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郑岩 《前沿》2008,(8):99-101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和乡村为资源而开发的新兴旅游形式,已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亮点。民族地区开展乡村旅游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辽宁省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特色突出,乡村旅游的发展条件得天独厚。辽宁省民族地区乡村应把握好乡村旅游的开发原则,探索其开发的有效途径:以灌注文化为核心,突出辽南乡土特色;以整合营销为重点,打造强势旅游品牌;以智力支持为保障,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最终实现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经济蓬勃发展与社会全面和谐。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社会冲突问题的长期考察,尝试性归纳出旅游社会冲突的特征、主体与类型,以期为有效调控旅游社会冲突、切实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胡艳丽 《传承》2011,(25):60-6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是其社会功用当代性的发挥。实践证明,在民族风情旅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将其当代社会功用与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对于充实民族旅游内涵、丰富民族旅游形式、增加民族旅游的综合效益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民族成分及特殊的发展历史等原因,民族地区往往具有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深厚的社会旅游资源,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民族地区的旅游企业作为连接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与游客的中间组织形态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承载了除经济职能之外的更多责任。民族地区旅游企业成长机制的构建应包括资源机制、文化机制、治理机制和创新机制,才能完善和改进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企业成长方式。  相似文献   

5.
乌江流域地域广阔,杂居着近五十个民族.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碑刻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主要表现为大义为重的家国争谐观、和平共处的民族和谐观、古今一体的历史和谐观、合一共存的天人和谐观和一脉共存的灵肉和谐观.  相似文献   

6.
韩巍 《前沿》2009,(13):74-76
民俗是对特定区域、特定群体生活真实而直观的写照;旅游是一种认知不同民族或地域生活和民俗文化差异的行为;民俗旅游产品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基础进行开发,以实现旅游者观赏、了解、领略和参与民俗文化与活动的单项旅游产品;民俗旅游产品的分类与细化研究,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市场、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7.
试论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贵州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并分析了近几年来贵州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旅游与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贵州民族地区有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贵州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它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贵州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素质,推动了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地区发展。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面临非常好的发展机遇。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陈国新 《思想战线》2006,32(2):73-78
胡锦涛关于“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概括,科学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在我国的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只有巩固和发展这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林菁 《传承》2010,(27):166-168
近年来,民族县域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为该地区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不少民族县域地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采用了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对该模式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进行研究,对于促进民族县域旅游业健康、有序、和谐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