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9 毫秒
1.
二战后期,苏联确定了在战后继续与西方合作的外交战略,为此在其周边国家和力量所及的地区推出了"联合政府"政策.通过各国共产党实施的这一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表现为共产党必须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而在苏联势力范围内则表现为允许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进入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然而好景不长,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双重因素的影响下,苏联与美国之间本质的不信任,以及各国党自身利益的驱使,造成"联合政府"政策在东西方同时破产,冷战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苏联学"是一个庞大和繁杂的体系.在西方/美国的"苏联学"、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以及美国对苏政策三者之间寻找交叉点和互动处,有助于为进一步研究冷战以后西方的俄罗斯/欧亚研究和对俄政策奠定基础.乔治·凯南和马丁·马里亚分别于1947年和1990年以"X"和"Z"为笔名发表的长文,不仅代表了战后西方苏联研究的起点和终结,也构成了学界与政策界、地区研究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之间的交叉和互动点.在前苏联问题上,学界与政策界的互动不一定合拍,有时甚至南辕北辙.43年间,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具有极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信奉现实主义的凯南被边化,美情报界也因此对苏屡屡误判.相比之下,西方苏联学界的主流却日益学术化,多以"正常"眼光看待前苏联,其中不乏马里亚认为的"亲苏"倾向;Z文对前苏联的笔伐和近乎完美的预测,其实也是对西方和美国苏联学的大批判,尽管这一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不甚公平.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苏联在发展与西方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时,一直致力于通过经济联系的方法促进苏联对外政策目标的实现。进入七十年代缓和时期后,苏联出于不同的政治与经济考虑而选择不同的西方贸易伙伴的做法愈益明显。从效果看,苏联在获得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在以经贸关系推进本国外交政策目标的实现方面也是比较成功的。本文试就苏联在七十年代选择不同西方贸易伙伴时的政治与经济考虑及其政策效果作一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影响缅甸民主化进程的主要政治势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晨阳  陈茵 《当代亚太》2006,42(4):19-26
军人及其所控制的政治势力、民盟及其支持者、少数民族武装和政党在目前缅甸的社会结构中呈三足鼎立之势,但军人占绝对优势,而且后两者不具备取代军人主导缅甸政局的能力。外部势力对缅甸民主化进程的影响很大,但在对缅政策方面,中国、印度、东盟不会采取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完全一致的行动。因此,相当长时间内,军人将继续直接执政或在幕后主导缅甸政局。  相似文献   

5.
试论日本政党体制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莹 《当代亚太》2007,(5):31-38,51
日本政党的"55年体制"于1993年崩溃后,现处在转型过程中.本文认为,促使转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原有体制的"制度疲劳"和自民党统合能力的下降.在选举制度的影响下,日本政党体制已出现新"一党优位"体制的端倪:政党同质化导致政界总保守化;自民党作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代表的性质日益明显;自民党与民主党相比,正表现出较强的自我革新能力和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6.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土地上风云突变,各国纷纷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改行西方议会民主制,反映到作为“西方民主制中枢”的政党制度上,即是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原来的共产党单独执政的一党制或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开始实行多党制。从那时至今,多党制在东欧国家经历了近十个年头的运作,逐步得以巩固,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多党制的特点作粗浅分析。 一、多党制的推行与政党的形成过程并  相似文献   

7.
战后四十年,东欧人说话办事必先看看苏联方面的“眼色”,这已成为一种惯例。1986年3月11日,当年轻的“有大气魄的活动家”——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时,东欧人更是以高度的集中力注视着戈尔巴乔夫推行的内外政策。1989年下半年,东欧国家在短短几个月内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快速变化:执政的共产党先后下台,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抬头并很快占据主导地位,各国在政治上大搞“西方式”民主,经济上普遍掀起私有  相似文献   

8.
在人们曾普遍认为,随着苏共解散和苏联的解体,东欧社会主义运动已成为历史的终结或处于低潮,东欧中亚各国的共产党一时间若“过街老鼠”无处藏身,包括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者和欢呼“不战而胜”的西方政治家们,大都未料到社会主义左翼势力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又“卷土重来”,尤其是俄罗斯共产党的迅速崛起着实让不少人目瞪口呆,大跌其镜。由  相似文献   

