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运用PISA2012中国上海数据,探讨了家长数学态度对学生数学成就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的数学态度对孩子数学成就有着直接而显著的正向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和数学焦虑在父母的数学态度和孩子数学成就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学生的数学焦虑在学生数学学习动机和数学成就之间起中介作用。由此得出结论,父母的数学态度对孩子数学成就不仅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也会通过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数学焦虑来间接作用于学生的数学成就。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从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两个方面考察了小学生父母控制与学业延迟满足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自尊在父母控制与学业延迟满足中可能起到的中介作用。采用学业延迟满足量表,父母控制量表以及自尊量表对690名3到6年级小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小学生父母心理控制与学业延迟满足呈显著负相关;行为控制显著正向预测学业延迟满足。(2)小学生自尊与学业延迟满足之间存在相关,自我否定倾向与学业延迟满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自我肯定能够正向预测学生的学业延迟满足。(3)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在父母心理/行为控制与子女学业延迟满足的关系中均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修订的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量表和一般健康量表对72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大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主动性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个人成长主动性与心理健康之间、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与心理健康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在个人成长主动性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个人成长主动性既对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也通过个体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间接地影响着心理健康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褚惠萍 《党史文苑》2006,20(9):68-69
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新特点情感需要的多元性,情感体验的矛盾性,情感取向的浅显性,负面情感的普遍性;探讨了高校情感教育的内涵与范围;并针对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在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强化学生美育的陶冶作用和拓展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新途径等方面加强高校情感教育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新特点:情感需要的多元性,情感体验的矛盾性,情感取向的浅显性,负面情感的普遍性;探讨了高校情感教育的内涵与范围;并针对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在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强化学生美育的陶冶作用和拓展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新途径等方面加强高校情感教育的构想。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山东省74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1)父亲、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学业成就水平;(2)父亲、母亲惩罚严厉与父亲、母亲拒绝否认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学业成就水平;(3)大学生心理资本显著预测大学生学业成就水平;(4)大学生心理资本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自尊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采用性别角色量表、自尊量表、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对28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性别角色、自尊、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自尊对男性化特质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没有调节作用,自尊对女性化特质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有调节作用。由此可见,大学生性别角色、自尊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自尊对女性化特质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依恋研究有助于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大学生的依恋行为,了解依恋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文章从依恋的"内部活动模型"、依恋的风格、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依恋风格的被试在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上的差异,为分析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等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贫困大学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或基本生活费得不到保障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贫困导致“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自卑感。在校园集体生活中,贫困大学生与其他生活富裕的学生朝夕相处,日常生活消费的反差巨大,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同学间不经意的一句玩笑,都会深深地刺伤他们的心灵,强烈的自尊渴望与脆弱的情绪情感相交织,无形中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的人因此而常常感到自卑、压抑;有的人对自己勤工助学劳动持鄙视的态度,自己…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及孤独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孤独感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48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得分呈正相关;2.手机成瘾、孤独感与大学生社会适应均呈负相关;3.大学生手机成瘾可以直接影响孤独感,也可以通过自尊影响社会适应.手机成...  相似文献   

11.
运用团体辅导改善当前大学生低成就动机水平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就动机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低成就动机大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成就需要普遍较低。为此,我们尝试使用团体辅导方法,帮助其从低成就动机方向向高成就方向转化,并达到激发其学习动机、开发其学习潜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情商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信念等,是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有效的情商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在工作中,辅导员可以通过言行示范、活动引领等途径,不断加强和推动大学生的情商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情商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信念等,是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有效的情商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在工作中,辅导员可以通过言行示范、活动引领等途径,不断加强和推动大学生的情商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网络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大学生是网络最大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受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我们必须研究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带来的各种影响,牢牢把握网上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动权,运用网络对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一、深刻认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截止2004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接近9000万,占全球上网人数的9%以上,其中,在校大学生…  相似文献   

15.
向敏 《世纪桥》2009,(15):113-113,115
大学生在追求成就时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不畏困难、达到目标的追求成功倾向,一种是害怕失败、回避失败的倾向。据此,可以把大学生区分为成就动机水平高低不同的两类人,成就动机水平高的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低的追求成功的倾向小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本文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学习成就动机水平高低的制约因素,着重提出了培养和激发大学新生学习成就动机相关对策,以期能对大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高中生自信与成就动机的关系,采用青年学生自信问卷和成就动机量表对252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中男生在自信各因子上显著高于女生;追求成功动机与自信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避免失败动机与自信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人际自信、才智自信对高中生追求成功动机具有显著预测力,成就自信、品质自信对避免失败动机具有明显预测力。由此可见,高中生的成就动机与自信有显著的关系,自信是影响高中生成就动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前,研究和探索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取向已成为一个热点,笔者认为只有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群体层次、知识结构及思维方式入手,才能从根本上弄清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只有对制约价值观的诸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和探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思想深层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第一,价值主体的社会性作用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关对价值关系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它是人们进行价值评价,决定价值取向的内在根据。价值主体的  相似文献   

18.
许天心 《世纪桥》2009,(7):98-99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对于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的总体看法,反映了他们对待职业的基本信念和态度,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未来。因此,引导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职业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网络大V等不同主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且其影响力的大小因大学生性别、年级、学科等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持续强化大学生政治认知,激发大学生政治情感,丰富大学生政治参与,增强大学生政治信任,以实现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传统文化的承继者和未来新文化的创造者。大学生群体对迷信的看法和态度,不仅可以反映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否,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昭示我们民族的未来。为此,我们针对大学生群体对迷信现象的态度在河南省驻马店、南阳等地高校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