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三重转型,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在对三重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进行初步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本文识别出三重转型所需的四方面重要机制,即市场供求和价格机制、政府辅助机制、政府调节机制和政府管制机制;并围绕形成这些机制所依赖的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重点,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突出指向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和不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新要求,就是针对政府职能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一、在资源配置上,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减少政府干预《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  相似文献   

3.
罗后清 《理论月刊》2004,(12):51-52
政府职能转变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难题,政府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是一场深刻的政府革命。服务型政府应该是一个责任政府、信用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和民主政府。构造服务型政府,关键取决于权力如何分配和权力是否相互制衡。  相似文献   

4.
议题七转型之困:难题如何破解之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外需和出口为导向的模式,其基础是廉价劳动力,目前中国转型的方向是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从外需转向内需为主,从片面追求GDP增长转向均衡发展,从政府主导转向进一步市场主导,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共同富裕,目的是寻求一种新的可持续性经济增长模式。但是,转型知易行难,我国政府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有不  相似文献   

5.
毛力熊、冯梦成在《党政论坛》2006年第4期撰文指出:政府改革既联接着经济体制改革,又联接着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中国改革能否有实质性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改革的进程。而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将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的中心和重点。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其特征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的无私性。公共服务型政府应当是—个无私的政府。无私是现代民本政府的本质属性。它要求政府—方面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利益和公民普遍、根本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由此,衡量…  相似文献   

6.
我国政府干预经济所面临的两种趋势及其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政府干预在现阶段具有特殊性,且面临两难选择,即政府干预同时具有扩张趋势和内敛趋势。我国现阶段的政府干预经济应实行政府职能转换与及时填充市场力量并举;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制化,提高政府干预经济的“质”,同时立足于中国国情,借鉴西方国家经济法立法经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法。  相似文献   

7.
论政府职能转型的目标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政府职能转型的目标模式曹荣庆在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政府职能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现在的问题是,政府职能转型的目标模式是怎么样的?它在数量指标上有什么界限?因为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育的比较成熟比较完善的国...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已进入攻坚时期。在经济转型的攻坚时期,要想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需要优化政府投资机制,引导区域经济互补性增长;构建城市群互动发展模式,促进区域经济竞争性增长;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推动区域经济规模化增长。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干预马洪政府职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是严重制约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确立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虽然人们对此已逐渐给予愈来愈多的重视,但是问题的解决,仍必须从理论认识上开始。1、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及其基本职能政府是社会活动的管理者,经济是一...  相似文献   

10.
胡坚 《小康》2006,(12):82-82
在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职能。政府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经济职能。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政府不但充分发挥了政府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作用,而且积极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作用,因此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迅猛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政府职能的发挥方面,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十分重要,地方政府肩负着管理城市、经营城市、发展城市、繁荣地方经济的重任。但是,随着中国总体经济与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资金短缺成了制约中国地方政府的一大瓶颈问题。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资金…  相似文献   

11.
杨龙 《思想战线》2005,31(1):8-12
政府失灵来自政府本身的缺陷和政府对经济的不恰当干预.克服政府失灵首先必须避免政府职能越位和政府缺位.原则应是政府补充,而不是代替市场.其次应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市场导向型政府.同时在政府内部引入激励机制,使政府像企业那样思考.为了避免由于政府干预经济而带来的外部性问题,应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于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导致的低效率和不公平问题,解决的思路是设法降低公共福利制度的运行费用.对于利益集团操纵政策带来的不公平问题,解决的思路是修正公共政策的决策规则,约束立法行为和决策行为.其目标是实现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均衡.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媒介化政务模式正处在探索期和磨合期,存在政务与新媒体粘性不足、媒介影响力弱化、互动效率低以及舆论危机引导滞后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在政府职能转型中加强媒介化政务模式的纠偏与创新,提高政府在媒介政务发展方面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治理模式和不科学的晋升考核体系下,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出现了偏差,使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诸如资源环境压力、社会民生问题凸显等的高昂代价。加快政府治理转型,建立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科学的晋升考核体系、调整和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权、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机制、构建多层次的监督体系,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王太高 《群众》2011,(6):40-42
转变政府职能是依法行政的难点,从我国当下的情况来看,必须尽快将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凡是老百姓自己能够解决的,政府可以不必干预:凡是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的,政府可以不必干预;凡是社会组织能够自我管理的,政府可以不必干预。  相似文献   

15.
王越平 《求索》2012,(4):63-65
研究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现象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而对于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来说,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绝不仅为一个单纯的政府职能调整问题,因为地方政府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同时又需要受制度的约束。为研究地方政府行为变迁的制度约束以及行为模式内在机制和逻辑,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借鉴理性选择和新制度主义等理论,对地方政府在对待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行为转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行为变迁主要受财政体制、各级政府间的权力结构、地方利益结构等制度约束。  相似文献   

16.
我们总是试图以经济的方法来解决转型的问题,所以老在原地绕圈圈。其实,经济转型首先需政府转型,这才是根本之策经济转型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和发展路径。从历史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我国在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时就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随后又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提法,特别是十六大提出"三位一体",十七大提出"四  相似文献   

17.
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要弱化经济增长指标,以经济调整为主轴,以改善民生、破解制约发展深层次矛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依托,寻找最佳路径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包容性增长。本文主要是从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出发来探究包容性经济增长。从经济增长理论入手,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主要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等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8.
政府转型政府转型作为政府改革的实质性内容,其目标取向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简言之,政府转型不是简单地对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修补和一般性的政府职能转换、机构调整,而是重新建构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现代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9.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今后的几年,是我国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精神,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正确认识地方政府推动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与交流》2005,(1):39-39
“汇率、利率、土地,这三个价格牵动的是利益集团的神经,这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经问题。”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说,“这些并不是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些宏观调控工具能够解决的。”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宏观调控如今已遇到了体制这道坎。呼吁加快改革,推进政府转型进程的声音多起来。石小教说:“单纯依靠经济调控并不能保持经济增长.经济矛盾与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