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与生活》2013,(4):64-64
小蔡是一名先天智力残疾人。由于不能和同龄孩子一样上正常的学校,小蔡被母亲赵女士送到了特殊教育学校。妹妹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一丝喜悦,但生活变得更困难了。小蔡16岁时,父母离异。根据离婚协议,小蔡跟随父亲生活,妹妹跟随母亲生活,家庭的破碎让认知能力低于常人的小蔡不能理解,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调研中,我了解到泗县瓦坊乡一少年家中迭遭不幸,先是妹妹不慎失足落水身亡,接着母亲精神失常也溺水丧命,父亲为偿还债务外出打工,他独自在家,饥一顿饱一顿,学业也荒废了。看到这一情景,我主动安排他到我所在的学校就读.并为他申请了政府救济。  相似文献   

3.
明学 《江淮法治》2012,(22):46-47
母亲死的早,父亲又出车祸成了植物人,照顾父亲的姐姐病倒了,妹妹远在外地上学。总不能让养大自己的父亲病饿而死吧!女大学生王苓决定退学照顾父亲。  相似文献   

4.
长城 《检察风云》2012,(14):64-65
最熟悉的“陌生人”梁军1930年4月出生在黑龙江省明水县。父亲是旧中国军阀时期的军人,母亲是家庭妇女。在她两岁时,父亲遭部下黑枪身亡,母亲只好带着她和两个哥哥改嫁,梁军从小就表现出一股不怕吃苦的性格。 1947年3月,黑龙江省在德都县(今五大连池市)创力、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德都萌芽乡村师范学校。17岁的梁军感到这是她开辟新生活的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她打点行装来到了这所师范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这所半耕半读的学校里,  相似文献   

5.
朱和平 《检察风云》2001,(12):18-19
苦难磨砺副厅长 马其伟,1937年生于杭州乡下,童年父亲逝世,寡母只身一人抚养他和妹妹,所受之苦是可想而知的,当时一些好心人劝其母亲改嫁,但她为了这对未成年的孩子,婉言谢绝了乡邻的多次劝告。 马其伟从小是一个懂事好学的孩子,在学校品学兼优,很受老师喜欢。十几年后当马其伟考上大学离开母亲去城里念书时,母亲拉着他的手,千叮咛万  相似文献   

6.
来信我妹妹与汤操于一九六七年结婚,婚后与我父母亲一起居住,父母亲送给他们一部分家具和生活用品,在经济上也给过他们一些资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我父母亲也有过一些帮忙。一九七二年,我妹妹不幸病故。不久,妹夫再婚,夫妻独立生活,搬走了我父母亲原先送给他们的全部物品。他们婚后极少探望我父母亲,也没有尽过任何赡养义务。我母亲和父亲于一九七四  相似文献   

7.
哥哥经商缺钱妹妹来相帮 雷亢、雷蕾分别出生于1961年、1967年。父亲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在工厂上班,经常上夜班不在家。年长六岁的雷亢就承担起了照顾妹妹的责任,从早上起床帮妹妹穿衣,到带着妹妹上学、放学,大事小事都帮着她,十几年如一日。在妹妹雷蕾的心里,哥哥是天底下最好的人。  相似文献   

8.
法律答疑     
《广西检察》2014,(12):48-48
未经婚姻登记的男女双方相互没有财产继承的权利 编辑同志:咨询一个法律问题,我的父亲多年前因病去世,我当时在县中读书,后来我考上大学外出读书了。母亲为解决生计问题,7年前与我的继父走到一起生活,并且又生了个5岁的妹妹,但是一直没有办理结婚登记。  相似文献   

9.
紫云 《法庭内外》2007,(10):30-32
父亲与大女儿分别出资成立了一家企业,谁知,就在企业红红火火的时候,父亲却因病去世。为了不让财产旁落“他人”,大女儿便与妹妹串通一气。以瞒天过海的方法。将父亲名下的财产全部转到了自己的名下,让年过半百的母亲及年逾花甲的祖父母变得一无所有。万般无奈之下,母亲便与祖父母联手,将姻妹俩一同告上了法庭。虽然母亲与祖父母最终打赢了官司,可是令人感叹的是:在金钱面前。亲情为什么那么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10.
一个13岁的女孩,带着9岁的弟弟寄居在大姑家。她的父亲为了报复“另嫁他人”的妻子成了杀人犯。即将失去父亲的她,痛恨自己的母亲。而她的父亲,也因担忧儿女今后的生活抱头痛哭。10岁男孩王建的母亲,因为忍受不了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丈夫,离家出走,那一年,王建仅仅1岁多。8年后,几位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生陪伴着小王建踏上了寻亲之旅。面对生活富余、愿意接受他的妈妈,小王建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父亲煤矿事故瘫痪在床,母亲悄然离家出走,年仅8岁的女孩燕子坚强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7年后,燕子将母亲告上法庭,却仍然唤不回失去的母爱。面对有钱不给的母亲,燕子心灰意冷。婚姻法专家指出: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心理专家呼吁:不要让恨在孩子幼小的心里扎根。少年法庭的法官说:青少年犯罪,有90%与家庭不和睦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一个13岁的女孩,带着9岁的弟弟寄居在大姑家。她的父亲为了报复“另嫁他人”的妻子成了杀人犯。即将失去父亲的她,痛恨自己的母亲。而她的父亲,也因担忧儿女今后的生活抱头痛哭。10岁男孩王建的母亲,因为忍受不了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丈夫,离家出走,那一年,王建仅仅1岁多。8年后,几位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生陪伴着小王建踏上了寻亲之旅。面对生活富余、愿意接受他的妈妈,小王建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父亲煤矿事故瘫痪在床,母亲悄然离家出走,年仅8岁的女孩燕子坚强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7年后,燕子将母亲告上法庭,却仍然唤不回失去的母爱。面对有钱不给的母亲,燕子心灰意冷。婚姻法专家指出: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心理专家呼吁:不要让恨在孩子幼小的心里扎根。少年法庭的法官说:青少年犯罪,有90%与家庭不和睦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一个13岁的女孩,带着9岁的弟弟寄居在大姑家。她的父亲为了报复“另嫁他人”的妻子成了杀人犯。即将失去父亲的她,痛恨自己的母亲。而她的父亲,也因担忧儿女今后的生活抱头痛哭。10岁男孩王建的母亲,因为忍受不了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丈夫,离家出走,那一年,王建仅仅1岁多。8年后,几位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生陪伴着小王建踏上了寻亲之旅。面对生活富余、愿意接受他的妈妈,小王建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父亲煤矿事故瘫痪在床,母亲悄然离家出走,年仅8岁的女孩燕子坚强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7年后,燕子将母亲告上法庭,却仍然唤不回失去的母爱。面对有钱不给的母亲,燕子心灰意冷。婚姻法专家指出: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心理专家呼吁:不要让恨在孩子幼小的心里扎根。少年法庭的法官说:青少年犯罪,有90%与家庭不和睦有关。  相似文献   

