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黄萍 《中国减灾》1997,7(2):11-15
1前言联合国“灾害科学与公共管理相结合”减灾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于1997年1月20~28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与会者包括来自9个国家的80位自然科学家、工程师、社会学家及社会管理人员,他们主要从事于科研、教学、以及国家、地区和地方政府管理系统或部门的工作。“国际减灾十年”(IDNDR)秘书处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福建、陕西、山西和云南各省省长或副省长出席了会议。另外,还有来自宝鸡市、广元市、辽宁省、上海市的代表。大会由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承办,在联合国发展支持和管理服务署(UNDDSMA)的“…  相似文献   

2.
大事要览     
重要会议减轻干旱风险国际研讨会6月27日,由国家减灾委员会和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共同举办的减轻干旱风险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减灾委员会副主任、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联合国减灾战略秘书处主任萨尔瓦诺以及来自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联合国机构的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在为期3天的研讨会期间,各位专家和代表针对干旱减灾国际、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减灾》2013,(6):5-5
5月21日至23日,第四届全球减灾平台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应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邀请,民政部副部长姜力率领由民政部、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和北京师范大学有关政府官员和专家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全球减灾平台大会是由UNISDR发起并主办、各国和相关利益攸关方机制化开展减灾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国际平台。  相似文献   

4.
1993年2月1日至5日,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了第四次“国际减灾十年”科学技术委员会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共150余名代表,除22名科技委员会专家和8名联合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秘书处成员外,还邀请了23个国家的国家减灾委员会代表及13个联合国有关机构、政府组织的代表,印度政府派出66名观察员列席了会议。中国国际减灾  相似文献   

5.
1999年10月13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十个“国际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减灾的效益”。联合国提出这个主题的目的是总结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以来,各国、地区减灾的经验,以利更深入地开展21世纪的减灾工作。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13日在北京召开了“国际减灾日”座谈会。会议由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副主任、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主持、国务委员、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国务院副秘书长徐荣凯及减灾委成员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40多人出席了会议。司马义·艾买提在讲话中首先回顾…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科技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91年9月16日一20日在危地马拉召开。24位科技委员会成员、16位联合国有关组织机构的代表、11个国家减灾十年委员会的代表及有关人士等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有: 1.联合国减灾十年秘书处关于国际减灾十年的进展报告。 2.介绍了向秘书长提交的“科技委员会年度报告草案”。 3.减灾规划的进展情况报告。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3,(1):57-57
2012年12月14日,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在民政部会见了到访的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副主任海伦娜·莫林·瓦尔德斯女士和联合国秘书长减灾特别代表助理阚风敏女士一行。  相似文献   

8.
1993年6月2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参加中国灾害管理国际会议的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秘书处主任艾罗、朕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常驻代表兼联合国系统驻华总协调员贺尔康及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驻华使节。朱副总理就中国的减灾工作及减灾国际合作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与艾罗、贺尔康等交换了意见。  相似文献   

9.
2007年11月6-8日,第二届部长级亚洲减灾大会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会议由印度政府主办,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亚太经社理事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协办。来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约50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及部分非政府组织共约500人与会,其中部长级官员30余名。印度总理辛格、印度国大党书记索尼亚·甘地出席了开幕式。国家减灾委员会副主任、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率由民政部、外交部、商务部、财政部、气象局、地震局及北京师范大学等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0.
5月25日,国家民政部和联合国减灾战略秘书处联合举办的国际减灾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为期3天。来自孟加拉、日本、俄罗斯、韩国、老挝等18个国家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7个国际组织,以及我国国际减灾委成员单位的20多个中央政  相似文献   

11.
今年10月11日是第17个国际减灾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当天发表了国际减灾日致辞。他在致辞中说,今年国际减灾目的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突出了保护儿童安全的必要性,也突出了让儿童直接参与增强防灾意识工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委托日本政府于1990年9月27日至10月3日,在横滨和鹿儿岛市召开了国际减灾十年日本国际会议。来自各国际组织和46个国家、地区的代表共1300人出席了会议。会上有91位代表(包括中国代表团有三人)作了报告。日本国际减灾十年推进本部主席、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海部俊树致开幕词,日本皇太子到会祝贺,部分日本内阁要员也出席了开幕式。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救灾协调专员办事处主任埃沙菲在开幕式上发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科学技术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7年1月20~23日在巴黎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并作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1国际减灾十年最后阶段的工作和减灾向21世纪过渡的问题会议提出,国际减灾十年的结束工作是召开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对于这个最后的活动,所有涉足国际减灾十年的组织应提出他们的工作成就报告及21世纪的减灾计划。所有这些国家和组织的报告将作为会议文件的背景材料。科技委认为,在众多的议题中,必须考虑在灾害防御中科学技术的进步。认为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所有的分会,应该根据横滨会议的内容确定其主题…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与中国政府合作推进中国减灾工作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从1993年起,联合国加强了与中国政府合作,以推进中国的减灾工作。继去年共同召开“中国灾害管理国际会议”及“中国灾害管理高级研讨班”之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使用联合国特别基金制定了DPR/...  相似文献   

15.
正外交部作为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国内各部门完善我国的减灾规划,推动开展减灾救灾国际合作,加强防灾减灾的经验分享与信息交流,完善海外救灾领事保护工作,通过"减灾外交",推动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在世界及亚太区域层面的合作发展。中国与联合国的减灾合作为实施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以下简称"UNISDR"),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减灾》2012,(15):60
受日本外务省邀请,2012年7月2日至5日,民政部副部长孙绍骋在日本仙台市出席了世界减灾部长级会议。此次会议由日本外务省、内阁府、复兴厅、国土交通省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主办,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仙台市、一关市、石卷市、福岛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国际减灾  相似文献   

17.
子荷 《中国减灾》2012,(9X):8-9
<正>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面前,女性比男性更易面临更多的困难和压力。如何在全球环保减灾行动中纳入性别视角,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强调减灾决策过程中的性别视角在2009年4月召开的由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联合主办的"性别与减灾国际会议"上,来自43个国家、联合国妇女和灾害管理高级官员、国际非政府组织及学术团  相似文献   

18.
(1999年7月5日于瑞士日内瓦)  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即将结束。虽然我们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我们仍面临巨大挑战。就1998年而言,这是国际减灾十年结束的倒数第二年,但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却急剧增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性的嘲讽。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承认国际减灾十年的成就是巨大的。为此,我们应当感谢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以及它在联合国机构内、外的合作伙伴们的努力。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全球范围内,来自多学科的专家,如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地震学家及社会科学家一道,更加紧密地开展合作。尽…  相似文献   

19.
“持续发展的防灾减灾对策”国际圆桌会议在柏林召开“持续发展的防灾减灾对策”圆桌会议是由德国国际发展基金会和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联合组织召开的,1994年1月25—28日在德国柏林举行。有22个国家的55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  相似文献   

20.
许厚德 《中国减灾》1999,9(3):58-60
1 1999年国际减灾日主题“防灾的收益”——科学技术在灾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的安全。2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认为确定国际减灾日主题并组织活动,旨在提高全世界各行各业民众的减灾意识,使他们能够抵御他们的国家和社区由于自然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每年不同的主题,组织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地方的减灾能力,以及增强地方、区域、国家和国际广大范围对减灾的承诺。每年的主题活动在当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日(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达到高潮。1999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日全球统一是10月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