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作为法治秩序重要支撑的私法精神,根植于现代性的历史运动之中,也即现代性生成、反思和重建境遇下的国家一社会关系变化,导致了私法精神的当代发展和嬗变。中国是在现代性反思和重建背景下走向现代化的,因此,就应以反思现代性"信念来培育和重塑私法精神,推进中国法治秩序的早日建立。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深刻变革过程中。社会转型是社会在整体意义上与质的意义上的嬗变。社会转型在各种利益与关系的冲突撞击中追求社会朝法治方向发展 ,同时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也为法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现代化呼唤着政治的现代化。作为现代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党制度必然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即走向法治化轨道。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中国政党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人们往往把法治建构的重心完全置于国家与政府的“依法治国”上,忽略了现代法治内涵的另一个层面——社会自治。从长远看,这会使中国走向一种“形式法治”的社会。本文从国家法治和社会自治在法治进程中互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入手,阐述了在中国现实的国情下,建构法治社会的基础是实现国家法治与社会自治的互动和呼应。  相似文献   

5.
伦理道德是法律的精神支柱,法律是伦理道德的政治支柱.任何法律都体现了一定的伦理道德精神,都必须与立法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保持某种程度的和谐一致.法律的实施固然可以依靠国家强力推进,但更需依靠伦理道德的力量.伦理是法治的基础,道德使法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依法治国将进入新常态。创新社会治理的终极走向就是法治化,其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当前,实现社会治理创新法治化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法治化要以法治理念为基础,以搭建法治平台为关键,以完善法律体系为保障。  相似文献   

7.
法治化是中国必由之路,法律思想基础由权力文化嬗变为权利文化是历史的必然,权利应当成为法的本位.权利精神是法治的灵魂,法治化需要权利精神的推动和牵引,要求逐步完善权力机制和权利机制,"以权利制约权力".法治社会既以社会为本位,又以人为本位.如何走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化道路,需要把握历史和现实的中国法治状况.在推行法治化的初级阶段,重点在于加强对权利的尊重和保障,将权利精神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将"合理性"要求从民法引入行政法,乃是人类法治的一大进步.从此,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仅被要求合法,同时被要求合理,行政法的两大原则即合法性原则与合理性原则由此被确认.合法性原则高于合理性原则,后者只是前者的补充,这乃是当今大多学者有关两大原则之间关系方面的一种观点.本文在挖掘"合理性原则"渊源与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性"高于"合法性"的主张,并认为这有助于中国从形式法治走向实质法治.  相似文献   

9.
我们已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但不等于法治社会的实现。历史和现实均昭示:我国走向法治的道路并不平坦。正确认识民主和法治的内在统一性,正确处理权力与法律的关系,是我国走向法治必须面对的问题。但封建专制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我们面临困境。中国到底如何走向法治,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走向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成功走向二十一世纪所确定的不变目标,如何进行法治化的道路选择也就成了所有关心法治建设的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在中国,法治建设应当走国家法治先于社会法治为主导的道路。一中国法治之路的历史回阵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按照现代化最初的动力来源为尺度,可以将现代化分为内发型现代化和外发型现代化两种基本模式。所谓内发型,是指社会现代化的最初动力产生于本社会内部的现代化类型;所谓外发型,是指社会现代化的最初动力来自于社会外部严峻挑战的现代化类型。”从…  相似文献   

1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并重,二者不可偏废;法治与德治互补,相得益彰。实施“依法治国”,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实施“以德治国”,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历史上,法史前是以“德治教化”维持社会秩序的,法律产生后则是依法治理国家的。德治御心,培养人们的德性,防止其思想上不道德邪念的产生;法治防行,要求人们遵纪守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使不再犯。法治与德治并举,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法治御行,德治御心;御行治标,御心治本,标本兼治,是为上策。  相似文献   

13.
"法治"释义     
什么是我们要实现的法治即法治建设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是法治建设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理论界将"法治"等同于"依法治国"或"依法行政"给法治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法治不仅仅是"依法治国"或"依法行政",还包括"市民社会自治","市民社会自治"是现代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密切相关。公安法治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公安法治建设,主要表现在公安民警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确立权利本位的思想,要有效地制约警察权力,保障主权在民。  相似文献   

15.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批判与建设的力量,它对社会政治稳定、人际关系和谐、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2001年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这一方略的提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迫切需要;"以德治国"是对历史上治国理论的科学弘扬;"以德治国"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写入了现行党章,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管理国家的治国之策,更加重视对全民道德的培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同样重要,二者的结合是兴国之举、利民之策、强国之举、安邦之策.只有德法并举,才能构建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其主要目的是规范国家的运作,可以称之为依公法治国。“依公法治国”促进了我国的法治建设,但是“依公法治国”对民生的忽视已经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民生问题,明确了要深入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因此依法治国在我国应逐步向民生转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18.
"法治理念"是对法治这一客观事物的理想态的本质性、关键性要素的认识和表述,是主导、引导人们从事法治实践活动的精神模式.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体内容是多元的,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服务大局、公平正义、党的领导,等等.但社会主义法治的最高层面理念,就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对生活于其中的国家生活状态的最高期望,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19.
"法治"和"德治"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提出了具有崭新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论。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也是我国应长期坚持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20.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执政党依法执政,要坚持和完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规范党委与人大的关系;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和完善具体制度和机制;对执政党权力监督要法律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