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水平关于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光辉思想王洪模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卷中,有许多篇章表达了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光辉思想。有的篇章以此命题,有些篇章则把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的鲜明特征,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20年前,当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向城市推进,从经济领域向各条战线拓展,从沿海特区向全国范围发展的关键时刘,邓小平以高超的执政智慧于1985年3月28日至8月28日的五个月中。围绕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第二次革命”的必由之路,这一关系“前途与命运”的重大课题,连续发表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抓住时机、推进改革》《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等五篇著名讲话。实践表明,正是邓小平这一系列关于改革的重要论述,为我国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解放了思想、扫除了障碍。本文在重温这五篇改革论述的基础上。着重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第二次革命”的理论基石与根本任务.基本性质与伟大意义.鲜明特点与创新贡献等方面.作哲学思考与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改革问题是邓小平同志论述最集中的问题之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提到“改革”两字的达300多处。小平同志把改革同革命联系起来,同发展联系起来,强调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  相似文献   

4.
20年前,当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向城市推进,从经济领域向各条战线拓展,从沿海特区向全国范围发展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以高超的执政智慧于1985年3月28日至8月28日的五个月中,围绕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第二次革命”的必由之路,这一关系“前途与命运”的重大课题,连续发表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抓住时机、推进改革》《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等五篇著名讲话。实践表明,正是邓小平这一系列关于改革的重要论述,为我国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解放了思想、扫除了障碍。本文在重温这五篇改革论述的基础上,着重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第二次革命”的理论基石与根本任务,基本性质与伟大意义,鲜明特点与创新贡献等方面,作哲学思考与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与中国“第二次革命”唐峻罗飞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为正确地、全面地理解“第二次革命”,本文就其形成的历史动因、基本内容、特征以及小平同志对第二次革命的历史贡献作一浅析。一、小平同志设计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历史动因“改革是第二次...  相似文献   

6.
冯治 《唯实》1994,(12)
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多次讲过:“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见了成效,我们才有勇气进行城市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0页),“虽然城市改革比农村复杂,但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市改革很有信心”(《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82页),“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3页)。因此,农村改革的源头也就是中国全面改革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郭义福中国正在进行的全面改革,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把这场改革称之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核心内容。这一崭新的命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待点、改单的深度和广度,表明...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思想,早在10年前就提出来了。1984年10月10日,邓小平会见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时说:“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当然不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①1985年3月28日,他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时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  相似文献   

9.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几点认识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肖继文一、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应当作第二次革命的首要问题新一卷《邓小平文选》有二十多处谈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如同毛泽乐当年把搞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作为“中国...  相似文献   

10.
实践证明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论述是正确的.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鲜明的特点."改革"与"革命"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社会矛盾范畴,30年前在中华大地上推行的改革是中国第一次革命的继续.第一次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第一步,第二次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第二步.第一步是革旧制度的命,第二步是革旧体制的命,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继续的发展.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要求,在中国推进的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指导,从根本上长远上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学习邓小平建党思想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关于邓小平建党思想的学习研究提纲曾国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要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高度重视、大力搞好党的建设。为此,我们不仅要继续刻苦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而且要深入研究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一再把改革与革命相联系,他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性变革,我们把改革当作是第二次革命。他在一次同外宾谈话时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十四大以来,许多论著都在论述阐释这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论著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很不一致,甚至观点相左。 对于改革是一场革命的理解,大致有三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形成了两代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把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继续推向前进。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4.
殷真 《前线》1994,(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已经走过了15年发展历程。今天,我们通过实践已经对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根本性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这集中表现在邓小平同志这样的论述中:“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81页)“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同上,第113页)“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同上,第135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具有一种彻底批判精神,它不仅以批判的精神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而且以批判的态度思考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把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一切都看作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也从来不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完美无缺、凝固不变的,相反,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需要改革的社会。“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邓小平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社会改革理论。研读《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可以看出,改革是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邓小平对当代中国改革的性质和意义的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16.
创立新体制 调动积极性本刊编辑部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全力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的一个突出问题。"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要通过改革建立并不断完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  相似文献   

17.
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我校1994年科研工作成果上了一个新台阶。全校教研人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共152篇,其中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党建研究》等国家级刊物上的有1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有10篇,共出版各类学术专著16本。商志晓的论文《一位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主义观——论邓小平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入选“全国学习《邓小平文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宋士昌等的调研报告《欠发达地区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有益探索——从德州地区部分乡村的腾飞看邓小平富民思想的科学性》获“全国党校系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入会论文荣誉奖;王立胜的论文《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探析》和杨华生的论文《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获  相似文献   

18.
陈训淦 《湘潮》2008,(7):8-9
1994年11月,中央文献研究室重新整理的《邓小平文选》第一、第二卷出版发行,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当我读到(《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时,一篇题为《搞建设要利用外资和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越往下读,越发感到文章的内容是那样的亲切和熟悉。当我一口气读完此篇文章时,压抑不住内心无比激动的情感,思绪一下飞到了1979年,追忆起我曾参加过的一次重要座谈会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在其“文选”第三卷中明确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重要命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性质、特点和影响的重要预断。以现代化为视角,依照"继承""转折""发展"的三重实践逻辑透视邓小平这一思想,有助于从整体论与过程论的统一中把握邓小平改革思想,对于我们从世界历史的维度理解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实践的整体性、一贯性和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