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凯 《传承》2011,(17):66-67
外交是李鸿章洋务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外交思想也是其国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李鸿章近代外交思想反映出他的近代国防思想,特别是其"和戎"外交及"以夷制夷"的思想更是其近代国防外交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王铭槐年轻时先在上海老顺记五金行学徒,后进天津德商泰来洋行为李鸿章采办军火。1896年凭李鸿章的关系出任天津华俄道胜银行买办。发起组织天津宁波帮。"套用库银"、"欧战爆发"、"空透支",使王氏家族三代买办三起三落。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历史上,凡是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都值得今人永远纪念。而唐廷枢就是其中之一。唐廷枢(1832—1892),号景星,广东香山人。他的一生,虽然只有60岁,但他在天津办理洋务事业和民族企业却有19年,即1873年至1892年。可见,天津是他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域。他在天津参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沽塘耕植畜牧公司等企业,并取得成功。这使他成为洋务派领袖人物李鸿章的得力助手。他为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煤炭业的开发利用,以及为农业  相似文献   

4.
日前看凤凰卫视中文台的《血色黄昏——洋务大臣李鸿章》专题节目,里面讲李鸿章1896年去美国访问时,所带厨师给他做的“杂烩”风靡美国云云。根据笔者在纽约开中餐馆的经历,想来其中有些趣味无穷的话题,可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5.
论张之洞的外债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中国近代史上 ,关于外债思想与实践 ,尤其是洋务派的外债思想与实践 ,曾是争议颇为激烈的问题。解放以后 ,学术界长时期对此也大有微词。张之洞是继李鸿章之后兴办洋务企业最多的人 ,且其观点较李鸿章更具理论色彩。因此 ,研究张之洞的外债思想与实践 ,总结经验教训 ,不仅对评价张之洞及洋务思潮和洋务运动大有裨益 ,而且对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也不无借鉴之处。一、张之洞的外债思想关于张之洞的外债思想 ,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借款目的 :兴办实业 ,以图“自强”、“兴利” ,抵御外侮。随着中西经济交往的日趋频繁 ,传统的思…  相似文献   

6.
“大杂烩”     
“大杂烩”相传,清朝末年,李鸿章主持外事,办理“洋务”。在一次招待洋人的宴席上,酒上过一巡又一巡,菜端了一道又一道,眼见准备的酒菜都上完了,可洋人还是没有退席的意思。这时,负责宴席供应的总管非常着急,就附耳对李鸿章低言:“中堂大人,菜都上完了,他们还...  相似文献   

7.
《世纪行》2017,(4)
<正>"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这是毛泽东对张之洞的评价。张之洞,字孝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他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影响深远,在近代实业、教育、军率、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张之洞一生的非凡生涯中,之所以能够赢得迅捷的发展,之所以能够获得史家的赞誉,不仅与他政绩卓著、倡导新学、兴办洋务有关,更因  相似文献   

8.
地名趣谈     
<正>大连名称的由来,就十分令人叫绝。1880年,李鸿章在辽东湾的另一侧水域,建北洋水师和军港,苦于无地名而惆怅。一天,他在海滩散步,放眼望去,但见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一侍臣脱口赞道:"好大的阵势,海连着天,天连着海!"李鸿章喜出望外,大声道:"有了,就叫大连湾!既气派,又实际。"大连之名因此而得。天津,历史上叫"直沽"。燕王朱棣率兵南下,由直沽渡河,才易名"天津",意即天子的渡口。朱元璋死时,并没把帝位传给儿子这辈,而把帝位传给了孙子朱充炆(建文帝)。燕王朱棣不满侄子当皇帝,便从北京出兵,曾在直沽顺利渡河攻下沧州,后统领大军攻下南京。燕王朱棣当了皇帝,却将首都定在北京。朱棣是军事家,知直沽乃军事要地,称其"天津卫"。  相似文献   

