一样,对旅游消费这一特殊的商品进行慎密的分析、合理的定价,消费者和经营者都能接受,旅游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旅游是重要的旅游业态。笔者认为,南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挖掘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位为重点,整合以下资源: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绿城风光文化资源、古镇古宅文化资源、会展文化资源。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以形成系列的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使南宁旅游从一般走向精品,从而解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6.
端正保护意识 推进民俗文化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旅游开发促生产力发展,以生产力发展促民俗保护,既发展经济,又可达到民俗文化保护的愿望,这在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多数地区已经得到验证,以民俗文化为主的旅游开发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已成为各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问卷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发现,乐山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上存在产品单一旅游附加值低、生态性不足及包装宣传落后等问题。今后乐山乡村旅游产品提升对策,即创意农业文化旅游产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乡村康体与养生旅游产品、乡村研学旅游产品、乡村夜间旅游产品、乡村体育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8.
商品匮乏的消除使人类社会从生产型社会转变为消费型社会,20世纪中后期,消费社会来临。消费社会的社会发展阶段必然使消费文化发生转变,消费主义文化渐成主流。社会消费时尚显现着社会消费文化。消费时尚研究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9.
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空间,它是权力作用下的一个政治空间。贵州的文化旅游创新区应突出贵州文化的地域性,有利于展现贵州的文化名片。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在本质上是文化空间生产,在这个空间,有文化的创新,更有文化的坚守。建立文化旅游创新区是一种经济发展的规划,也是一种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战略,既要为旅游者提供其最想消费、最具有消费价值的文化产品,还要将文化转化为文化产品,保证其历史的血脉和民族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旅游市场细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女性旅游"作为一个独立而又极具个性化的市场领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女性旅游消费群体有其自己的消费趋势和消费特点,旅游企业应在"女性旅游市场"这块潜力无限的阵地上采用一定的营销策略,来推动这个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文化殖民”神话的潜在证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被他认为是"日本南方异国情调"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满的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恰恰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台湾文化与炎黄文化血脉不能被斩断的反证.违背西川满的初衷的是,其台湾民俗文学文本客观上变成了"文化殖民"神话的证伪书.  相似文献   

12.
闽南地区的普度民俗信仰是在"普度众生"这个广泛的意义中的一个狭隘理解,即施舍、安抚、讨好甚至贿赂孤魂野鬼,以期确保百姓安居,社会稳定。每年的农历七月,闽南民间都要举行多次的祭祀活动,人们习惯于将其称为"中元普度"。"中元普度"作为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之一,它的形成和演变都体现了闽南民俗既来源于中原文化又保留其闽南本土文化的特点。探讨闽南普度的历史文化渊源,分析闽南普度的现代表现模式,总结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社会功能和研究意义,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就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作为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其发掘利用意义重大。聊城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积淀十分丰富,但一批优秀的具有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正逐渐流失消亡。近年来,民俗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民俗文化的传承、宣传力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应积极探讨民俗文化资源发掘和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多于竞争,发展南宁民俗文化旅游是南宁拓展旅游业的一种现实选择。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两大原则:一是文化保存原则,二是经济效益原则。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论坛》2016,(6):35-35
云南省晋宁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极高,尤以震古烁今的古滇文化、博大精深的郑和文化、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缤纷多彩的民族文化等最具特色,同时也构成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赖以发展的基础和灵魂。为此,晋宁县利用郑和文化、古滇文化、古镇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民间文化五大文化脉络,融入旅游项目和产品中,打造郑和公园、石寨山遗址、古滇国、晋城古镇、盘龙寺以及核桃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突出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游客旅游消费心理的变化。在现阶段,游客的价值取向正处于转型阶段,旅游动机呈现出多元化,消费自主意识增强,购物、娱乐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显著增长,逐渐摆脱了对传统生活模式的心理依赖,由以往的重视有形消费向无形消费过渡。对此可以采取完善散客接待设施、打造品牌产品、做好售后服务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座历史名城,济南文化悠久,民俗更是丰富多彩。但随着时间推移,许多传统民俗逐渐淡出了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对国外节日以及西方文化的推崇。因此,深度挖掘、大力推广济南的特有民俗,将民俗品牌化思路进行凝练和提升,对于建设"天下泉城"文化品牌、树立本土文化自信都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服从于作品"触里耳而振恒心"的需要,"三言"通过大量民俗生活的描写,深刻而全面地展示了晚明时期真实的社会风貌。民俗文化在"三言"中体现出了对作品思想倾向的改造、提供创作素材、设置故事情景、提供创作契机、铸造通俗风格的功用。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是个农业大省,位于有"中华文明摇篮"之称的黄河流域,历史悠久绵长。除了拥有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外,还有其独属的民俗节庆日。这些传统节庆日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深邃悠远。发掘河北地方节庆日的文化价值,分析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河北民俗节日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有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消费需求增长的要求不适应。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买贵卖难时有发生。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缩短流通渠道,促进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惊险跳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