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德与得     
<辞海>中"德"是指道德和品行.而"得",是指取得、获得,与失相对.古语说:"德者,得也"."德"和"得"相通,"德"和"得"合一,是中国伦理精神结构的起点;有德才有得,是中国道德精神的精髓.孔子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其中深藏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2.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提出的治国理论,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化的产物。“德治”思想重视君主和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注重对人民的道德教化;主张以德选官、实施仁政。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挖掘其现代伦理价值,对我们落实“十六大”报告精神,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礼治”是自西汉武帝之后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基本治国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德主刑辅”、“明德慎罚”和“礼法并用”。在一定程度上,“礼治”表现出尊重人的主体性及人的生命的人文主义特征和某种近代刑法原则的意味。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开明君主时期的“礼治”,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法治”。“法治”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减轻民众痛苦、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积极作用,而且因自身治国理政和刑制的独特优势在人类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党风廉政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工作。我国传统道德非常强调“廉”的重要性,并在“廉”的道德表现、保持廉洁的条件,以及“廉”的境界和达到“廉”的境界的途径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但传统廉德在今天看来也有其局限性,对于“廉”的传统道德精神,我们应当正确地继承。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不仅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内涵,从整体上看,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文道德精神内涵,本文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核心命题,并从诉求社会与人生价值,充满着扬主体意识以及追求通过内心修养达致尽显社会责任的人文道德精神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6.
古人曰:天行有道,人行有德。生活中人们常称赞那些为人民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品德高尚”,唾骂那些危害社会、损人利己的人“缺德”。由此可见“,德”是从古至今衡量、评价一个人行为的重要准绳。“德”的本意是指道德、品行,引申为信念、心愿或恩惠、恩德。我们党选拔领导干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德”与“才”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德”。因为我们党所选的执政人,必须是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品行端正,能为人民谋福利的人。选人执政首先讲“德”,从政之人更应“德”为先。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我们党最高理想的实践者,也是党的路…  相似文献   

7.
理想、信念、梦想、行动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思想过硬、道德高尚、遵纪守法,才能言行理直气壮。“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中国人融入世界的伟大理想、科学理想、科学理论、重大战略思想。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需要大力宣传科学理论,要教育引导,要从小抓起,要有物质保障,要批判歪理邪说和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同SARS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的“抗非”精神。这一伟大精神有着深刻的内涵 ,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与共产主义精神的统一 ;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与白求恩精神的统一 ;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修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教养的一个重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礼记·大学》就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在这种“修齐治平”之中,“修身”又是最为关键的,所谓“自天子以至庶人,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也特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存在的根基、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凝聚力的核心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智慧和优秀品格的结晶。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方或一个人的品位、道德、智能、风俗等,实质是文化积累的总和。“和”与“谐”的提法,古已有之。《尚书·舜典》载:“诗言志……律和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东汉仲长统在《法戒篇》中,首次将“和谐”连用。意为音韵完美、政事通达。当代的和谐概念,是指不同质的事物,在相互联系中互相促进、推动前进,处于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是与辩证思维中全面、联系、发展等一致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1.
一、毕业生是大学精神的主要载体 有位哲人说:我们都吃过苹果和桃子,却从未吃过水果。这里,“苹果”和“桃子”等等,都是“水果”的具体形态和载体,“水果”则是对“苹果”和“桃子”等具体形态和载体中蕴涵着的共同属性,进行抽象和提炼的产物。“大学精神”如同“水果”,是对大学校园环境、校训、制度、标识等等具体形态和载体背后精神实质的一种抽象和提炼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荣”“耻”问题是人类道德的核心问题之一。要培育正确的荣”“耻”观念,必须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人民公平地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需要在父母的仁慈、邻里的和谐、舆论的宽容、社会的自由的环境里培养博爱精神。此外,还必须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使优秀的媒体及媒体人脱颖而出,必须不断改善叙述形式和自身形象,必须利用媒体的优势,发挥合法宗教的教化作用,推动正确的“荣”“耻”观念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3.
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结合统一战线工作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是当前统战工作的头等大事,用《讲话》精神指导做好统战工作是当前统战部门的首要任务。 一要体现在深刻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深入研究有关统一战线的论述上。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我们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关于“三个代表”论述。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文如其人"与"潘岳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是最不具有遮掩性的“欲盖弥彰”的“人格控制”活动,是最自由、最全面地表现创作主体的本质,最充分、最完满地展示其主体性的精神创作活动。文学创作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创作主体的主导性,呈现出“文如其人”的基本情状;同时也体现为创作主体的精神超越性,导致了“潘岳现象”的发生。创作主体的现实人格与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艺术人格有基本的一致性,也有某种程度的区别与距离。“潘岳现象”不是对“文如其人”的否定,而是文学创作的主体精神超越性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国梦”是空前艰巨的宏伟事业,必须依赖于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现“中国梦”必须加强和巩固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形成强大合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中国梦”注入强劲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我国法制的现代化,摒弃偏见,广泛借鉴吸收西方学者理论的合理成分是必须的。但前提是我们必须首先把握其理论的精神实质,从而做到取其“神”,而非用其“形”。就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而言.广为人道的“三权分立”理论实际上就仅是其“形”,而由“适应”与“抗争”两种精神构成的法的“适合性”精神才是其“神”,才是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人类理性。因而,我国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构建自己的政治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言论短信     
《社会主义论坛》2009,(12):55-55
2009年10月22日《云南日报》三版“云岭时评”《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作者 杨文江 昆峰):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德”决定着品质、形象、威信,“才”决定着能力、本领、水平。在德与才的关系上,德是基础,才是条件;德是核心,才是关键;德是本质,才是属性。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才靠德来统帅,德是才的灵魂;服人者,  相似文献   

18.
“法轮功”事件给我们以沉重的思考,我们在深刻反思“法轮功”事件的经验教训的同时,有必要深入探索“法轮功”事件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并继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思想素质,塑造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思想观念,筑起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长城。  相似文献   

19.
儒家学说给中国社会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不仅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圣说”,统治中国达二、三千年之久,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儒家思想文化已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在儒家学说中,道德的作用被宣染到至极。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也说:“以德行仁者王。”孔、孟开儒家之先河,首先将道德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视之为行政立国之本。故此,先秦儒家诸代表人物就怎样发挥道德的这种作用都进行了丰富的阐述,提出了诸多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今天,…  相似文献   

20.
精神是人的重要存在形态,本质上是生态的存在。生态以有机关联、共生互动、辩证发展等为主要原则,是事物的普遍存在形式。精神生态是个人及其民族的本真存在,能典型地再现个人及其民族的特质。儒心、道心与佛心共同构成中国人的精神生态,三者作为生态因子的辩证互动,是“德”与“得’’矛盾的展开、发展和解决。作为安身立命的精神基地、生存发展的动力系统,儒心-道心-佛心的精神生态为中国人的生存、中华民族的进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