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形势变化对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提出了创新要求。研究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新变化及实现这些变化的保障机制,对于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生存状况十分差,亟待社会力量支持。目前在社会支持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表现在政府支持的力量、非政府组织支持力度以及社会支持来源严重不足。我们必须尽快为他们建构一个由家庭及亲戚朋友、社区、非政府组织、政府四个层次组成的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对“蚁族”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5,(6)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家庭由于社会支持的缺失,导致其在今天的风险社会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而这种问题的出现与农村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对我国农村留守家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也给农村留守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带来了挑战。因此,必须整合传统和现代的各种资源,从正式的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两方面入手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留守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从而解决农村留守家庭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成长关系着"三全育人"的实效。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AGIL框架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发现"职业禀赋""职业权威""教育规范"和"职业文化"分别履行了社会支持系统适应、目标达成、资源整合、模式维护的功能。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存在危机,需聚拢社会支持资源、重塑职业权威、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力、塑造职业文化以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5.
农村市场经营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培育新型农村市场经营主体需要及时推进。双流县培养农村市场经营主体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六个方面加强:加强服务和管理,完善政府工作机制和扶持方式;加强县域内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力量整合,增强其影响辐射能力;积极化解“用地难”和“资金缺口”问题,突破资金和土地使用的瓶颈制约;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的审查监督制度,规范各类市场经营主体运作;加强对市场经营主体的人才培训和人才支持;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知识宣传,营造有利于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6.
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我区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增加投入,完善文化设施;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加强农村文化教育,重塑农村文化建设主体。  相似文献   

7.
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创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爱苏 《探索》2002,(5):70-72
国有企业的创新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产物,企业内部要素整合形成的创新能力必须有社会相关条件的支持才能发挥作用。目前,国有企业创新面临着许多企业自身难以克服的社会障碍,必须深化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创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8.
张举国 《求实》2016,(11):80-88
目前,我国农村多元主体合作供给过程中出现了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三重失灵。元治理视阈下构建"一核多元"型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可以避免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失灵。"一核多元"型供给模式构建的路径在于:突出政府的核心地位,加强内部元治理,建立统一的组织管理体制;建立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系统;充分释放市场活力,通过激励手段培育发达和规范的养老服务市场。  相似文献   

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当前,农村产业结构面临着农产品供需结构不匹配、农民收入增速放缓、生产要素流转不畅等问题,迫切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政策性金融拥有政策性主体和政策性行为两大优势,能够有效地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推进,但政策性金融支农也存在可持续性与政策性冲突、资金来源与循环经营冲突、供给方式与需求特征冲突等问题。应巩固政策性金融主体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制度性激励作用,以贯彻政府产业政策和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为政策性金融支持首要任务,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展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服务渠道,进而降低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0.
为居家养老建立社会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家养老模式是国际社会养老探索的一个主要成果。但是,世界各国的居家养老模式都面临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支持力度不足的挑战。中国应该逐步形成“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的互动养老模式,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支持网络,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居家老人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给乡村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震荡。重建乡村社会道德观念,夯实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重建与乡风文明相适应的现代农民职业观念、义利兼顾的道德价值,物质精神并重的伦理道德观;采取各种措施,多管齐下,努力完善乡村社会道德重建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2.
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则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国情,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保障发展趋势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借助于法律的手段建立覆盖全国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实现社会保障的“全民化”。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马克思主义在乡村的大众化工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教育农民、重建乡村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结合乡村社会实际,精选马克思主义在乡村传播的内容,通过乡村社会所熟悉的叙述与表达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恰当的转换。在马克思主义乡村大众化的进程中,特别注意与当时乡村社会改造的重大实践结合起来,设计有效的传播方法与路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乡村社会的有效展开,为新中国初期的乡村政权建设与社会改造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长春市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将受到重大冲击,因此,长春市农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WTO规则,加大对长春市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创建新的农业经营体系,加快长春市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改革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动力机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为理论支撑,以西方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为重要参照,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引领,以农村经济社会关系深刻变动为现实驱动,以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发展的经验为有益借鉴,切实提高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探析深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的公民意识教育既是深圳加快建设公民社会和法治社会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自身事业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内容是主体意识教育、权利义务意识教育、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的教育,可由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上下贯通、配套联动的教育培训体系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存在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严重缺失。建立覆盖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进城务工农民就业的政策支持。因此,应建立由中央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强制的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大病统筹医疗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扩大工会组织的影响,从而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面向广大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对农村反贫困问题极为重视,并着重对农村反贫困的战略地位和基本路径进行了科学阐释。他认为农村反贫困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保证。消除农村贫困,大力发展农业是基本依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必由之路,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治本之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十五”期间,山西农村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等很多问题仍需要解决。“十一五”期间,山西新农村建设要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以加强农村社会竞争力为导向,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撑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奠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20.
住宅业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作用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针对城乡数以万计低收入居民 ,建立与完善住房社会保障体系是其重要内容。为此 ,应制定住宅小康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 ,实现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创新 ,以土地换取农民保障 ;积极筹措住房社会保障基金 ,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 ;健全住房社会保障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