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是关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协同的角度,采用熵权法,通过建立我国区域间社会事业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物理学中耦合度的概念对协调度进行描述,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内的有代表性省份之间的社会事业发展协调度和协同度进行测算,发现2001—2010年间这三大区域内的-协调度和协同度均呈上升趋势,且西部地区内部的协调值最高,中部地区其次,东部地区最低;对于协同度则中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其次,东部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2.
区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是关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协同的角度,采用熵权法,通过建立我国区域间社会事业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物理学中耦合度的概念对协调度进行描述,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内的有代表性省份之间的社会事业发展协调度和协同度进行测算,发现2001-2010年间这三大区域内的协调度和协同度均呈上升趋势,且西部地区内部的协调值最高,中部地区其次,东部地区最低;对于协同度则中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其次,东部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3.
区域立法协调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吃不开非均衡发展的态势,学者们根据以地域划分方法将沿海和内地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即东部地带基本达到或接近“成熟型”,中部和近西部大体属于“成长型”,远西部则属于“开发型”或“待开发型”。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针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别,重新高速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布局。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向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快速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紧接着又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这些对位于中部地区的省份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战略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正如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贸易可以分为国际贸易和区际贸易一样,一国内部某个特定区域的开放,也会面临两个层面的选择:一个层面是对国外(际)的开放,另一个层面是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开放。本文将后者称为对内开放,并将重庆围绕国内其他地区开展的资本流动、贸易往来、市场开放、产业分工、人才技术信息交流、政府间沟通与协作以及促进跨行政区经济圈的形成等,定义为对内开放的主要内容。并将对内开放范畴的区域间资本流动和区域经济合作两大部分作为研究对象。从引起区域资本从东部向西部流动的动因来看,主要表现为:一是中央政府通过赋税吸收一部分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以转移支付的形式投向西部;二是中央再贷款向西部倾斜,引起银行资金从东部向西部流动;三是西部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本分配;四是受利益驱动,企业(个人)跨地区直接投资;五是西部地区劳务输出引起的货币资金由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回流。其中,本文所指的企业跨地  相似文献   

5.
一、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我国中部地区不少省份是产粮大省、产棉大省,区位优势突出,五十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一方面由于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中部地区发展缓慢,形成了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与西部地区比,由于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扶持开发西部,西部地区投资速度明显高于中部。面对经济发展的现实困难和压力,中部地区要想摆脱区位困境,就必须顺应形势,把握方向,挖掘潜力,从互补性、相似性等方面与东、西部乃至国际市场接轨,合理分工,整合资源,以较快的速度使自己尽快…  相似文献   

6.
2009年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连续第3年超过东部,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首次超过各省区平均水平,地区之间的差距继续向趋缓方向发展。区域增长速度继续呈“远西部、大中部、新东部”的排序格局,速度差距继续有所缩小;区域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继续呈“新东部和远西部高、大中部低”的格局。2010年,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将继续启稳回升,各地区增长速度将超过上年;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相对差距略有缩小、绝对差距扩速放缓”态势。针对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出现的基本趋势,本文为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良好势头特提出了3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特征,构建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我国2012—2021年31个省份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考察了协调发展的地区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进一步结合障碍度模型诊断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整体提升,但在区域分布上存在异质性;全国层面基尼系数有所下降,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区域内差异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区域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一级指标中经济、文化、社会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关键共性障碍因子,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中主要障碍因子各区域不尽相同。基于此,从补齐各区域协调发展短板、畅通要素跨区流动机制、优化区域互助机制、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突出城市群都市圈引领带动作用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空间分布规律视角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率结构。对我国内地31个省份2000-2010年经济增长的效率进行Malmquisit指数分解,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存在效率对增长贡献份额低、技术利用效率几乎无改善、技术进步主宰效率变化的总体特征。同时,各区域之间经济效率差距巨大,东部、东北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而西部又好于中部地区。依据Moran-I指数分析发现,各省份之间的技术进步和整体经济效率呈现出集聚状态,而技术利用效率未表现出空间相关性。空间分析结果意味着要获得持续稳定均衡增长,必需加快市场制度建设,改变当前依赖行政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之比为6.81:6.78:7.25,中西部地区略高于东部地区;而1980年至1994年的15年间,以上比例变为19.88:16.20:15.78,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看,198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相似文献   

