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部优秀的哲学著作,列宁在阅读它的时候所写的读书笔记《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不仅对其中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批判改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而且还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认真读书,研究哲学,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2.
由聂凤俊、李鼎文等同志主编,油田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翟明德同志参加编写的《论形而上学》一书出版后,在社会科学各界引起关注。 《文摘报》1989年第663期转载关于该书的评论赞誉该书出版“填补了哲学理研究中的一个空白”,是一项“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指出,它不仅探讨了形而上学的各种含义,而且探讨与辩证法相对立哲学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3.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哲学关于生命的内涵与本质的阐释充满了辩证法:1、他用辩证发展的观点解释了生命是灵魂与肉体的统一。2、他证实了生命的独特性就在于自然美理念体现了生命之美。3、他认为生命就是矛盾,生命的过程就是扬弃。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部优秀的哲学著作,列宁在阅读它的时候所写的读书笔记<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不仅对其中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批判改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而且还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认真读书,研究哲学,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既分析又综合的方法。或称之为圆圈式的方法,亦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方法。否定之否定就是黑格尔哲学的方法,是构成他哲学体系的总公式。黑格尔把否定之否定规律提到了最高的、核心的地位,并把它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构成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规律关于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问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期并不明确。虽然,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曾提出,“两个互相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11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把辩证法归结为“矛盾的辩证法”,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理论的创新意义,已经为辩证法的革新提出了唯物主义基础和价值方向。矛盾辩证法的清理,是辩证法发展和完善的前提。辩证法创新的途径即是:在“个别”和“一般”的相互关系中确立辩证法的位置;在具体的复杂现实关系中提升辩证法的本质和理性力量;面对人在世界辩证发展中的枢纽地位以及哲学的功能,确立“属人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形式逻辑观的转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在30年代曾认为,形式逻辑是资产阶级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反对矛盾性,主张同一性,反对概念及事物的发展变化,主张概念及事物的凝固静止,因而是与辩证法正相反的东西。建国后,从50年代初编辑《毛泽东选集》第1卷时开始,毛泽东就一直关注着形式逻辑问题。在谈话和书信中,他不再把形式逻辑划归资产阶级和形而上学,而是多次表示,形式逻辑没有阶级性,它与辩证法之间没有低级与高级之分,它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毛泽东的形式逻辑观由此发生转变。因此,在50年代和60年代,毛泽东对我国的形式逻辑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鼓励和督促出版或再版了包括周谷城的《形式逻辑与辩证法问题》、《形式逻辑与辩证法》和章士钊的《逻辑指要》等在内的一系列逻辑专著,对我国形式逻辑研究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阿多诺的哲学既开创了后现代思潮的理论端点,也为后马克思思潮奠定了逻辑基础。阿多诺是以其独特的音乐社会学运思开始这一梦幻般的哲学构建过程的。他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标志着整个法兰克福学派在理论逻辑上的重要转向,即准后现代与后马克思话语的出现。而《否定的辩证法》则终结了一个时代,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开启了后马克思思潮的先河。遗憾的是,阿多诺的哲学梦想最后却破碎于一个虚幻的美学之镜。但阿多诺一生的哲学努力让后人深切地体会到了哲学批判精神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一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核心思想是总体性的辩证法。他提出这一思想主要是针对马克思逝世之后出现并日益发展的非价值化的辩证法观念。卢卡奇认为,在这种辩证思维中看不到人的概念,从而使得辩证法失去了革命性、批判性的人文特征。而在他看来,只有在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意义上才能够正确理解辩证法的含义,所以人必须成为辩证法的核心,辩证法必须是关于人与其对象之间的实践性运作,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整体关系。这也就是卢卡奇所谓的总体性辩证法的基本含义。卢卡奇认为,他所提出的总体性的辩证法也是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具体运用过的思想方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经济关系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关系,并在整体中考察局部。卢卡奇说,“《历史和阶级意识》的伟大成就之一就在于恢复了总体性范畴的中心地位,这一范畴曾被渗透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之中,然而却被机会主义者用科学主义代替了。”(《历史与阶级意识》,第25页,重庆,1989年版。)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或说唯物主义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在目的、性质、功能、方法、内容、作用等各面均与传统形而上学全面对立的哲学形态,一种更为高级的、全新的哲学形态。它的根本特征就是理论与实际、哲学与现实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但国内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一般习惯于按研究领域进行划分,把整个马克思理论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分门别类地进行阐述。而最近由郝立忠著,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作为哲学形…  相似文献   

