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宪法爱国主义观念最初由德国政治科学家多尔夫·施特恩贝格尔提出。哈贝马斯是宪法爱国主义最强力、最具扩散效应的鼓吹者,他将宪法爱国主义构建为一种关于“后传统认同”的观念。他认为国家认同应当不过多地聚焦于某种历史认同,而是更多地关注于权利和民主协商的程序。宪法爱国主义创新者米勒认为,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应当立基于体现着自由民主宪政的规则和价值,塑造培育一种调和普世主义与特殊主义的特定的宪政文化,促进公民政治归属感的养成。只有这样,才能带来正当的公民忠诚和公民团结,从而促进国家长久的稳定、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认同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对"国家认同"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具体内容,不同研究者只是侧重于自己的研究旨趣作出了解释。国家认同是公民基于对国家特性的认可与赞同,进而产生的归属感以及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取向,是公民内在的知、情、意与行的统一。从大的方面而言,公民的国家认同包含公民对国家的政治法律的认同、历史文化的认同、社会经济的认同等在内的全方位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国家认同程度影响着公民在个人、群体与国家关系上的态度和行为。对内蒙古青年国家认同状况的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内蒙古青年在国家历史文化的自豪感与民族认同感、国家发展前景的预期和国家与社会责任的价值判断三个维度的测量值较高,这是保持和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在生活状况和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国家民主法制状况的评价和国家社会管理状况的评价三个维度的测量值相对偏低,这将会对国家认同产生一定的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家认同"是指国民对其国家的归属感、忠诚感和自豪感。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都有内地汉人与各少数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在国家认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云南少数民族同胞自古就有"慕义向化"的倾向。明清时期,云南少数民族诗人在汉语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于诸多作品中流露出了对中国政治、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强烈认同,充分发挥了文学在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挖掘云南少数民族诗词中的中国国家认同,将其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文化资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宏禹 《外交评论》2007,2(3):72-80
本文通过建构欧洲立宪主体中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和公民行为体的多重行为模式,指明各种行为体在欧洲一体化的互动实践中都受到“国家认同”、“欧洲认同”和“公民认同”的根本性建构作用,并各自发展出具有“国家主义”、“欧洲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行为模式。欧洲立宪进程中,三种最主要行为体基于各自的身份认同和利益取向展开相互协调与合作。而建构以“欧洲公民”为纽带、以实现“合力平衡”为目的的良好宪政秩序,是欧洲统合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6.
民族认同理论是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多个学科领域研究探讨的重点话题,其在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民族和认同两者的概念探讨出民族认同的概念及双重属性;民族认同与爱国主义有机契合,是爱国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认同在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历史认同、政治认同四个层次上发展了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理论在新形势下的拓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具有涵养中华民族意识和塑造国家政治认同的功能。香港回归祖国20多年来,部分香港青年在处理陆港关系时出现的失当行为和极端倾向,反映出他们中华民族意识离散、家国认同理念错位以及国民身份认同偏离等认同困境。背后则是香港青年政治文化心理诉求西化所带来强烈价值冲突的结果。通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增进政治团结和中华民族认同、培育历史责任情怀以增进利益交融与国民身份认同、厚植和谐文化理念以增进陆港两地命运共同体认同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香港青年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8.
国家认同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强化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对巩固和增强边疆各民族向心力,维护国家团结稳定统一具有十分特殊的重大意义。须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分析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9.