9.
南网 《中国减灾》2010,(7):56-56
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是清史中举足轻重的人,也是最有争议的人,他在宦海沉浮四十年,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卖国贼”。但就是这位“卖国贼”,倡办洋务,修铁路、开钢厂,学机器制造,操练北洋、南洋水师,为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并且卖官筹集赈灾款,对我们近代的赈灾和慈善事业起到了开拓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量级的复杂人物。他不是一般的重臣,而是一个超级重臣。他靠绞杀太平军和捻军起家,是一个镇压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他创办过一大批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新式企业,是第一流的洋务人才。他代表清政府签订过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应承担重大责任,是一个误国者。  相似文献   

11.
昨夜星辰昨夜风──读《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高瑞泉春上过粤地,中大的朋友向我推荐袁伟时教授的新著《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它对鸦片之役后50年中的经世致用思潮与洋务思潮,以及沉浮于这两大思潮中的魏源、郭嵩焘、王韬、郑观应乃至曾国藩、李鸿章辈的...  相似文献   

12.
东升 《小康》2019,(10)
正作为天津乃至中国北方的第一代产业工人,大沽船坞的员工不仅要修造舰船,还要肩负起抵御外侮的民族重任,他们为捍卫民族尊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回讲到,1880年,李鸿章请奏获准,在天津大沽海口海神庙附近选地110亩建造了"大沽船坞",成为北洋水师舰船修造和军火供应的天津基地。在大沽船坞建成初期,大多数员工是从广东、福建、上海等地调入的,同时还招募培养一部分当地工人。1880年至1900年间,大沽船坞的员工基本在600人左右,工人规模仅次于天津机器局。  相似文献   

13.
正李鸿章虽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曾国藩门下,但他对曾国藩传授给他的东西,更多的只是吸收其"术",不顾其"道"。在湘军幕府时,某天,李鸿章谎称头疼,不愿参加曾国藩主持的早会,曾国藩几次派人去叫,说是"人不到齐不开饭"。李鸿章只好匆匆前往。曾国藩板着脸没说话,待李鸿章吃完饭,丢下一句:"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  相似文献   

14.
<正>晚清重臣李鸿章说了一段超前了100年的话:"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而且,李鸿章还创出"招商引资"这个词汇。众所周知,李鸿章会做官,还能稳坐官位。实际上他的为官成功之道非常简单,就是拼命地干,拼命地提新建议。李鸿章的奏折,没有搬弄是非的参奏,也没有空洞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革命事业曾三次踏进津门。1894年第一次来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被拒绝后转赴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1912年8月,第二次来天津会晤袁世凯。此次天津之行,他先后发表了三次演说,阐明了祖国南北统一、发展经济、振兴中华的思想。第三次来天津,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废除军阀的统治,提出了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6.
正根据北京市东城区文物文化局在1991年编著的《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一书中记载,"李鸿章祠堂遗址位于东城区西总布胡同27号。该祠为其生前寓所,李鸿章故去时,即在此办理丧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在京病逝。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对于李鸿章的功过是非一直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是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里,不能挽大厦于将倾"。"裱糊匠"的比喻道出了他的无奈与自责。  相似文献   

18.
一提到曾国藩办洋务,人们往往首先会注意到他办洋务的动机。那么,曾国藩办洋务的动机是什么呢?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曾国藩办洋务的动机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笔者认为,曾国藩办洋务镇压农民起义的动机是有的,但主要还是为了抵御外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胸怀博大,志向高远,以“自由、平等、博爱”、“天下为公”为座右铭,为“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而奋斗终生。北京与孙中山有特殊关系。1894年夏,他为上书李鸿章,建议改良朝政以强国,与好友陆皓东到达天津。遭冷遇而在京、津考察中国政情,  相似文献   

20.
薛婷 《传承》2010,(24):90-91
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清王朝大厦将倾的19世纪后期,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影响着中国的内政外交。李鸿章的个性体现在其自身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腐朽与开明的矛盾以及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性正是晚清社会在李鸿章身上的形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