11.
法国当代哲学家德勒兹和精神分析学家费利克斯加达里合写了一本“非哲学史”的“哲学”著作《千座平台》,这也是一本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代表作品。书中把所有精神事件看成是发生在分子或基因水平上的,出现在不同的精神空间。这样的立场,不啻一场哲学革命,因为它导致了与传统形而上学不同的“横穿的精神”或精神分裂。  相似文献   

12.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黑格尔逻辑学和马克思《资本论》逻辑进行了深入开掘,这成为他的《帝国主义论》的独特哲学基础;列宁在《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一文中呈现了其帝国主义论的理论来源,以及他同希法亭、霍布森之间具有"借鉴与超越"的双重关系;通过对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研究的六个主要学派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列宁《帝国主义论》及其时代观的思想精髓、方法真谛、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3.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虽然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范畴,但是已开始具有个别辩证法的思想,分别表现在他们对自哲学、认识论和历史哲学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14.
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重要组成部分的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常常遭受误解和挑战。特别是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三大规律"的表述和理解等"老"问题上,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演进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认真学习,加以重新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的研究、总结和阐发不仅具有明确的理论指向,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5.
较早明确提出人学辩证法的是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萨特所主张的“人学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及其人学辩证法毫无共同之处,他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攻击是没有根据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来没有忘记人,它关于主客体的学说以及有关人学辩证法的思想是相当丰富的,对人的生存方式本性的哲学反思和辨证把握是马克思的人学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所以说,萨特的所谓“人学辨证法”本身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萨特对东欧机械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批评,里面有一些合理的成分并提出了人的存在与马克思辩证法这个重要问题,即所谓的人学辨证法与马克思主义辨证法基础理论的关系问题,这应该引起我们对马克思的人学辩证法思想的关注和思考。马克思本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使用过人学辩证法一词,但并不能因此否认他的辩证法理论和其它著述中包含有深刻的的人学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犹太教哲学家迈蒙尼德在犹太教面临理性哲学的挑战的情况下,采取融合的策略,以哲学的理性的方法来为宗教辩护。在有关上帝的形而上学问题上,他一方面继承了犹太教传统,接受《塔木德》贤哲们所解释的所罗门王智慧奥义,另一方面又对这一传统进行革新,使其具有理性化的特征。迈蒙尼德对所罗门王有关"神车论"和认知上帝的禁诫进行分析和全新解读,并由此阐述自己的形而上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我国哲学界一些有识之士致力于提出并构建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迄今已有几部相关专著或丛书面世。由涂可国研究员撰著的《社会哲学》一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36万字)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佳作之一。该书立足于哲学理性视野,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社会整体的结构、功能、过程、特征、规律等作了深入反思。通观全书,我感到本书至少有以下两大显著特色。一、选题时代感、现实感强,极富社会意义。自古以来,社会及其主体(人)就是哲学致思的对象,即使是传统形而上学也十分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例如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8.
“和实生物”这一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揭示了创造和谐的辩证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智慧。  相似文献   

19.
苏联学者Ж·Т·图列诺夫撰写的《辩证法范畴的相互关系》一书,由莫斯科高等学校出版社1986年出版。该书是苏共二十七大之后苏联哲学界最新推出的一部专著。 全书共五章。在第一章中,作者从哲学史角度考察了辩证法范畴的相互关系,内容涉及各个时代哲学家在这一问题上的论述。作者引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有关论述,对这一问题作了概括性的总结。在第二章中,作者论证了辩证法范畴是现实与认识矛盾关系的反映,辩证法范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反映了客观内容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20.
从本体论看,形式逻辑的客观基础是“对象性状唯一性”,矛盾律回答的是对象性状“有几个”的问题,辩证矛盾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逻辑矛盾主张对象有两种性状,因而是错的。从认识论看,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淆的根源在于形式逻辑与形而上学逻辑的混淆。形式逻辑不直接涉及内容,只是主张对象的性状只有“唯一的一种”,形而上学逻辑直接涉及内容,实质是主张对象的性状是“特定的这个(或那个)”,二者截然不同。但因形而上学逻辑是对辩证逻辑一个片断的夸大,且在这一片断上,它既是合理的,又与矛盾律要求的判断形式重合,于是,二者极易混淆。辩证矛盾反对的是形而上学,与矛盾律则是真理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