10.
谢守红 《求索》2007,(9):5-7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城市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文章利用1999年和2004年的统计资料,对中国34个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近5年来,中国城市出口依存度迅速上升,但资本依存度出现下降;对外开放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发展很不平衡,各城市的排序出现明显变动;对外开放度的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城市对外开放度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城市;东部城市对外开放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西部城市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而中部城市开放步伐缓慢。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经济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区域经济的差距进一步加大。本文从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东西部和中部地区以及中部各省份之间经济发展状况做出比较。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中部崛起的大环境下,提出了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边璐  张江朋  张璞 《前沿》2014,(7):99-102
本文以2001--2011年内蒙古金三角、中、东西部地区的区域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非固定效应变截距面板模型研究了劳动、资本、技术创新、制度变迁对内蒙古经济增长区域性差异。结果表明,资本、劳动对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有较高的贡献度,但外生创新驱动因素从四个区域来看呈现区域差异,即内蒙古中部及“呼包鄂”地区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贡献高于东西部地区,但就整体而言,明显弱于劳动、资本对产出的贡献度。研究结果也表明制度变迁因素在中部及中部中的“金三角”地区抑制了产出的增长。内蒙古实现高水平的经济发展,通过制定技术创新赶超战略,是提升地区经济增长持续发展之关键。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总量GDP的Theil指数进行分解后指出,我国的地区差距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一直在扩大。三大地区内部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而且,东部地区内差距在对我国经济整体差距的影响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影响趋势逐渐减弱;相反,三大地区间差距在对整体差距的影响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影响趋势正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4.
实施两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山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必将推动东部、中部和的部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交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由对国家从促进东部大发展到实施两部大件发的政策转移,地处东西结合部的山西省不要抢抓新机遇,实施“未引内进”战略一以求人发展_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两部大开发将使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形成生产要素新的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适应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SO年代初我国沿海经济地K率力进行经济片放…  相似文献   

15.
《时事资料手册》2005,(3):52-52
编者按:我国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6省,其区位优势明显,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承东启西、接南连北。近年来,在东部提速、西部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情况下,中部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怎样从“中部塌陷”走向中部崛起?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这意味着中部崛起战略即将启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加快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将呈现“多轮驱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本期集中介绍中部地区的相关资料,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差距仍在继续拉大。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西部地区资本形成不足是影响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造成这种差距的最直接的原因。从制约西部地区资本形成的因素分析入手,寻找解决西部地区资本形成的对策,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主要途径。一、东西部地区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一)东西部地区差距的现状我国区域经济在非均衡发展过程中,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的阶梯形差异,且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从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的发达程度看,第二、三产业单位…  相似文献   

17.
李激扬  杨晓舟 《求索》2010,(11):90-92
本文分别用INP方法和MLT方法处理了非期望产出,并将其纳入了DEA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HuandWang的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分析框架,对中国1989-2008年29个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发现东部地区省份的平均全要素能源效率是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排名最后的是中部地区。因此,节能减排不能一刀切,需要有差别的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王东明 《中国减灾》2012,(11):50-51
干旱灾害(以下简称旱灾)是指由于降水减少、水工程供水不足引起的用水短缺,并对生活、生产和生态造成危害的事件。从空间分布看,我国的旱灾多发区域主要有三个,一是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中部、河北北部和宁夏等北部区域,二是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河南等中部区域,三是四川、贵州和云南等西南区域。此外,甘肃陇东地区、新疆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9.
从新中国成立起至1978年的30年间,以现价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东、西部之比为708:7.52,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0.44个百分点。这使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到1978年,东西部的年人均收入差距已缩小到200元左右。但是,自1979年开始,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得以超常规发展。据统计,在1979年至1995年的门年间,我国经济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速度为98%,其中:东、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2.8%和8.7%,东部地区高出西部地区41.个百分点。这使一度缩小的地区经济差距又呈拉大之势。在近几年的国内生…  相似文献   

20.
李其原  刘长江 《求索》2013,(3):35-37
选用2011年各省市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三十一个省的创新水平进行综合评分,然后通过构建计量模型,研究我国三十一个省份的创新水平与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创新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和东北部三大区域,而这三大区域创新水平的差距在统计上不显著;财政性教育支出与区域创新水平有正相关关系,但财政性教育支出对区域创新水平的推动作用有待加强。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要平衡教育投资在各区域间的分配,更好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