9.
1989年以来,东欧国家的局势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变化,执政的共产党纷纷改名,改组为社会民主党性质的政党,党内发生分裂,大批党员退党,共产党从大权独揽到召开圆桌会议,邀请反对派参加联合政府,到进行自由选举并最后被排挤出政权机构,共产党内的保守派被改  相似文献   

10.
葛君 《德国研究》2011,(2):33-39,78
以1966年3月25日的"和平照会"为标志,联邦德国开始试图缓和与东欧社会主义各国的关系.同年12月大联合政府成立后,联邦德国进一步提出了"先天缺陷理论"并很快与罗马尼亚等国建立外交关系,它标志着基辛格-勃兰特政府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放弃了"哈尔斯坦主义".然而,由于顾及自身的根本利益,联邦德国在恢复同波兰、捷克斯...  相似文献   

11.
8.19事件后,叶利钦颁布命令,禁止俄共的活动,没收共产党财产。年底,苏联解体。俄共在宪法范围内争取成为公开合法的政党。经过不懈的努力,1992年11月宪法法院作出折衷判决:禁止共产党上层组织机构活动是合法的,解散基层组织是违法的,共产党基层组  相似文献   

12.
"统一俄罗斯"党目前是俄国第一大党。它自称人民党,是代表俄罗斯全民族利益的政党。它的思想基础是"政治中派主义",宣称采取介于左翼和右翼之间的中间立场;反对"政治激进主义",主张"保守主义";对苏联历史在批判其消极因素的同时肯定其积极成果;全面支持普京总统的路线政策;主张建立强有力的国家,保护人权和生态环境;要求把温和的自由主义与俄罗斯的传统价值观结合起来;外交上支持普京总统推行多边务实政策。俄国政党制度目前虽然保持多党制形式,实际上出现了一党独大的格局。"统一俄罗斯"党与普京总统结盟使它的影响迅速扩大,但也造成了对总统的高度依赖性,出现了"强势总统、弱势政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庄宇 《俄罗斯研究》2019,(1):177-192,封3
苏联时期的剧院,是党政机关推行国民思想教育的重要场所。特别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为主导的苏联剧院,国家对剧本的内容有着严格的管理。从战后时期的政治思想高压到解冻思潮的开端,这期间,苏联剧院排演的戏剧也有着结构性的变化。1956年,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的出台,代表着苏联官方文化解冻的全面开始。这一年,列宁格勒喜剧院排演的西方话剧《电话谋杀案》引发了苏联国内各方关注,苏联媒体就该剧所呈现的西方意识形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苏共中央意识到文化政策导向的重要性,最终以党内新的文化政策的出台,确定了解冻的内在边界。  相似文献   

14.
对安全的追求,对于形成斯大林在战前、二战中以及战后不同时期的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内政治看,这种政策不仅是动员苏联人民应对斯大林所认为的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同西方的对抗的手段,而且也是巩固他在苏联最高决策层内地位和权力的一个手段。斯大林是苏联在战后关键问题上,诸如东欧的前途、德国问题以及对日占领问题上采取强硬政策的决策者。斯大林努力主导战后东欧国家的政治发展,其主要目标是要沿着苏联西部边界建立一个安全地带。斯大林认为,这一目标同与西方保持良好关系的需要并不矛盾。斯大林希望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可以被英美所承认,以换取苏联承认西方在欧洲其他地区的影响。斯大林对东欧的控制,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担心同英美的合作可能面临失败。然而,斯大林对东欧的控制最终还是被西方认为是挑战西方,从而产生了与他的愿望相反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苏联对自身安全与意识形态的追求,一方面同西方所坚持的所谓"民主、自决"原则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苏联的目标同美国日益扩张的在全球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从而使欧洲逐步分裂成为两个敌对的集团。在同西方盟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斯大林在较少重要性的问题上,如的里雅斯特问题、其卫星国的赔偿问题以及托管地等问题上表现出灵活性,也愿意作出妥协。而在主要问题上,斯大林则毫不妥协。苏联在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对土耳其、伊朗的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苏联的主要理由,成为导致冷战爆发的重要事件。就这样,苏联和美国这两个战时的盟友,领导着各自的阵营,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冷战。  相似文献   

