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一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我国40年来经济建设的实践特别是近10年多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科学地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了一个创造性的突破,这就是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在如何认识和对待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问题上,人们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既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共识,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差异。一、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涵义大家普遍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一种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巩固和发展的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它既区别于单一计划经济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克服过去经济管理过于集中,统得过死的状况,适当发挥市场调节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重申在经济改革中要坚持这一重要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一直把计划经济看作是实施其经济纲领的障碍,他们多次声称计划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体系,根本不能结合。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创造一种适合中国情况的、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李鹏同志在几次会见外国朋友时也说:“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原则。”“中国不能完全搞计划经济,也不能完全搞市场经济。比较好的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我们要进一步从理论上弄清楚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条件、方式及其变动趋势,从实践上逐步建立和形成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首先有必要进一步弄清楚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内涵、两者存在的经  相似文献   

4.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新制度,乃是坚定不移地执行这条基本路线的重要经济保证,更是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协调、良效、中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拟就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方式和程度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我国的经济改革绝不是要实行私有制基础(或主体)上的市场经济,而是要在坚持、发展和完善计划经济的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  相似文献   

5.
近三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如何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如何处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这些讨论,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征,改进计划管理体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有关这方面的主要观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一九七九年四月无锡“价值规律讨论会”以前,关于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曾有一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提法。可是,无锡会议上,多数同志都不同意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从理论和实践上郢要求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完全能够结合起来。对上述问题,大家的观点又趋于一致。但是两者如何结合,表现形式怎样。则莫衷一是。本人拟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一、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是动态结合,而非静态结合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碰到的第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0多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的准备,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先后提出计划体制下运用价值规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发展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到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说一步步脱离了计划体制的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国庆四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创造一种适合中国情况的、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是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实际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能否建立起新的经济运行机制、适  相似文献   

9.
经过几年的讨论,人们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许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了,但也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继续研究和讨论。本文仅就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基本点和具体形式,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0.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命题,早在1979年3月陈云同志在《计划与市场》一文中就提出来了,以后又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对这个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认真学习陈云同志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论述,对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1.
<正> “双轨制”是目前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板块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不解决“双轨制”问题,就始终只能是这样的状况:计划调节一块,市场调节一块,也就无法实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由板块式结合向有机结合的转变。而  相似文献   

12.
<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理论探讨及其实践运行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转换了三种模式。 (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最早是由陈云同志提出来的。在1956年9月党的“八大”上所作的题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的发言中,他第一次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思想(见《陈云同志文稿选编(1956——1962年)》,第12——13页)。但是,当时由于“左”的错误思想的指导,陈云同志的正确主张  相似文献   

13.
新知识 新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中坚在1991年第九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撰文指出: 根据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的属性,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1) 计划经济的计划性与商品经济的商品性相结合。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既要体现计划经济的计划性,又要体现商品经济的商品性;既要遵循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又要遵循价值规律。这体现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内在属性。(2)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意味着在经济运行中,既要运用计划调节手段,也要运用市场调节手段,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体现了调节手段上的特点。(3) 宏观经济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相统一的问题。二、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治理整顿问题。三、关于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问题。四、关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问题。五、关于坚持  相似文献   

15.
前些年,我们在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问题上,走过一些弯路。没有很好地认识到我们的经济仍然是短缺经济,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结果在经济体制改革和  相似文献   

16.
所谓“换脑筋”,即是指转变观念,在市场经济问题上“换脑筋”就是要求我们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意识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则必须纠正长期以来对市场经济的一些错误认识。一、市场经济=无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的观念应该转变。市场经济历来被视为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完全由市场调节的资本主义经济,依据有二:一是所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称他们实行的经济是市场经济;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说过资本主义经济是盲目无政府状态的经济。因此,市场经济=无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的观点,被冠之为马克思主义观点。这就使不少人在我国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中,十分忌讳市场取向改革思路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其  相似文献   

17.
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的关系,是涉及到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基本取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对近几年讨论这一问题的主要观点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计划的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本文旨在对市场的作用作点简要的分析,对国家调节市场的有关问题作点粗略的探讨。一商品经济与市场是紧密联系的。有商品,就必然存在商品交换,有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市场。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的发展又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  相似文献   

19.
十三大以后,经济理论研究相当活跃。有些同志建议干脆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使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但也有一些人持相反的意见。在1988年和1989年出现新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以后,一些坚持计划经济的人又利用这种形势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变相地恢复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口号。改革取向的大论战 1988年9月,由于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  相似文献   

20.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和市场经济是两种社会经济制度下的不同经济体制。前者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商品经济运行特征的集中体现,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商品经济运行特征的集中体现。所谓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就其主要特征而言,是指整个社会经济,从体制、运行机制到调节手段,都在以计划为主的同时,又具有市场调节的作用与功能。一方面,它强调经济发展在总体方向和目标上的有序性,以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宏观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自觉性与计划性;另一方面,它不否定经济活动在微观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微观主体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协调的灵活性与兼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