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作珍 《理论月刊》2012,(10):146-149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礼治社会,重人伦、讲人情,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模式,从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维持社会秩序的不是法律,而是伦理道德及风俗习惯。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以血缘为基础,依靠传统经验,选择生活方案,满足各自的欲望,并依靠长老统治,服膺传统规则,遵守礼治秩序,从而形成独特的乡土社会伦理特色。  相似文献   

2.
李晓明 《长白学刊》2012,(4):140-143
社会精英和主流话语长期对中国传统乡村生活与乡土文化的批判、蔑视和排斥,直接导致了传统乡土文化的凋敝和对乡村生活意义的消解。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由于乡村经济收入偏低,广大乡村已成为人们急于逃离之地,乡村生活也已失去了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乡土文化自我更新的能力不断弱化。如何重塑乡村生活的意义与传统乡土文化的价值,以实现乡村民众本体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的双重回归,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逃离与回归:乡土中国教育发展的两种精神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以鲁迅和沈从文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乡土中国与现代性的相遇时,传达各自不同的立场,一种是启蒙-改造型,一种是回归-保守型.不同立场意味着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全然不同的价值位序.由于现实的危难,中国社会的历史选择乃是启蒙-改造型的社会发展路向,以致乡土中国与外援性的现代化之间的内在紧张问题被遮蔽.这直接导致当下置身现代化的过程中个体的内在精神资源的缺失.今天,在乡土价值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阙如的背景下,沈从文的立场难能可贵.怎样面对乡土中国的悠远传统,深度阐发乡土社会的内在意蕴,并以此作为现代教育的精神基础,拓展当下教育的可能性,理应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政治伦理是政治制度的灵魂,是政治权力行使者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传统社会,甚至是20世纪的社会变革进程中,政治与经济、公域与私域等分化都不够,社会自主性弱而政治权力独大,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致使家长制、公私不分等政治现象经久不衰。以公民权利为基础,以政府责任为核心,塑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新型政治伦理,规范政治权力行使者的行为,推动政治体制与机制的合理化,是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5.
王勇 《人大研究》2001,(3):22-24
乡土社会与工商社会中国乡土社会是国家权力的边缘地带。通过设立基层人民法院并在乡镇一级设立派出法庭 ,是将国家权力通过司法延伸到乡土社会进而维护国家统一秩序的一次重要努力。换句话说 ,乡土社会的司法乃是建立现代民主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 ,基层法院及其在乡镇的派出法庭便成为中国司法权力的神经末梢。这种特定的权力运作模式和行动空间 ,决定了中国基层法院司法行为的独特逻辑。通过比较中国乡土社会和城市工商社会的基本特征 ,便能大致透视出中国基层法院所面对的特殊的时空背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人际流动缓慢 ,多…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是思想领地和精神家园,更是信仰依归和价值根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认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事实上,凡对一个地方寻根,必然会溯源到特定空间环境和历史  相似文献   

7.
说专制主义是帝制时代中国社会的实质和本质特征,其最重要的理由之一就是:帝制时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范式和运行机制,表现为专制权力支配一切、覆盖一切、规定一切、“通吃”一切。一方面,“专制权力支配社会”是专制主义作为帝制时代中国社会的实质和本质特征的最重要理由;另一方面,“专制权力支配社会”就是中国专制主义本身的实质和本质特征。帝制时代中国的社会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社会中的任何人、事都处于至上的、无限的皇权控制之下;传统社会中的人是处于专制权力的严格、严密、严酷控制下的“组织中的人”;传统中国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是政治原则而非经济原则,是政治决定经济而非经济决定政治,即“权力统治铁律”;政治权力全面干预社会生活,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相似文献   

8.
《同舟共进》2011,(6):3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曾寄托了多少人对乡村美好的想象。然而斗转星移,场景转换,随着19世纪末国门的开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封闭与稳定也被打破,  相似文献   

