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京的企业里活跃着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建公司")、首都钢铁公司、北京人民机械厂三支由工人师傅组成的大鼓队。为了再现这段历史,记录曾经的辉煌,在五建公司大鼓队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有幸采访了五建公司大鼓队创始人、队长张全瑞和他的队员们。他们与大鼓的不解情缘历历在目,往事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有欣喜,还有浓浓的怀念。  相似文献   

2.
时传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工人。他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并因此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时传祥,1915年9月20日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15岁的时传祥逃荒到北京,受生活所迫当了一名掏粪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  相似文献   

3.
李睦 《工会博览》2013,(13):4-5
新中国建设早期:首重发展生产,重视一线工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属于工人的光辉岁月.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业,几乎是白手起家.然而,成为国家主人翁的广大劳动者,硬是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建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各行各业的劳模更是层出不穷:钢铁劳模——孟泰、纺织工人——赵梦桃、农业劳模——申纪兰、掏粪工人——时传祥、发扬"一团火"精神的售货员——张秉贵、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相似文献   

4.
在共和国的历史长卷中,掏粪工人时传祥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先进事迹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已成为一种精神财富被广泛认可和推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传祥这位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的掏粪工人,用自己的双手,为首都的洁净美丽做出  相似文献   

5.
1982年夏天,刚满18岁的李梅来到东城工人文化宫,从事场务工作.能容纳1000人的大剧场、600平方米的庭院、院子东边的图书馆、中间的礼堂、两边的活动室……这些深深印在初入文化宫的李梅心里. 经历了80年代文化宫的繁荣景象 上世纪80年代,正是工人文化宫最繁荣的日子.一到晚上,文化宫的院子里便沸腾起来.职工自发组织的民乐队、曲艺队、京剧队、舞蹈队等,在这时都开始了自己的活动.健美操在北京的发展与普及,起点也是在东城工人文化宫.当年开办的北京第一个健美操班,600平方米的院子里,站满了前来报名的女孩子.这让同样身为女孩的李梅对文化宫的热爱更深了一层.  相似文献   

6.
贴大字报 是为了释放压抑 1960年,我进入北京25中读书,25中是当时北京较好的学校之一.我当时觉得,教育,也就是课程内的那些东西,实在和现实生活相差太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育对于学生天性的压抑是很大的.把我一个学生的感受,放大到全社会,就可以看出来.从1949年建国到1966年这17年建立了一套官僚体制,说是一种社会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专政.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他,深深地爱上了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这片具有二七革命斗争光荣传统的土地,并与那里的贫穷而朴实的工人兄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毅然放弃机关生活,走进工厂,当上了一名真正的铁路职工……如今已八十多岁高龄的他,依然眷恋着铁路工人,笔耕不辍,又创作出版了以反映二七铁路工人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独臂厂长》、《生活之路》,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工人朴素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天桥曾经名气很大,但游历过老天桥的人如今恐怕不多了,因为除了地名,它的内涵已经消失半个世纪了。但老天桥是值得怀念的,因为它蕴含着老北京的风韵。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天桥还大体保持着旧时代的风貌,汇集了各路艺人,间杂着各类服务,以及各种店铺。拉洋片、变戏法、耍大刀、卖野药……基本上还是"撂地",只是位置相对固定;说相声的已经有了园子,说评书的进了茶馆,戏园子、电影院、小饭铺、小酒馆星罗棋布,各种场所之间还住了许多  相似文献   

9.
党内有关工会工作方针的争论,1949年建国以后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五十年代初,第二次是五十年代中期.两次争论的焦点,都集中在工会对待工人当前现实利益应取的立场和方针上. 一、两种不同的认识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和领导、以维护工人利益为己任,团结工人向资本家,向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的工会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其社会地位、作用,以及与共产党各级组织、国有企业行政的关系等就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童年的游戏     
童年的一大主题似乎就是游戏。丰富多彩,其乐无穷的童年游戏,勾起了人们对童年的点点回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说物质匮乏,但是孩子们从来不缺少快乐。在简单的甚至不需要多少道具的游戏中,他们  相似文献   

11.
任彦芳是笔者所尊敬的一位敢说实话的老作家.他父亲是革命烈士,继父孟昭芝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曾任河南省兰考县委副书记,与后来的县委书记焦裕禄比邻而居,两家人过从甚密.正因为这个原因,任彦芳老人对焦裕禄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情.前几年,他还出版了一本畅销书《焦裕禄身后——我与兰考的悲喜剧》.2013的5月14日,是焦裕禄逝世49年的日子,旅居海外的任彦芳发来一个邮件,文中谈到了与焦裕禄相关的二三事.  相似文献   

12.
当铺的由来     
崔金生 《法制博览》2010,(11):77-77
当铺称为典当业,在清光绪年间只有20家左右当铺在京营业。到了上世纪30年代,北京有400多家当铺。  相似文献   

13.
王颖 《工会博览》2005,(16):7-7
上世纪50年代初,四川籍的钟德钧放弃大学学业,来到北京市总工会,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工作当中。从此他与当时的《北京工人》,现在的《工会博览》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这位见证过《工会博览》杂志发展、年逾七旬依然精神矍铄的老先生。  相似文献   

14.
我曾在国家地矿部(现在的国土资源部)的一个研究院党委宣传部工作,闲来总好"创作",尤以散文、报告文学见长,间或也发点"小说"之类,并加入了作家协会。与《北京工人》杂志(现在的《工会博览》)的情结,应该说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我曾在国家地矿部(现在的国土资源部)的一个研究院党委宣传部工作,闲来总好“创作”,尤以散文、报告文学见长,间或也发点“小说”之类,并加入了作家协会。与《北京工人》杂志(现在的《工会博览》)的情结,应该说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迎来了当家做主的日子,面对共和国百废待兴,翻身了的中国人民以建设新国家的喜悦心情和十足干劲投入到生产建设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出了一批像孟泰、郝建秀、时传祥、王进喜、倪志福、王崇伦、张秉贵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普通劳动者,以他们高尚的忘我劳动热情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赢得了社会尊重,演绎出无数动人的感人故事,成为激励全国人民的楷模.  相似文献   

17.
张华 《法制博览》2010,(13):16-18
“国光计划”是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秘密制定的“反攻大陆”计划。本文以台湾最新解密的史料为基础,以组织最为严密的“国光计划”为核心,展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岸的政治军事较量。  相似文献   

18.
雷加同志逝世一周年了。1978年7月,我从生活、工作了25年的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调到了北京市文化局,和江风等同志组成领导小组,筹备北京市文联的恢复工作,这时我认识了久已闻名的东北老作家雷加。那时候,十年动乱刚刚结束,老作家们很多还在靠边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工会组织在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的过程中,开始了创建"工人先锋号"的探索。20多年的实践证明,"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大大激发了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20.
正刘伟、郑健、马增蕙受邀走进北京电视台,讲述一代笑星侯宝林、刘宝瑞郭全宝和李文华生活中的逗乐事儿。这些顶级笑星不仅相声说得好,他们在台下抖出的"包袱"也同样令人捧腹。郭全宝挑水"检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年到了春节广播说唱团都忙得厉害,一天要演出五六场。有的时候还要到外地演出。记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