15.
前苏联东欧关于托洛茨基研究的国际讨论会在俄罗斯召开莫斯科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研讨会综述斯大林论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论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中苏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吗? ——兼谈《避免了一场核战争>冷战开始后苏联加强集团内部统一的举措勃列涅夫时期苏联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从苏联哲学的演变看苏联东欧剧变的深层原因 ——<苏联哲学的演变(1919—1953"一1991>一书概述苏联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富农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语言改革与苏联的解体剧变前夕苏共基层组织的涣散论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独联体各国共产党对社…  相似文献   

16.
中亚五国左翼政党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党派蜂起源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执政后期推行的所谓公开化、民主化浪潮。1991年下半年中亚各国先后宣布独立,在此前后各种意识形态风起云涌,党派如雨后春笋般凸现。到目前为止。除土库曼斯坦外,其他四国都建立了不少政党。五国先后制订了新宪法,哈、乌两国还通过了《政党法》,明文规定实行多党制,确立政教分离原则,禁止以宗教为基础建立政党,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整个"冷战"时期,苏联在军事科学与军事技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科学组织体制上,俄罗斯建立了研究所这种新的模式;在思想文化方面,俄罗斯具有敢于挑战西方权威的科学首创精神,具有以共同性为核心的哲学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8.
美国白宫与国会的互动关系是观察美国反倾销政策变化的重要视角。一般而言,"分裂政府"的反倾销政策比"一致政府"的反倾销政策更具有保护主义色彩。在"分裂政府"的府会关系模式下,执掌白宫的党派常会被主导国会的另一党派施压,政党理念让位于府会斗争,反倾销政策主要受府会斗争影响。在"一致政府"的府会关系模式下,政党理念会超越府会斗争,反倾销政策主要受政党理念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共和党主导的"一致政府"相比,民主党主导的"一致政府"的贸易政策更具有保护主义特性,对反倾销政策的执行会诉诸更严厉的保护主义措施。  相似文献   

19.
“发展-安全关联”:中美欧对非政策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9.11"事件后,发展与安全之间的相互依赖日益深化,发展政策的安全化与安全政策的发展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西方学者就此提出了"发展-安全关联"概念,并逐渐普及。出于对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复杂反应,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利用"发展-安全关联"政策对中国施压,要求与中国就非洲问题展开合作。与此同时,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从"发展-安全关联"视角思考中美欧对非政策的潜在冲突和协作空间成为必要。中国更强调发展与安全并行的对非政策;而欧盟的对非政策正处于从发展政策为主导向安全政策为主导的过渡时期;美国则强化了其以安全政策为主导的对非政策。不同的政策方法可能导致中美欧未来在非洲政策上更多的冲突,但同时也提示了更大的协作空间,继而为中非关系和中美欧关系提供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20.
普京总统执政后认识到普里马科夫"竞争性实用主义"外交政策的消极作用以及其言论和现实的巨大脱节,转而奉行可定性为"新现实主义"外交政策模式.尽管俄罗斯的政策始终保持着新现实主义传统,普京仍然坚持俄罗斯应以自己的方式融入西方国家共同体.但伴随国力恢复和经济政治状况臻于稳定,俄逐渐背离其新现实主义议程而越来越变成一个希望修正国际体系的国家.俄认为西方始终延续冷战思维,孤立、遏制俄.西方出现了政策上的四大失败,即政治失败、策略失败、认识失败和文化失败,这导致失去了将俄融入国际霸权体系的良机.世界面临进入新的大国集团对立时代、国际体系重回冷战结构的危险.由于冷战结束后主要战略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国际社会可能进入新的"20年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