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罗庶长人是要有修养的,被称作东方"圣经"的《四书》,其中的《大学》就有关于修身的论述:"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修...  相似文献   

3.
邱勇 《今日海南》2007,(12):39-39
《大学章句》开宗明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就是传统国学中所倡导的修身养性。今天,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为人民造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添砖加瓦的重任,更应该汲取我们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养分,注重修身养性。  相似文献   

4.
《群众》2020,(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修身齐家"的重要性。领导干部要带好头、做表率,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做家庭美德和家庭文明的践行者、示范者。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如何修身?《诗经·  相似文献   

5.
品德高尚者如巍巍山岳,人皆敬仰。何谓品德?品德即人的品行道德。品行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也就是人生的准绳。古今中外圣贤之士莫不视道德为人生第一要义。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重伦理、讲道德。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开篇则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观,把伦理道德看成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把道德教育和修养看作是培养圣贤君子和理想道德人格的必经…  相似文献   

6.
何芳 《今日上海》2013,(10):40-45
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古今皆如是。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言:医者要“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才能成苍生大医,可见医道在于仁。  相似文献   

7.
正古语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12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风正,则民风淳。这并非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强调家风建设。率先垂范,好干部当有好家风"各级领导干部要教育亲属子女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  相似文献   

8.
正治国先齐家。从古至今,家风都与治国理政紧密相连。《礼记·大学》中说过:"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家风传承不可忽视,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领导  相似文献   

9.
陈朋 《群众》2019,(12)
<正>古人有言,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的最直接方法,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不断增强‘四  相似文献   

10.
<正>"家和万事兴","家"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古人云,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同样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员融入党派活动的最直接平台。为了加强和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就必须切实建设好党派基层组织。2018年年初,为了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农工党江  相似文献   

11.
正《止学》是隋朝大儒王通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祥;能够思虑周祥,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这也是中庸的道理。本书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止"之思  相似文献   

12.
齐家在修身     
一个人,你晓得他好,就要晓得他坏的一面,不要被自己感情欺骗,也要晓得一个入坏,也有好的一面,要了解清楚。可是,这两句话讲起来很容易,做到了,“天下鲜矣”。因此,这是修身的第一步。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日:“入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  相似文献   

13.
门庭若市     
〔邹忌不若徐公之美,而妻、妾、客皆以为美于徐公。〕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为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今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音基)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相似文献   

14.
着力培育意诚身正的行为文化。立身先立德。《礼记·大学》云,意诚而后身正。机关干部要意诚身正,就要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表率,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对党忠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要坚持内外兼修,正确把握权责关系,做到光明磊落、以身作则。坚守公道正派、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真抓实干。  相似文献   

15.
刘宗周《人谱》归纳了人的六种"过(恶)",即"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和"恶",并设计了"改过"工夫步骤,即:针对妄惑微过,则"静坐读书",于闲居之地,明人禽之别、敬肆之分,体悟"本心"之"明";针对七情隐过,则"知几葆任",惩欲窒忿,当下廓清;针对九容显过,则"变化气质",以气质定威仪,由知礼而显性;针对五伦大过,则"随事体当",践履敦笃,常怀黾黾战兢之心,以尽伦常天道;针对百行丛过,则"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由尽吾之心而尽人尽物;针对成过之恶,则"克念始终",时时自讼反省,时时迁善改过,迷而后复,成圣成贤。《人谱》的改过六法表明,无论个体之人犯怎样的"过(恶)",其"本心"始终净洁澄明,迁善改过工夫本质是证"心"工夫。  相似文献   

16.
正孔子认为:"凡夫之为奸邪、盗窃、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无度,则小者偷盗,大者侈靡,各不知节"。"度"与"欲"相比,当官要节欲。孔子讲的"度"与"欲"的辩证关系,指明了"度"与"欲"二者之间的哲理。禁欲、祛欲、净欲,必讲度;讲度,不越度、不超度,这是禁欲的良药、良方、良剂。古人云:"一念之欲不制,而祸流于滔天"。小私不节会发展成  相似文献   

17.
朝三暮四     
宋有狙(音居)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音絮),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7,(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各级纪委要强化自我监督,自觉接受党内和社会监督,建设一支让党放心、人民信赖的纪检干部队伍,为全党全社会树起严格自律的标杆。"纪检机关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纪检干部肩负着监督执纪之责,打铁还需自身硬,以忠诚干净担当为标准打造执纪铁军,是为全党"树标杆"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履行监督执纪职责的必然要求。《礼记·大学》中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  相似文献   

19.
古今中外,文明国家都将诚信作为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尽管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对诚信的界定有所不同,但其要义是一致的。"诚"是指道德主体内在的一种品质、信念,即所谓"内诚于心"。"信"则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或社会整体交往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说对了事情的一半,实际上,还应有“仕而优则学”。学优则仕,自古至今,不乏其人,仕优则学,当今之世,则虑无数人。唐之享先生的《求实集》(上下册)就是仕优则学的产物,她体现了先生的仕者气概,学者风范。作为仕者,上忧社稷,下忧黎民,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也,作为学者,为天地立心,为圣人立言,此其使命也。故知先生者,在《求实集》,罪先生者,亦在《求实集》。然知罪之间,并无绝对之隔,不知不能罪,欲罪必先知。知就是罪,罪就是知,人生如梦,何必斤斤于是知还是罪苟问心无愧,于国于民有益,知罪于我何有哉《求实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