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疆独”势力是一支奉行“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思想,打着“民族自决”、“宗教至上”旗号,以“建立‘东突厥斯坦国””为政治纲领,运用恐怖暴力等手段进行分裂新疆活动的恐怖势力.其从产生至今,给中国边疆的和平与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疆独”势力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势力尤其是美国的扶持与帮助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冷战后,随着国际政治格局剧变、对华政策深刻调整,美国对“疆独”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介入程度不断加深.如今,作为“疆独”问题中的国际性因素之一,美国已经成为影响“疆独”问题演变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Democracy,NED)自称是一个私人非营利性组织,旨在通过非政府渠道在全球推广民主.它每年为亚洲、非洲、中东欧、拉美、中东和前苏联地区的"民主团体"提供大量资助,用于促进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自由、催生强大的公民社会、建立独立的媒体以及推动人权与法治等.NED也是中国"民运"组织、"藏独"和"疆独"势力的重要资金来源,其近年对"疆独"势力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自"7·5"事件以来,"疆独"问题日益被国际化。"东突"势力策动多起涉疆暴恐事件,已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安全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尽管内因是关键,但因"疆独"问题渗入了复杂的国际因素,其对中国内政外交,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进程及其成效均构成重大的制约。因此,如何在进一步提高治疆成效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国际反恐合作,既是优化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安全环境的当务之急,也是关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与信誉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以“伊斯兰青年运动”(Al-Shabaab)为主的恐怖主义势力在索马里发展迅速,并加紧向周边国家渗透,严重影响到东非非洲之角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今年7月11日,该组织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制造连环爆炸袭击,造成76人死亡。坎帕拉事件系该组织首次在境外实施恐怖袭击,它使区域内国家乃至国际社会都意识到索马里问题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和威胁,必须予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国际恐怖主义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伊斯兰国”遭受重创后的演变及发展,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态势,东南亚首现城市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地区恐怖势力的跨国整合联动及域内外恐怖势力的合流、共振与滋生新的恐怖活动,地区部分国家的国内冲突加剧给予国际恐怖势力更多介入空间,回流恐怖分子引发系列问题以及网络恐怖主义威胁的上升等。东南亚恐怖主义新态势给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带来威胁,也给中国尤其是西南边境省份的安全、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中国需关注东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新态势,进一步增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互信,凝聚反恐合作共识,加快构建与东南亚国家的反恐合作专门机制,增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国际反恐合作中的作用,提升边境省份参与东南亚地区反恐合作的能力,加强对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人员及投资等海外利益的保护,有效遏制东南亚恐怖主义发展及阻断国际恐怖势力经东南亚向中国渗透。  相似文献   

6.
车臣伊斯兰极端势力迅速膨胀的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世纪末、19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到车臣后与民俗和传统相结合,呈现出某些本土化特征,但在早期传播及后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并未显现出极端主义倾向。20世纪80年代,伊斯兰极端势力在车臣迅速膨胀,始终严重地威胁俄罗斯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究其成因,主要有社会因素、意识形态危机、境外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渗透和支持、俄(苏)政策上的失误等。探究伊斯兰极端势力在车臣的形成和根源,将使人们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共“十八大”报告为蓝本,辅以中国新领导集体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时结合近年中国面临的内外形势及外交实践,从战略目标、战略环境、战略条件、战略理念、战略布局五个方面对新时期中国大战略做全景式描述和分析,提出了中国大战略所追求的近、中、远期目标,以“三个自信”为核心的战略条件,以八个“必须坚持”为支撑的战略理念,并将中国大战略概括为内政、外交、国防、对台、党建等五个“五位一体”.本文的结论是:以中共“十八大”报告为标志,新时期中国大战略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文本,对于指导中国和平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分析自身安全形势时,应该警惕美国打蒙古牌。因为苏联剧变后,美蒙关系在不断升温,美国通过对蒙古的力量渗透日益缩紧对华战略包围圈,美国势力向蒙古的渗透势必会在中俄两个大国之间打入一个“楔子”,避免中俄强强联合、与美国作对。另外还存在“泛蒙古主义”的潜在威胁。因此,中国对蒙古应采取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积极加强经贸合作等战略。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国”的极端主义理念、政治追求和战略战术决定了其扩张需求.“伊斯兰国”对外渗透和扩张主要指向伊斯兰世界,包括位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这种渗透和扩张严重威胁相关地区和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增加了世界各国面临的核恐怖主义风险,也对中国的安全和利益构成了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以下简称IS)自2014年6月“建国”以来,就不断兴风作浪,除一直活跃在伊拉克、叙利亚两国外,其势力还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利比亚即成为其渗透和扩张的重灾区.而利比亚自201 1年爆发反卡扎菲政权的战争以来,就陷入群雄纷争、冲突不断的动乱中,这恰恰为IS的渗透和扩张提供了良机.