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个典范,其历史效果主要有: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一公认的科学世界观在人民大众头脑里落地生根,使人民大众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其教训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时政治实践的关系始终没有完全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存在简单化、庸俗化和极端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在规律研究不够、把握不准。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6,(12)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政治领域得到成功实践,这使得我们的理论研究一直非常注重从政治经济维度而较少从历史文化维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巨大影响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远不能说主导了大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特别是在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面临严峻挑战,亟待从新的文化视角进行破解。作为超越了同时代一切哲学的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传入中国后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重要原因。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进一步中国化、大众化,就要进一步推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两者更加深入的互动互补契合。  相似文献   

3.
邓文钱 《党史文苑》2012,(2):58-59,78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机制规律,有助于加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效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内在的传播机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在于充分发挥传播者的主导作用,实现传播形式的科学化和大众化,促使传播技巧的生动化和丰富化.  相似文献   

4.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先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毛泽东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善于转化、善于融合和善于表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重温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对于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反对本本主义》一书是毛泽东思想的奠基性著作,纠正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倾向,蕴含了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是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在哲学层面的高度总结。这一著作从哲学基础、引领方式以及工作方法三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积极探索,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为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拓宽了实践路径,有益于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真正让马克思主义走进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中一个比较好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刚刚在全国范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主动作为、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鲜明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特点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情境的生动再现,而这些经验则是继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项生动而具体的政策,必然有其既定的政策目标。从政策科学的视角,探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策目标,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执行工具,进而充分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运动中,艾思奇、胡绳和陈唯实等人作为代表人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通过各自的著作表达,展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独特理念和深刻思想,而其所形成的共识是使广大知识青年能够最大限度地解除知识饥荒,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改变社会生活的思想利器。同时,他们在哲学和生活的关系、哲学与认识真理的问题、思想的问题等方面也有相同的看法,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出了共同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陕甘宁边区在中国革命中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陕甘宁边区民众的思想意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结果,而其反过来又助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视角,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四个维度出发对陕甘宁边区民众的思想意识变迁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0.
王娟兰 《世纪桥》2012,(21):46-47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成为政界、学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见一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化,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生活层面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性、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要求以及维护马克恩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导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这一命题内涵的科学界定和准确把握,是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的一个基本前提。界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涵,首先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行辨正,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混为一谈,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等同起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割裂起来。就内涵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人民大众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体由社会精英到人民大众的逐步扩展。  相似文献   

12.
是艾思奇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为纪念和缅怀这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人民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驱者,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和上海市哲学学会共同举办"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艾思奇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探索与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主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3.
<正>自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高度关注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学者们在集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实现路径以后,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笔者认为,虽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命题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来的,但毫无疑问,从中国先进分子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初,就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图景的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规范大众价值,从而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5.
路向峰 《唯实》2011,(6):38-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应仅仅理解为形式上的通俗化,而是要在现实生活的观照中探寻其当代进路。从哲学自身产生和发展的逻辑看,哲学源于生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看,马克思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理解人类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路径看,回归生活是检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艾思奇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中国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以人民为中心、以时代问题为导向、以大众话语为形式、以革命实践为主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凝聚动员各阶层民众、投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洪流的重要思想武器。分析和研究艾思奇的哲学思想之所以能够入脑入心的原因,可以为我们当前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李勰 《党的文献》2017,(3):125-127
艾思奇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中国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以人民为中心、以时代问题为导向、以大众话语为形式、以革命实践为主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凝聚动员各阶层民众、投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洪流的重要思想武器。分析和研究艾思奇的哲学思想之所以能够入脑入心的原因,可以为我们当前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毛泽东历来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问题。他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要使之群众化,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要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反对党八股、教条主义,以新鲜活泼、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取而代之;要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学界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含义的界定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变迁和研究现状,来对其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0.
延安新哲学会的成立,掀起了根据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风。以艾思奇、杨松、和培元为代表的延安知识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阐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中国化之路径,同时他们批判地改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结合提供历史文化的根据。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引领了抗战时期的学术中国化和文化大众化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