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世诚  李辉 《中国法律》2007,(5):27-28,87-89
2007年8月30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简称《就业促进法》)。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这部法律的通过,将对中国促进就业工作发挥重要作用。针对促进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业促进法》进行制度创新,作了详细规定;同时,吸收了实践中已经成熟的若干促进就业工作的做法、措施,使之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现将这部法律中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莫荣 《中国法律》2007,(2):22-23,80-83
中国有13多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就业问题不同于其他国家,面临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就业问题之复杂,就业工作任务之艰巨,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未有过的。  相似文献   

3.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形成了一整套积极的就业政策。省人大常委会也对就业工作十分关注,及时将《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列入2009年的立法计划,决定通过立法将那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转化为法律规范,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喜佳 《中国法律》2009,(3):24-26,78
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给各国造成了空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尽管中国经济目前还保持着较强的活力,就业压力也在日益增大。就业是民生之大计,也是社会安定之大计。目前,进一步完善法制,促进劳动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劳动法建设的首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吕泉 《江淮法治》2008,(7):20-21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不仅是劳动者生存的经济基础和基本保障,也是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已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就业促进法》正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出台的一部重要法律。《就业促进法》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涵盖了政府责任、工作方针和机制、政策支持、公平就业、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援助、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方面,是部民生之法、和谐之法。下面结合具体案例解读《就业促进法》的主要亮点。  相似文献   

6.
李妍 《公民与法治》2013,(16):36-36
摒弃学校、性别、户籍、年龄等就业歧视,终结各种暗箱操作和“拼爹”游戏,营造公开、公正的环境,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7.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促进就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占就业人员的37%~40%。而我国只占就业人员的5%。因此,合理配置与有效整合大学生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应然”上分析了农民工平等就业就有之义,研究了农民工平等就业受到严重侵犯甚至被剥夺的法律原因,这对于研究如何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生诉求与权利回归:论就业机会公平分享的推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雄 《中国法律》2008,(5):40-41,110-112
一、问题的提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邦之策。然而。在目前情形下,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正面临就业不力与就业不平等的双重困局,其中,就业机会不平等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就业机会不平等仅仅是对中国整个就业状况的某种折射,它所反映的是更深远和更深刻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这两年“就业歧视”是一个一再被提及的概念。就业歧视现象之普遍,歧视种类之多样,只怕是许多求职者都深有体会。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用人单位的自主选择权被无限扩大了,一些十分明显的歧视性条款被堂而皇之地摆上了桌面,登上了广告,甚至成了个别政府部门的内部规定。就业歧视成了人们不能承受之痛。  相似文献   

11.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定性,不能局限于其形式外观或者套用其他相似合同规则,而应在深入分析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加以判定。从主体上看,就业协议涉及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高校三方主体,主体之法律地位依次递减;从客体上看,就业协议旨在"稳定未来的劳动关系"以及落实国家就业政策;从内容上看,就业协议关涉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高校与毕业生、高校与用人单位三组法律关系,后两组法律关系主要是为辅助第一组法律关系而存在的。基于就业协议法律关系之特点,进一步分析得出就业协议具有半格式化与政策性特点,属于半格式化的政策性合同。与之相适应,应逐渐弱化高校的地位,重视补充协议的作用,提升就业协议在促进就业、构建诚信机制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柳殿奎 《中国审判》2014,(12):88-89
近年来,信息网络发展之陕,影响之大超出了世人的意料,2014年3月22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报道,截止去年12月底,我国网站已达3507万,其中个人网站占30%。信息网络不仅使世界变成了以30万公里/秒的光速传输信息时代,而且使人类进入了无法逃脱的数字化生存空间。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是信息的获取者,出版、炒股、购物、求医,就业、订车船票等都可以依靠信息网络来完成。  相似文献   

13.
试论就业歧视及其公法规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竹文君 《河北法学》2004,22(10):77-80
就业歧视既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就业歧视问题之根源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效益至上价值原则与劳动者平等就业价值理念两者之间的难以趋同,是当今法律面对的一种尴尬。国家对单位用人自主权进行公法意义上的规制是社会本位理念下的现代劳动法发展趋势之所在,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应作为完善劳动立法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平等就业的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救济措施,以期消除就业歧视、引导和推动我国劳动就业市场健康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院校就业歧视,是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院校就业歧视不仅侵犯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还给用人单位带来消极影响,危害社会稳定与和谐。文章针对院校就业歧视问题,对在广西南宁市高校毕业的就业者进行了随机调查后分析认为消除院校就业歧视现象,必须建立健全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和监督保障机制体系,并通过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自身等各方面的努力,消除院校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公平。  相似文献   

15.
万莉莉 《法制与社会》2013,(36):219-220
随着近几年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形势的日趋严峻,一些用人单位道德缺失、法律意识淡漠,利用高职毕业生对获得工作的迫切性需求对毕业生设置诸多就业陷阱,随意侵害高职学生合法就业权益。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中遭遇侵害,从自身来讲,主要是由于缺乏就业方面法律意识所致。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通过对高职学生就业方面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了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现状并就此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劳动权的平等保护及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铁力 《法学杂志》2012,33(3):118-123
目前我国社会就业歧视现象愈演愈烈,劳动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其内在包含的就业平等权要求禁止就业歧视,因此禁止就业歧视是劳动权的题中之义。本文将以劳动权的平等保护为出发点,界定就业歧视的概念和主要表现形式,论述禁止就业歧视的必要性。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相关立法存在不足,应从立法、执法、司法三方面完善禁止就业歧视、维护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李艳红  陈微 《法制与社会》2013,(30):184-184,186
本文调查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相关问题的认知以及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较高,存在一些困扰的问题,对求职就业虽有一定信心,但不良心理也较为普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关键。本文通过对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中的各种制度障碍,提出了破解这些制度障碍、构建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法治环境的建议,希望对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陈实 《江淮法治》2011,(9):21-22
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近两年来,淮南市田家庵区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就业工作,通过调研、执法检查等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暮目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逐渐沦为弱势群体。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各种原因中,不平等就业违背了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作用的原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因此,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是有效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这就需要得到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作用的保障,表现在:为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提供法制保障、提供法治保障、提供德治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