目前,IS不仅已发展成利比亚“庞大的政治和军事行为体”,①构成影响利安全局势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北非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一、“大东盟”形成的背景 “大东盟”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和内、外部等诸多因素,是冷战后东南亚地区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1.东南亚国际格局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一方面,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原来分属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的东盟和印支结束了集团对抗的局面。政治缓和、对话取代了紧张、对抗,军事对峙让位于经济和安全的合作。和平与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形势的主流。另一方面,前苏联的解体和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收缩,使这一地区出现了“大国势力真空”,引起东盟国家的忧虑和不安全感。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使东盟国家徒增担心,害怕中国强大后军事势力会南下填补“力量真空”,从而诱发地区性冲突。因此,东盟国家希望通过吸收印支三国和缅甸入盟扩大组织,建立起一个政治和安全的缓冲区,增强抵御“中国威胁”的力量,并抗衡美、日、印度等大国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以求得东南亚地区的长期安全与稳定。此外,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开始走向区域化和集团化。这对于长期依赖西方市场的东盟来说是很不利的。东盟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不得不考虑建立包括印支三国和缅甸在内的某种联盟,以便与其他区域集团和大国相抗衡。  相似文献   

1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外高加索三国关系的演变同俄对独联体政策的转变密切相关。随着对独联体政策的调整,俄罗斯加强了对外高加索事务的介入,以解决“热点”问题为契机,双边关系得到一定发展。但在美国和北约等外部强大势力对该地区的渗透之下,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在对俄罗斯失望之余,双边关系很快冷淡下来,格俄之间甚至兵戎相见。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亚太地区形势出现变化与发展,使美国新保守主义和日本右翼势力竭力打造的美日联手“遏制”中国的中美日三角关系出现了微妙且深刻的变化。中美日”友好合作”有益于东亚的稳定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14.
蔡英文自2016年5月20日执政台湾以来,拒不接受“九二共识”,大力推行“去中国化”,在“求‘独’、联美、抗中”执政理念推动下,在南海问题上淡化对“历史性权利”的维护,变相切断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结,给南海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使两岸共同维护南海权益变得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台独"分子为首的"台湾当局"不仅在本岛内肆意搞"去中国化"活动,在国际上也背弃一个中国原则,大搞所谓的"务实外交",制造"实质台独"的国际影响,这给我国统一大业的完成造成暂时的困难.基于此,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遏制"台独"势力的蔓延:加强对非洲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舞台上,利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制衡台湾的"务实外交";积极支持我国台湾同胞在非洲国家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提高中国的整体综合国力;处理好中国同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剖析时下风行于美欧等西方国家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说,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依托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以“3D”打印为代表的快速成型技术等“技术簇群”支持,并使之综合应用于制造业,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进而引起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第三次工业革命”如同历史上前两次工业革命一样,将引起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迁.如果欧美日等率先掌握并垄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秘诀”,将不可免引起制造业从新兴国家和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回流”西方,给危机中的西方经济、政治体制注入一剂“强心针”,并有可能重新逆转国际经济、政治力量对比的现有变化趋势,打断世界历史的“西降东升”进程,进而对中国崛起进程以及中国国家安全产生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7.
日本对中亚的势力渗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后,出于能源和地缘政治利益的考量,日本不断加大向中亚国家的势力渗透力度,并以此作为配合美国经略中亚和牵制中俄的砝码。面对日本的战略包围态势,中国应在继续提升与中亚国家传统友好关系基础上,不断深化与中亚的区域经济合作层次,积极探索旨在打击“三股势力”的安全合作模式,并推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维护我国西北边陲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开展对外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坚持以自身发展带动非洲国家的发展,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非合作成果显著,合作领域和范围日益扩大.然而,随着近年来中非合作的不断深入,域外势力对中国在非活动的批评之声甚嚣尘上.一些外国政客、媒体、机构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污蔑中国是非洲“新殖民者”,称“非洲须当心中国的新殖民主义”,①极力歪曲中国在非活动的目的,指责中国抑制了非洲发展,妄称“中国(在非)的主要利益是获取非洲的自然资源,以刺激自身出口型经济的发展”,②指责中国仅将非洲视为原料产地而加以利用,却没有为其创造就业岗位,未能确保其长期发展.更有甚者以阴谋论的心态看待中国对非援助,污称“中国对非援助弊大于利”.③这些言论和看法对中国在非形象造成了极大损害,并影响到中非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亚利益格局中的美国与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苏联解体后 ,中亚的地缘战略地位日益显得重要。美国在中亚拥有巨大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同样 ,中国在中亚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二者在中亚不可避免地发生利益碰撞。因此 ,中国必须深化“上海合作组织” ,在此框架内与中亚展开安全合作和经济合作 ,以维护地缘安全、能源安全 ,遏制我国境内民族分裂势力 ,增强新疆经济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20.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一些国外势力出于各种目的考虑,长期策划将新疆地区从中国分离出去。这一企图无法实现后,它们又转向民主、人权领域,积极配合海外“东突”组织的渲染,不断指责中国政府在新疆地区实行“殖民”、“同化”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