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马克思说:“古代各国的部落都建立在两种方法上:有的按氏族,有的按领土。按氏族特征组成的部落,比之按领土特征形成的部落较为古老,而且前者几乎到处都被后者所排斥……”马克思关于部落建立的两种形式的论述,普遍适用于世界上的各种部落。所谓按氏族特征组成的部落,是指那些建立在氏族血缘关系上的、更为古老的部落,这种部落相当于发达的母系氏族社会。至于按领土特征形成的部落,便是指由不同的父系家族和农村公社依照土地辖区范围的划分所建立起来的部落,这种部落可以称为地域都落或领土部落,这是跨向阶级社会的、世界上许多民族所经历过的部落组织形式。云南省景颇族、佤族解放前的部落酋长制正是这种类型的地域部落。对于景颇族、佤族的部落酋长制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对经典作家关于按领土特征形成部落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正>在佤族的传说中,有一个处事公正、做事果敢、为人正直的人物——江杉木落。他是佤族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也是佤族文化的象征之一。2015年,昆明江杉木落商贸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的名字就源于这个佤族传说中的英雄。5月底,我见到了"江杉木落"的创办人李晶和申艳。李晶,拉祜族,拉祜名字叫扎体,他说是"一只猴子"的意思,80后。申艳,汉族,前IT精英。谈起"江杉木落"的成立,申艳说是因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工作的辛劳和平淡,让几个  相似文献   

3.
《今日民族》2013,(9):11-11
《狂欢佤部落》汇集了佤族神话传说、祭祀、民风民俗等内容,再现了佤族从原始社会中走来,在佤山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集中展现出佤族文化神秘、古朴、自然,阿佤歌舞粗犷豪迈、阿佤人热情奔放的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为古老的佤族文化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4.
古代印度种姓制的性质,是中外史学界经常争论的问题。目前我国史学界又有争鸣,现谈点看法,作为讨论这个问题的参考。一、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一段有关指示马克思对种姓制有过几次指示,最重要的一段是在《前资本主义生产形态》一文中提出的。他说:“古代各国的部落,建立在两条路线上,有的按氏族,有的按领土。按  相似文献   

5.
岩佳 《今日民族》2005,(4):37-38
凡到过佤族村寨的人都知道,佤族村寨旁边都不少见几棵高大的榕树。在澜沧江流域和怒江水系之间,凡有较大榕树或有榕树群的地方都曾留下佤族村寨部落的踪迹。寻觅过去,这里有个感人的传说。榕树号称林中之“王”,它可以生长在平坝之上,也可以植根于峻岭之中,它可以自生自长,也可以孳生于其它树木而茁壮成长,最终压倒群雄独缘树成林。依山而居的佤族普遍认为,万物有神灵,神灵与神灵间相通。神与神之间既有争斗,也有和谐。追寻历史的足迹,佤族祖先虽算不上是游牧民族,但在上千年与大自然的顽强抗争中仍免不了有少许的迁徙。后来,佤族先民定居山…  相似文献   

6.
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岩帅大寨,原先是拉祜族居住的地方,佤语称“永缅”,意即拉祜寨。那么,现在为何称岩帅大寨呢?据了解,源于一段有趣的历史。根据佤族老人讲述,今天岩帅大寨的佤族,是在300多年前,迫于纠纷、械斗,在首领岩甩的带领下,从永丁大部落向北迁徙到今天岩帅大寨的东南山坡上安营扎寨。现在叫岩帅,是因为佤语“岩”是老大的意思,老大不能甩丢,故更名为岩帅。他们从永丁大部落迁徙到此时的寨名叫“永更倍”,意为“竹鼠寨”,因为他们刚到此地住下,岩帅便派人首次出去狩猎,准备用猎获物作为建新寨立部落仪式的供…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大人和孩子们都叫我“大雨”。当时,我无法搞懂怎么会有这么个名字,只能理所当然又稀里糊涂地答着应着。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个名字是接生婆给起的。因为我出生时,整整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雨, 泛滥的天津海河使无数的百姓遭殃。然而, 接生婆所起的本是“大禹”之名,取的是大禹治水之意,并非通俗易懂的“大雨”。三十年  相似文献   

8.
我觉得很难把“张强”这个名字与一位53岁的人联系在一起——在遵义市红花岗区的招待所里,我们的谈话便从他的名字开始。 “我生于1945年,也就是抗战胜利的那年,”张强说,“家父给我起名一个‘强’字,一是为祖国的强盛,一是因《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自强’之意。”  相似文献   

9.
佤族人口约二十四万(一九七四年),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澜沧、耿马、双江和镇康等县。其中以西盟和沧源两县为主要居住区。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佤族社会的历史发展很不平衡。解放前,有的地区已踏入封建社会;有的地区却仍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本文根据一九六四年我们在滇西调查的资料并参考云南民族调查组的材料,着重从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发展以及从血缘部落过渡到地域公社,财产差别、阶级冲突炸毁  相似文献   

10.
现有36万多人口的佤族,世居在以阿佤山为中心的滇南山区。在这短暂的50年中,佤族从原始部落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萌芽期一步跨入了现代社会。在阿佤山的村寨采访,六七十岁以上的佤族老人几乎都能记起他们年轻时曾见过的惊心动魄的一幕:每到庄稼下种和收获季节,“猎头英雄”便埋伏在云遮雾绕的山路上,等着来人路过,然后手起刀落,将“猎”来的人头供奉在木鼓房的人头桩上。佤族过去遵行的砍人头祭木鼓的做法,源自佤族先民的固执信仰:只有用人头祭祀,大地才有收获。故而,因“猎人头”产生的部落战争也在千百年中连绵不息。到1958年,…  相似文献   

