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生贵 《前沿》2009,(2):77-82
只要有地域的差异,有民族的差异,就会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人类所追求的共同目标的普遍性,并不矛盾。人类之所以千百年来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并且总是代有新质,生生不息,其生命之源正是由于地域的、民族的、时代的差异性与人类追求的“普遍性”的有序并存。我们从这样的角度看待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民族艺术的前景与使命,以及多元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则可以说,问题的主要方面可能并不是危机的有无,而是如何去进行积极而合规律的调适,从根本上激活其生命机制。  相似文献   

2.
马凤龙 《长白学刊》2009,(4):159-159
和谐社会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们为之不懈追求的方向。那么,在这个美好的社会中各民族的心理素质会发生什么变化?换言之,各民族要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才能与这美好的社会相匹配?笔者认为,和谐社会民族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和谐文化,在民族心理素质中只有具备和谐文化要素才能与和谐社会相匹配。  相似文献   

3.
一、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做好民族工作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从来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和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民族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怎样做好民族工作,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工作态度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只要我们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就会把事情办好。”“我们要使他们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所谓文化,主要是指他们本民族的…  相似文献   

4.
陈加琳 《长白学刊》2009,(3):153-155
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文化的潜在形式,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素质的具体形态,它们是以不同的形态对社会存在的反应。和谐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向,和谐文化中所蕴含的和合思维是处理矛盾时的一种态度、方法,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处事之道,通过和谐文化这条纽带使民族心理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民族心理素质通过内在的意识形态领域发挥其影响,表现为预警、整合、调控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民族文物的界定: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过去认为其特征为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建立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些原生时期的概念已经被事实所突破,很多民族内部语言已经是不再统一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实际,也不再有共同地域的概念了,基于此,经济生活也就极少表现共同的特征,只有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而形成的心理素质仍顽强的存在着,一度出现的全球性的“寻根热”就突出地表明了这一状况,美国的黑人、苗民、印第安人等就是如此,日本大和民族也如此,在我国也存有类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高菊、史传林二同志在来稿中说: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才能保持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有了民族的认同感,一个民族才可能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而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开放性或世界性又是统一的。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独立性”与“世界性”。“独立”与“孤立”是不同的,如果把二者混淆起来,就会陷入民族文化封闭主义、中心主义、排外主义、自大主义;如果误解了民族文化的世界性,可能会导致对强权文化的盲从与迷信,将我们的现代化认同于西方文化,则陷入民族虚无主义,由此逐步丧失…  相似文献   

7.
徐宇 《淮海论坛》2007,(3):36-38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身所处的环境中的一切事物之间的和谐状态。当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由于社会不同阶段人们实现自己愿望的客观条件不同.这种和谐的状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和谐的程度、范围及和谐所惠及的社会群体.也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要惠及全体人民的最广泛、最高层次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中国梨都”的安徽省砀山县,是安徽省民族宗教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有23个少数民族共l_3万人,其中回族占99%。近年来,砀山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通过加快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环境、构建文明和谐民族关系等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少数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2009年该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相似文献   

9.
一、民族精神中的“民族”是指国家层面上的“民族” 要弄清楚民族精神这一概念必须先弄清楚“民族”这一概念。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一定义为大多数学者所公认,是民族划分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一、民族关系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所谓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一般说来,民族关系只表现在不同民族之间,而不表现在同一民族内部,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权利、意志、意识和感情等诸多内涵”。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由于地域广袤,民族众多,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差别大、层次多,加上民族生境的迥异等原因,不同地域、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民族之间历史文化的差异,其存在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存在性的差异将给区际协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会给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带来阻碍。因此,对民族文化差异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耦合性进行研究,对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试探侗族民族心理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事实上,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的四大特征之一,它是民族特征中最活跃最持久的因素,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通过民族共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点以及民族的自我意识表现出来。“当然,心理素质本身,或者象人们所说的‘民族性格’本身,在旁观者看来是一种不可捉摸的东西,但它既然表现在一  相似文献   

13.
既然我们讲广义定义的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总称谓,那么,国学就不应该是中国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这是因为中华文化本来就是对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总称,而传统文化也同样是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按照《辞海》上的定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中国的56个民族,正是按照这样的定义确定的、这56个民族各自发展,又最终融合为中华民族一个大家庭,各自走过了自己独特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既有密切的交往合作,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关于民族的概念  斯大林同志曾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每个民族,都有在它的全体成员中统一使用的共同语言。而民族共同语往往是以某种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般使用这种方言的地方,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共同语形成之后,一些…  相似文献   

15.
德国人类学家赫尔德说:“文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的,其中自然制造了山脉、河流,并且影响和塑造着民族的整个历史。大地、山川、河流不仅是天然的地域划分,而且对民族、风俗习惯、语言和国家来说也是如此。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民族的差异。通过历史的流变,这些差异逐渐演化为独特的民族单元,形成特殊的民族结构,具有了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我们既是民族文化宣传员,也是团结和谐歌唱员,更是民族团结传承者。”杨华萍是一位广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工作者,三十多年的文化工作经验,锻炼了她一身的文化工作本领,虽然现在身居领导岗位,但只要不下雨,她仍然坚持每天都去广场上与群众跳舞,“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这几年来,我又多了一个义务广场舞教练的工作,为民族团结,义不容辞。”有人说,广场上如杨华萍这样的屏边人好像越来越多了,她们就像一朵朵美丽的云彩,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聚集着民族团结之气,合奏出一曲最炫民族风。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在以往人类历史的发展中 ,曾出现民族的纷争、宗教的冲突 ;这些冲突和纷争起源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之间的隔膜和缺乏了解 ,那么 ,随着“千禧之年”的到来 ,新世纪最值得庆贺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 ,这就是人们对于地球上全人类是一个“整体”有了新的认识。各民族都是“地球村”的成员 ,不同的只是我们的肤色、语言、风俗习惯等等 ,而作为人类来说 ,我们将不断走向进步与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身心灵的和谐、人与历史的和谐。只有置于这么一个背景中 ,才能发现“中国学研究”的意义 ,也才能谈“中国…  相似文献   

18.
文化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过去,联系着一个民族的未来。云南省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所表现出来的勤劳勇敢、和睦共处、善良淳朴、积极向上,这正是和谐文化的经典样本。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应该充分挖掘和发展民族地区和谐文化这一优势,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英 《理论月刊》2006,(8):31-33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旅游业本身又蕴藏着丰富的和谐要素,特别是通过发展民族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边境旅游,促进民族和谐、城乡和谐、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一、民族≠氏族 氏族和民族都是人们共同体,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氏族存在于原始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氏族极易分裂,很不稳定。 民族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一般经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步发展而形成的。民族以共同地域为基础,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为基本特征。民族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不会很快消失。 二、民族≠种族 种族是以头发、肤色、体形等生理遗传特征来区分的。这种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因此,种族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