青年国家认同是维系中国繁荣稳定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推动青年明确身份归属感、实现个体自我性与社会集体性融合的重要纽带。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认同阐清青年国家认同内涵。国内外严峻的形势,国内意识形态的斗争,重大社会风险的挑战以及时空压缩中资本和技术的扩张对新时代青年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认同造成了重大挑战。因此,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推进国家认同教育,善用网络传播媒介三方面化解风险挑战,增强青年国家认同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新疆高校应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以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从文化认同教育人手,使学生明确新疆各民族文化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在水乳交融和休戚与共中共同发展的,既要热爱本民族文化,更要热爱中华文化和祖国民族大家庭。强化国民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无论属于哪一个民族,首先是中国的公民。任何一个民族的公民都要平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才能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不允许有特权民族和公民的存在。高校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挥文化认同教育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效果,促进团结和睦的民族关系的建设,维护新疆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理性爱国主义的提出与弘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理性爱国主义是一种高级的、坚定的、成熟的、纯真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对狭隘的、非理性的爱国主义的超越.理性爱国主义是情感和理性的统一体,核心在理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把爱国主义从对爱国情感的直接描述提升为理性爱国主义,是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的迫切要求.是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总结,是赢得"战略机遇期"的客观要求.要大力弘扬理性爱国主义,必须深入开展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国民心态;把爱国情感与公民意识结合起来,有效引导公民的爱国行为;激发公民理性爱国的内在动能,把公民的爱国情感提升为公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精神的危机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民族精神出现了“认同危机”与“失范危机”交织并发的现象。前者表现为文化认同危机,社会认同危机,国家认同危机,政府权威认同危机和政治信仰认同危机。后者表现为公民意识的缺失,民族文化主权的部分丧失,社会诚信资源严重匮乏和道德失范。这些危机会侵蚀公民对国家、社会、民族和政府前途的信心,败坏民族的基本素质,消解中华民族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努力。中国要冲破民族精神危机的藩篱,就要在树立“文化主权”意识的基础上,重新谋划文化安全战略和整合民族文化,建立文化创新体系和公民诚信体系,培育公民意识和新道德规范,重构富有竞争力的中华民族精神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凯伦有关多元文化与爱国忠诚情感、国家的本质与公民的政治自主性、公众的感伤情绪与历史的真实性、公民情感教育与自由民主政体以及“批判理性”与爱国主义等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公民爱国主义是伴随全球化过程所流行的三种理论话语。全球化语境下的新自由主义传承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力图消弭民族国家主权、极力推崇全球统治的话语体系。融入世界全球化进程,应对这种霸权话语,不能选择有致命缺陷的民族主义,应当在区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基础上,理性选择开放的、和平的公民爱国主义来重构民族认同,强化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15.
关于公民国家认同的研究,公民意识是不可忽略的向度。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在概念内涵上有着密切相关性,公民意识的国家认同功能可从为国家认同提供内驱力、价值判断基础以及伦理支撑三方面窥见一二。在此基础上,面对国家认同所面临的挑战,本文试图对公民意识国家认同功能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先进文化首先体现为民族的文化,而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其中洋溢着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传统的历史沉淀,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当前,各种形态的新型社区已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初显端社会心理学关于社区归属感的研究发现,影响社区成员社倪,这对重建社区新型观念文化和价值认同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归属感的原因之一是居民的社区认同程度,即居民是否愿意从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出发,新型社区文化应该是一种具有和把自己看成是社区这一亚文化群体的成员及社区生活的组成部谐社区精神、有益于社区成员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区文化。城分,直接影响到其对社区的喜爱和依恋。而从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市文化建设应重视社区文化内涵、品质与功能的开发,把发展展状况来看,由于传统邻里社区的…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维系政治安全,必须在深刻反思全球化浪潮挑战的基础上,致力于强化公民的民族认同、国家意识,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性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强烈认同感,心系祖国、国家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高度的责任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畏的使命感,以及关心全球事务、构建和谐世界的博大的崇高感。为此我们要辨明全球普世话语,超越民族主义,民族教育和公民教育同步推进,打造宽领域、多层次的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毕生都在追求国家的独立、民主和统一,并始终把爱国主义与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紧密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是贯穿于孙中山思想和行为的一条主线,孙中山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就是为祖国的统一而奋斗,反对分裂祖国。孙中山的关于国家统一的论述,是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广泛团结海外华人、深入开展对台工作、促进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政党认同是政党成员和社会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政党归属感及与之因应的行为表达。它一定程度地决定政党能否赢得足够的民众支持。大众传媒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向社会民众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塑造和传递政党认同的途径与载体。执政党通过大众传播博取社会认同的关键,取决其执政的业绩。在政党认同问题上,执政党与大众传媒的纷争将长期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