13.
高秀英 《中国公证》2013,(12):54-56
当事人张乙父亲因病去世.张乙与其母亲刘氏.哥哥张甲.妹妹张丙于2005年一起到公证处申办了继承其父房产的公证.当时张甲、张乙、张丙均自愿发表了放弃继承其父遗产的声明.遗产由刘氏一人继承。  相似文献   

14.
一个13岁的女孩,带着9岁的弟弟寄居在大姑家。她的父亲为了报复“另嫁他人”的妻子成了杀人犯。即将失去父亲的她,痛恨自己的母亲。而她的父亲,也因担忧儿女今后的生活抱头痛哭。10岁男孩王建的母亲,因为忍受不了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丈夫,离家出走,那一年,王建仅仅1岁多。8年后,几位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生陪伴着小王建踏上了寻亲之旅。面对生活富余、愿意接受他的妈妈,小王建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父亲煤矿事故瘫痪在床,母亲悄然离家出走,年仅8岁的女孩燕子坚强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7年后,燕子将母亲告上法庭,却仍然唤不回失去的母爱。面对有钱不给的母亲,燕子心灰意冷。婚姻法专家指出: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心理专家呼吁:不要让恨在孩子幼小的心里扎根。少年法庭的法官说:青少年犯罪,有90%与家庭不和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申蕊 《中国公证》2011,(8):49-49
一个素不相识的患病女孩儿.牵动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鹤城公证处党员郭晓华的心.陶红是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女孩子。母亲前不久患病去逝.父亲没有固定经济来源.靠打零工维持家庭生活。为了偿还母亲治病期间欠下的外债,小陶红来到公证处.  相似文献   

16.
幼年的孙楠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父亲是音乐老师,母亲在歌舞团工作。他从3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学习钢琴和民族唱法,后来又到歌舞团学习吉他和美声,13岁那年,他组织了一支乐队,并且在当地的一次青少年乐队比赛中大放异彩,他也因此声名鹊起。  相似文献   

17.
鑫刚  潍河 《法庭内外》2008,(5):63-63
2008年3月5日,张某与父亲、母亲和妹妹一家四口同堂受审,张某因为口角一时冲动杀死了妻子.而这一切又让躲在屋内年仅7岁的儿子知道,两年多来,年幼的孩子在父亲的威逼下,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2005年7月27日,张某的父母来到家里,与儿媳发生了争执,儿媳与公婆扭打在一起,张某拿起铁锤砸死妻子后,与父亲.妹妹一起将妻子碎尸抛弃。  相似文献   

18.
《政府法制》2007,(14):1
新闻背景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是"必须跨过这道坎",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篇选题特别的记叙文。这位考生描写自己从小生活在一个美满、富裕的家庭中,而临近高考前,父亲卷起公款离家出走,一向柔弱的母亲不得不卖房卖车,替父亲偿还债务。在"坎"的面前,母亲表现得非常坚强,这位女生也从中汲取到成长的力量。这篇作文情感真挚  相似文献   

19.
女儿说对父亲的恨源于他对母亲的伤害;父亲说他理解女儿告他是情非得已。 一纸诉状后,女儿上大学,父亲成乞丐; 抚养费案子这样判,是拯救了家庭还是毁灭了亲情?  相似文献   

20.
有一个人,他历经磨难,在步入中年之时,终于倾其所有,建成了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建校十年,育人近万,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点燃了一盏通往希望之路的明灯。这个人就是王沛田,这所学校就是他创办的致远中学。——题记沛田轶事1953年,王沛田出生于山西省静乐县一个极为贫困的小村庄——岔口村中一个极为贫困的家庭,12岁时就跟随当木匠的父亲做木匠活赚工分补贴家用。就在他将要初中毕业时,父亲染病在床。16岁的他放下书本,四处找木匠活干,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学校,在他刚刚跨入高中大门的两个月之后永远地与他无缘了。之后,王沛田走南闯北,在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