11.
贺永红 《中国人大》2010,(15):49-51
印度教是印度的第一大宗教,种姓制度是印度教的一大特征。在种姓制度下,低种姓和贱民在印度社会中备受歧视压迫。20世纪初,随着反对种姓制度运动的兴起,英国殖民者和印度部分土邦王公从自身利益出发,为缓和社会矛盾,开始给低种姓在上学和求职方面保留一定名额,实行有利于低种姓的保留制度。印度独立后,虽然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其影响仍根深蒂固,因此保留制度也被写入《宪法》。  相似文献   

12.
广州海珠区的名字意取海上明珠之意,珍珠的光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层层积累,是光华的层层叠加,在听到海珠区唐小梅理事长向我介绍海珠区的社区残疾人工作时,我想到了珍珠的真与美,之真,在于务实,切实做到服务残疾人;之美,则源于我听到我面前的这位街道残联专职理事长对我的  相似文献   

13.
才疏学浅, 以前一直以为,印度是一个政治经济都比较落后的国家。一次,一位长者谈及民主选举说,有的国家如印度,即使搞民主选举,选出的仍是并不代表人民利益的领导人。我当时并没有认为此说有什么不妥。 此说大体上也许不错;但是,印度人民院议员普兰·黛维被人刺杀的新闻见报,使我感到上述看法有修正的必要。据介绍,普兰·黛维出生于低种姓家庭,家境贫寒。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厉,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不能通婚、交往,甚至不能共食、并坐。所谓低种姓家庭,即处于最低层、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因此普兰·黛维遭受毒打、强奸…  相似文献   

14.
长篇报告文学《县委书记谷文昌》的结尾这样概括:谷文昌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名字,他代表着一个政党,他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他在人民心  相似文献   

15.
论彝族古代文明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彝族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我在两篇拙文中曾分别谈到:(一)彝族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属于祖国北方古戎狄部的昆夷之苗裔。昆夷希慕遮的第29世裔孙武洛撮,当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酋长。从武洛撮开始,在彝族血缘内出现了统治等级和被统治等级,产生了家长奴隶制,正孕育着奴隶社会。(二)到希慕遮的第31世裔孙笃慕时,彝族历史已踏进文明时代的门槛。与阶级社会的产生相适应,彝族也形成为文明民族,并始建了以笃慕为首的彝族史上第一个本民族的统一政权——蜀国。(三)武洛撮即“蜀王”蚕丛,笃幕与“帝蜀”的杜字也是同一个人。  相似文献   

16.
吴平 《今日民族》2001,(3):28-31
在西盟佤族地区,有一个叫“天堂──西盟佤山部落风情园”的小型文化场所,并拥有一个业余民间演出团体──西盟佤山民间艺术团。它们由佤族私人出资兴力和组建。这件事发生在西盟这样一个解放前夕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的闭塞的国定特困县,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西盟县城里有个“民俗村” “西盟”在佤语里的意思是“一个能找到金子的地方”,但多年来,他却被“贫穷”二字深深困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处于原始社会时期,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生活方式的某些残余,村寨里奉行着见者有份、平均获取的原始共产主义分配方式,对外物品交换…  相似文献   

17.
佤族头人保洪忠彭建群头人,在我的想象中是四个字──高、大、胖、凶。然而,坐在我面前的保洪忠却是个身材适中、面容和善的老汉。他今年65岁,圆脸大眼、皮肤黝黑,穿一身深灰色西服,系一根红色领带。我半信半疑地问:“你就是佤族头人?”“是,我是头人。”保洪忠...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大人和孩子们都叫我“大雨”。当时.我无法搞懂怎么会有这么个名字,只能理所当然又稀里糊涂地答着应着。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个名字是接生婆给起的。因为我出生时。整整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雨,泛滥的天津海河使无数的百姓遭殃。然而,接生婆所起的本是“大禹”之名,取的是大禹治水之意.并非通俗易懂的“大雨”。三十年后.当我赴浙江绍兴。恭恭敬敬地拜谒了气势磅礴的禹陵,才知道我是多么不配“大禹”之名.我实在是太渺小了。好在我远离故土多年,没什么人知道也没有人再叫这“大禹”的小名了。  相似文献   

19.
《阿佤山》是一部反映佤族人民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守护的主题的民族影片,展现了佤族红毛树、木鼓等文化传承的象征符号,拉木鼓活动是佤族人民思想感情和灵魂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因此,拉木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佤族人民十分重视的内容之一,即使佤族拉木鼓文化的价值发生巨大转变,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佤族传播拉木鼓文化带来了契机。  相似文献   

20.
佤族分布在我国和缅甸联邦共和国境内,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居住在我国的佤族有298,591人,占世界佤族人口的一半左右,其中298,510人居住在云南省。由于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迁徙和融合,目前在云南境内形成了一个佤族聚居区和三个佤族散居区。澜沧江以西、北纬22°30’—24°之间的中缅边境地区,是佤族的聚居区。这一地区以西盟、沧源为中心,包括澜沧、孟连、双江、镇康、永德、耿马、临沧,总共九个县,佤族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