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阳 《学理论》2008,(18):81-82
在魏晋南北朝士人的审美主体精神结构中,山水审美意识占有重要的位置。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自觉和成熟。其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扩展,是魏晋以来的社会审美文化活动和审美主体精神发展与审美风尚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不但积极地推动了当时的文艺创作之发展,对丰富魏晋南北朝文学、美学思想起到了异常突出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山水审美文化的发展更是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具体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审美观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势、炉火纯青之境的原因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2.
孙晓梅 《学理论》2009,(12):170-172
综观汉魏六朝的文学,越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生命意识就越凸现出来,而且生命意识的构建必然的融入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化而铸成了生命的信仰,体现了人类生存智慧在终极意义上的回归。本文拟就从《古诗十九首》、阮籍、嵇康、陶渊明等这几个典型特例来说明汉末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觉醒,进而论证这种生命意识的觉醒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3.
周文琼 《学理论》2010,(5):111-112
《儒林外史》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科举制度下士人的精神风貌,作者通过一些理想人物和正面人物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魏晋士人的追慕。本文以王冕、杜少卿、庄征君、虞育德等人为例略谈《儒林外史》中魏晋风度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胡汉文化剧烈冲突、各民族之间文化互相吸收与融合的时期,社会存在着浓厚的开放风气.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开放主要表现在"魏晋风度"、社会生活的开放以及当时妇女的自主、平等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12)
钱学森精神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士人"文化传统对钱学森人格的塑造。在梳理钱学森精神的基础上,总结出钱学森对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传统的继承,分别是理想精神的高扬、精英意识的弘扬以及家国情怀的凝聚。在继承的基础上,钱学森的一生极大地发扬了这种传统,从而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李荣 《学理论》2011,(17):223-225
士人在历史的发展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尤其是三国纷争,五代乱离使士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浩劫和史无前例的思想挑战,士人的人生理念和价值取向开始向现实性和功利性倾斜,研究士人的群体特征有助于今天的我们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历史的前进与轮回以及士大夫的精神与追求。  相似文献   

7.
孔艳侠 《学理论》2009,(12):175-176
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东汉末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风格由西汉的质朴雄厚逐渐转向魏晋以后的清丽典礁,蔡邕是这一转变中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文体现了一种过渡性。一方面,他继承了汉代新儒家散文艺术之大成,发展了典雅醇厚的文风;另一方面作为汉未文风的改革者,蔡邕又为汉末文风新交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政论散文洋溢着凛然之气,激荡着悲愤之风。  相似文献   

8.
周园 《民主》2012,(9):35-37
有一种音乐,可以持续一天一夜:有一门艺术,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多种元素:有一种文化.记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它就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千百年来.木卡姆的旋律融合了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它见证了西域古老文明的交融.也逐渐被世界所认知。  相似文献   

9.
书法领域的又一个终结时代已经降临。这是艺术观念和价值标准都在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也是在心态上最容易陷入焦虑、彷徨的十字路口。游离家园的失落感和抛弃旧垒的冲动欲形成的强烈的精神对峙,使人们一方面经历了世纪末文化凋零的痛楚,另一方面又尝受到了由新的艺术曙光催生的兴奋。前者表现为一种迫不得已,然而又非进行不可的文化批判;后者经过美学的升华可以转变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的建构。无疑,现实赋予的双重使命既给当今的艺术家带来了历史的荣耀感,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困惑。而如何面对日渐沉沦的旧传统和负载这种旧传统的…  相似文献   

10.
信仰是人类社会一种基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也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并由此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也是传统价值观念冲突和信仰危机时期,因此,应该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科学理性、人本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价值观念的重塑和信仰观念的重建,及时健全和完善我们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1.
阳江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在南宋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据重要地位,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南宋历史文化古迹。经过考察和论证推理,可知阳江在南宋时期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补给港和中转港,是为贸易商船护航的军事基地。南宋文化对阳江精神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世杰与陈宜中的民族主义精神成了阳江精神的一部分,内化成一种建设美好家园的豪情壮志,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南宋文化是阳江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文化产业方面极具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2.
服饰作为人类的物质文化之一,又渗透着人类精神文化的因素。服饰文化随着自身的日益发展所富含的精神文化成份也越多。服饰能够极为敏锐地反映文化的变迁。当代中国正处于剧变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波及到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今恰是传统处于碰撞、交融的整合的时期。服饰文化同样也处于这样一种态势之中,呈现出各种各样新的服饰消费现象。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5)
魏晋时期,"服药"之风在士族阶层极为盛行。魏晋名士做出服药这一行为选择,不仅是为满足其长寿、美容等生理需要的结果,而且也是面对黑暗现实精神世界矛盾运动的结果。这种矛盾体现在其人格的双重性上,受道家思想影响,希望"离俗",同时又逃不开儒家思想的束缚。这种矛盾的双重人格在哲学上的体现便是"名教"与"自然"之争,其实这只是他们在人生失衡之下两种极端之选,"名教"与"自然"的结合才是终极追求。所以"魏晋风度"这一纸光辉大抵是名士们在痛苦中书写的。  相似文献   

14.
华锡兰 《学理论》2010,(23):196-197
自魏晋时期开始,山水田园诗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固定下来,并开始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在唐代,山水田园诗得到了高度发展,出现了大量写山水田园生活而著称于世的杰出诗人。而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繁盛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道、儒、佛的思想影响力,隐逸之风的盛行,以及魏晋时期山水田园诗所提供的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刘雪 《各界》2008,17(7)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6.
帅文  建华 《瞭望》2007,(19)
一尊象征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巨大雕塑4月26日在清华科技园落成揭幕。这尊雕塑诠释的文化理念,正是百年清华孜孜以求的一种精神映照。清华科技园阳光广场的石碑上这样写着:公元一九八六年,艺术大师李可染教授有感于科学巨匠李政道博士相对性离子  相似文献   

17.
正提起传统扎染艺术工艺的发源地,中国无疑是最古老之一。我国古代的绞缬工艺在魏晋时期就已成熟,隋唐时期鼎盛,而到了宋朝则趋向没落。由东晋说起,东晋时期的绞缬手工扎染工艺已经成熟,当时的绞缬已有鹿胎缬、腊梅缬、蝴蝶缬、小簇花样等,而到了盛唐时期,手工扎染艺术工艺更为成熟,并且应用范围也逐渐广泛,从杜牧的"花坞团官缬"以及李贺的"醉缬抛江网"中可以领略到手工扎染侵染于诗人生活的年代。目前,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一、手工扎染艺术的历史渊源与分布区域从目前来看,手工扎染艺术工艺在中国的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18.
书法艺术作为我国的国粹,它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技巧,而是渗透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门高雅艺术,高师书法教学也不仅仅是书法技巧上的教学它还包括书法理论的学习,书法审美上的追求,道德人品的体现等等,可见书法它是一门培养综合素质的艺术,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能够反映;出书写者的文化修养和情感更是他综合素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冯露露 《学理论》2010,(22):151-152
水彩画艺术传入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作为一种传统绘画艺术形式与中国现代设计相结合,既能增强设计艺术的文化格调,提升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精神内涵,同时也能促使水彩画艺术自身语言体系的发展,扩宽水彩艺术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8)
晚明时期,旅游现象极为盛行,因此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士人旅行家,王思任便是其中一位。经过多次旅行之后,他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方法,提出了自己关于旅游类型、旅游本质、"游道"等的看法和思考,并留下很多游记小品文,对当时的旅游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