9.
在行政伦理建设过程中,唯有价值取向明确后,才有可能进行行政伦理体系的规范化建设。纵观行政伦理构建过程的轨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丰富性是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建设的基础,制度的创新与价值的重构是中国行政伦理建设的主导思路,公平正义是当代中国行政伦理价值取向的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形成的前提,乡土社会的法律信仰则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当下有限的法律认知、传统因素的阻却及法律运行的缺陷是法律信仰在乡土社会中缺失的原因。建构乡土社会法律信仰有三条路径:加强乡村普法教育,提高乡民用法律维权的意识;重视习惯规范,完善乡土社会立法体系;增强服务意识,健全乡村法律运行机制。而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乡土社会民众的法律信仰,进一步推动乡土社会法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转型下,国内学界高度关注底层孩子的教育问题。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25名在北京精英高等学校就读的农村大学生故事,从乡土家庭的学业精神来揭示农村籍大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家庭机制。研究发现,新世纪中国乡土家庭中具有鲜明的学业精神,这与新时期农村父辈的流动能力、经验密切相关,可分别从意识形态、行为、态度伦理等方面进行展现,学业精神背后表现为家庭内部一系列的文化仪式和育才策略,这延续了中国传统的耕读文化。新世纪中国乡土家庭的学业精神,最大化地着眼于寻求能够提升孩子学业成功概率的办法,该现象彰显了底层家庭通过读书对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信心,也揭示了中国社会结构分化对底层家庭造成的生命压力。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一方面展现出社会经济制度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际关系的嬗变:家庭成员间的物质至上,夫妻间的拜金主义,邻里间的个人主义等等;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道德两难选择:城市与乡村的隔离感促使着人的伦理精神走向流失,人在面临生存困境和物欲追求而导致道德异化现象.作家在文本中更多表达出对乡村社会浓厚人际伦理美德的呼唤,对传统伦理精神的回望和现代新型伦理观念的向往.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发生了从传统的"差序格局-伦理本位"到当下的"圈层格局-核心家庭本位"、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等转变。乡村结构表现为利益网络格局,而非简单的文化网络格局。乡村权力结构发生了从"权力的文化网络"到"权力的利益网络"的转型。乡村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转型促使乡村治理的转型,表现为治理主体多元化和组织基础利益网络化。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小说的开创者,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作家将笔触伸向传统的乡土社会,以西方现代性文明为参照,批判社会的"病态"来引起疗救的注意;沈从文等乡土作家则开辟了乡土小说的另一种价值选择,即以审美和崇尚的目光关注原始的自然性生命,使得乡土小说的创作潮流产生了分流与嬗变。但从改造国民性格、重塑民族精神的角度来看,二者又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民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理论月刊》2001,12(7):27-29
从“五四”时期到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创作以乡土社会的民风习俗为审美主体,逐渐形成了以民俗风貌反映社会人生的创作模式,以及传统诗性写作与解放区通俗化创作多元并存的艺术状态,成功地展示了新文学的民族化道路,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对人类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志宏 《前沿》2010,(10):149-151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从最初的孝亲意识逐渐演化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乃至国家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社会稳定、家庭和谐、文化教化等积极的社会功能。分析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涵,突出其历史价值,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而且对保持国家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是城市化进程并不必然与乡土精神相对立,农业文明有其独立的价值与文化个性。乡土文化的道德价值体现在乡土信仰、乡土意识与乡土生活之上。我们在乡土文化建构中,必须坚持价值建构的平等性、突出农民的文化主体性、认识农村建设的目的性及坚守农业精神的本体性。  相似文献   

18.
<正>现代中国从传统的乡土社会一路走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乡土文化延续着中华文化血脉,守望着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根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浙江义乌作为吴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商贾文化昌盛,乡土民俗朴实,地域特色浓郁。我们将乡土文化资源运用于教育教学,对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学习热情等有重要作用。1.走访了解,文化探寻中激发学习意趣。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不只是一种制度化模式或社会组织模式,更是一种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现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趋势,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觉的理性追求.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法律至上、限制权力、保障自由和关注效益、民主、秩序、平等.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伦理对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深远.宗法伦理观念并未因其是历史上的东西而自然消逝,而是不断地获得延续和传承,几经沉淀已深深地溶入国人的血液之中.它的等级精神、人治色彩、群体为重、义务为本、和为贵、无讼的价值取向大大消解了现代法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王友良 《求索》2012,(1):95-97
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忠孝相通和整体主义的特征,造成了公共生活伦理的"家庭化"、"专制化"、"工具化"。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的现代转化实质上是一个批判与继承的问题。要实现传统公共生活伦理的现代转化,必须历史主义地对待、科学地扬弃、与现实生活对接。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思想是现代公共生活伦理建设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