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进程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经济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同时,反映到政治和文化层面,霸权主义使不同文化产生矛盾和冲突,进而危害着人类文明的缔造。人类文化精神的形成取决于各个民族的全球文明意识,取决于关系到全球化中的主要矛盾和冲突的化解。针对西方文化霸权,中国必须建设一种立足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有益成果的先进文化,并与人类文化精神走向具有高度一致,以促进全球化的积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德治为本”的社会,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光辉的行政伦理思想和丰富的行政伦理实践,其作为一种道德资源在现代公共行政管理中仍有其重要的价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传统的行政伦理思想不能满足现代民主政治和公共行政的要求,需要对之进行现代的诠释和整合,促进其现代转化,方能成为现代公共行政的基石。具体来说应该从伦理精神、伦理生活和伦理制度等三个层面来探讨传统行政伦理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代大学生面临着道德价值观分化与冲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认知与行为的落差、传统与现代的割裂、群体与个性的冲撞等方面。引起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过程中的不适应性和断层、西方道德价值观借鉴过程中的模糊和迷茫、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传播过程中的现实障碍和片面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不到位和低效。要针对实际,有的放矢,重构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一、道德文化的内涵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主要是指以道德价值观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伦理模式,行为方式,道德准则等,它主要分为传统道德和现代性道德,中方道德和西方道德。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廉政思想为批判旧制度、建立新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在新时代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又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内涵。马克思廉政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属性层面有内在统一性:作为政治伦理文化,从传统意义的价值属性层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作为社会道德文化,从受众主体的覆盖层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作为价值尺度文化,从衡量社会有机体的评判标准层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马克思廉政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主体层面有内在统一性:国家层面的内在逻辑性、社会层面的外在关联性、个体层面的稳定性与普遍性。明晰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对于新时代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持续推进自我革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价值观决定思维方式进而决定行为方式,蕴含在思维和行为中的可行能力亦会对价值观产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具有多元、异质、矛盾与冲突等共性特征,他们可行能力的匮乏会引致政治冷漠、功利主义与务实倾向、价值观冲突等价值观问题,需要采取赋权措施、创新制度安排、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来提升他们的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尽快将他们培育成能传承传统乡村优秀文化的新型市民。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而且是伦理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基础。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国自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人们的精神领域,尤其是道德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市场取向的改革已经是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理念和规范,与现代工程伦理精神有诸多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程伦理精神的重要源泉。文章旨在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相契合的伦理精神内涵,探索在高等工程院校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大学生的工程伦理精神的有效路径如下:发挥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精神,不同的国家政体和社会结构产生不同的精神内涵,西方的公共精神产生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之中,而对于家国特色明显的传统中国来讲,公共精神孕育于国家与乡土社会之中,以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和朴素的社会交往得以延承。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现代乡村公共精神的培育应该在中国特有的语境和时代特征进程中展开,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念引领,通过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特征结合、政治认同与社会认同结合、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去探索现代乡村公共精神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道德作为实践理性,其诉求涉及复杂的社会目标和多重文化因素。道德意识和文化有着非常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影响当代中国道德意识的文化因素来自于不同的文化源头:有在日常生活层面仍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有起自西方现代性的外来文化;也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内生性的价值诉求。这三种类型的文化共时性并存且处于矛盾冲突与渗透交融的过程中。各个民族、国家道德意识间的差异和矛盾在全球化的场景中以一种更加突出的方式存在。现代性价值诉求在未来相当长时间仍将是全球化中普遍道德意识的基础。作为文化价值观念的道德意识内在地具有"一"与"多"的二重性矛盾,在全球化时代,以更加醒目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具有整体主义特质。这种整体主义特质,在经济层面根植于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物质生产方式,在制度层面生成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家族制度,在文化层面衍生于以"孝"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结构。同时,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也展现为以整体主义为指向的价值原则,其中,"仁"和"礼"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核心价值,充分彰显了群体本位原则;"公私之辩""义利之辩"和"群己之辩"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主要矛盾和基本侧面,则分别呈现出尚公、崇义、贵群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但构成了整体主义特质的价值要义,也为新时代中国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伦理秩序,增进公民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乃至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进而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围观群众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从一定层面上看可以缓解和释放社会转型时期结构性张力给社会个体带来的压力。但必须要认识到,围观者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反映了社会普遍性信任危机、不同阶层之间的道德冲突及相关的社会公德失范。从道德危机生成的角度看,围观者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是由于利益分配不公带来的价值冲突、围观者道德理性的迷失以及基层政府政治伦理的缺失造成的。围观者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消解机制包括:着力提升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伦理、围观者的责任伦理、基层政府的执政伦理和制度规范的他律伦理。  相似文献   

13.
道德现代性转型的过程、逻辑及其范武、冲突在西方社会表现得最为典型,为后发现代性国家和地区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当代中国乡村伦理建设应当设定坚实的文化逻辑,培育当代农民幸福观念;寻找合适的转型形态,融合传统伦理和现代伦理;正确安置道德范武,正视功利主义和德性追求关系;依靠法律规范,凸显乡村伦理合法性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孙向军 《理论视野》2009,(10):40-42
在当代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革,我国的政治道德正在经历一个变革、转换、失范、提升的调整过程。本文对从分析社会转型期的政治道德现实出发,论述了转型期进行政治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提出了确立新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培育新型政治道德人格和提升政治制度伦理的政治道德建设的整体性思路。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伦理建设,必须以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为基础,坚持义利并重的伦理价值观,进行制度伦理的建立和完善,实现以人为本的道德关怀,创建民主、正义、诚信、勤奋、互助、和谐的道德环境和道德氛围,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新旧制度、新旧知识、新旧道德在冲突中衔接的重要时期。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引进大量的社会新思潮,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林庆 《行政论坛》2010,17(3):44-46
公共行政不仅应当追求科学化,还应该恪守道德的原则。行政伦理是对行政活动的道德审查。行政伦理的设定是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基于中国“自律诉求”传统行政文化的制度困境、西方官僚制的伦理困境分析,新时期我国行政伦理诉求的路径应包括道德的制度安排和个体德性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18.
"大同"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理解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源头,但"大同"蕴含家庭伦理本位思想与产生于西方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有明显的文化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两种理想社会模式的对话提供了理论支点和实践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从文化源头打通中国家庭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华文化基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解读"大同"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物质基础、制度构建走向文化认同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35)
"孝"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道德伦理规范,是中国伦理的基础。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展现了仁爱、责任、礼敬、勤劳、奉献等等核心的伦理规范和道德精神,几千年来,为家庭和谐的维系、政治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我国的农村社会的结构与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以此相应,现代农民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孝"观念日益淡薄,孝文化日益受到批判,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过程中,重新认识传统孝文化对于构建和谐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管理中重提德性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能为现代管理培养德才兼备的管理主体,又能为现代管理实践提供重要的人文精神支撑。中国自古以来极为重视德性管理伦理建设,传统德性管理伦理在伦理精神塑造、组织考核选拔、民间舆论控制等德性养成机制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但由于传统德性管理伦理产生于封建社会,其重私德而轻公德、强调服从而忽略平等的价值观,与现代管理伦理的公共精神背道而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调整使德性伦理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逐渐消解,遭遇了价值认同危机及养成机制不足等困境,现代社会管理仍需借鉴传统德性伦理来促进管理之"善"的实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对德性管理伦理的德性内容及养成机制加以重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通过构建个人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体系,重建德性自修、家教训导、组织约束、道德楷模等德性养成机制,加强对组织管理者的道德约束和道德激励,才能使德性伦理在现代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