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国栋 《学习月刊》2011,(24):121-122
公民是当代社会生活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力量.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他们的公民素质.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2.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崇高价值目标.没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而人的全面发展,既有赖于物质文明水平的高度发达,又有赖于精神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李远方 《世纪桥》2009,(13):69-69,8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努力,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是党的领导在国家政治生活巾的必然体现。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党必须提高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工作的本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建没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胡锦涛同志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六个本领:一是要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一场创新和改革。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相似文献   

7.
邓敬雷 《世纪桥》2007,(3):21-23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和努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真正地解决,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上,努力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地发展,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生命力和优越性之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活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8.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要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力度,加大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使每一个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  相似文献   

9.
骆艺龄  张明 《世纪桥》2007,(12):42-43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人全面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仅从主体划分来看,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人际关系和谐体现在所有这些关系和谐上,体现为人们之间相互尊重、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团结互助、融洽相处。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无论是对于个人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意义重大?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赖于全体人民共同努力,而我们党的7000多万共产党员应当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共产党员要在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解决一些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朱西周 《求实》2005,(5):67-69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步骤;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提出的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性目标,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共同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首先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认识、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人类民主实践的历史成就,特别是中国仁人志士浴血奋斗的艰难历程,指出普通中国人获得的公民身份来之不易。公民意味着人民主权,意味着国家与公民对等、公民与公民平等,以及权利和义务对称,它具有法律、政治和社会诸多层面的丰富内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富有时代精神的中国教育特色。促进中国人从臣民到公民的转变,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张晓昀 《求实》2007,3(11):82-84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切实加强以培养主体意识为核心的民主宪政教育、以权责相统一为目标的平等主义教育、以文明和道德为内容的生活方式教育等公民教育是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必须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的高度,深刻认识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荣辱观的精辟论述涵盖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统一,是我们为人的基本准则和处世的精神指南。“八荣八耻”荣辱观是全体公民必须具有的道德底线。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系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20.
王珍 《世纪桥》2008,(4):106-107
社会主义荣辱现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对提高全体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着重大意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知行统一,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公民的个体品德,抓住重点人群率先进行示范教育和宣传引导,着力营造舆论氛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