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冯凌宇 《学理论》2009,(27):246-247
曹雪芹虽然不是修辞学家,但其倾毕生心血创作的《红楼梦》却随处可见关于言意观的精辟见解。本文从“内诚”与立意;重视词藻,强调新雅以及不避老题,倡翻新意三个方面入手,对曹雪芹散见于《红楼梦》有关章节的言意观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认为《红楼梦》在修辞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到了极好的结合,曹雪芹也通过《红楼梦》真正做到了“随意所之”,出语自然,“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  相似文献   

2.
铁岭,这个辽宁北部的城市,看起来和《红楼梦》毫无关系,但留意的人,就会发现铁岭和《红楼梦》有着难解之缘,《红楼梦》续作者、整理者高鹗家在铁岭镇西堡,而长篇小说《曹雪芹》的作者端木蕻良则生于铁岭昌图。 铁岭市曹雪芹研究会副会长安国复说,热心于“红学”、“曹学”的人在铁岭为数众多,研究者既有专家教授,也有党政官员、离退休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第二回说到贾宝玉的来历,贾雨村发了一通神秘议论,大意说人之善恶由气秉决定,宝玉秉正邪二气又生于富贵之家,属于天生的“情痴情种”。这种人性先验论、气秉论并不代表曹雪芹的思想观念,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形象也非“情痴情种”所能涵盖。宝玉形象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环境,他是体现着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超时代的、理想的人物。贾雨村的长篇大论是假话,读者需反过来看,方能正确理解作品中隐含的“其中味”。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笔下有个王一贴,他是天齐庙的一位当家老道士。此公虽名不见经传,却因跟宝二爷偶然“胡诌妒妇方”而赫然上了回目,而且给人留下颇为有趣的印象。这位王道士,原无所长,只是“专在江湖上卖药,弄些海上方治病射利,庙外现挂着招牌,丸散膏丹,色色俱备”。他混迹...  相似文献   

5.
吴营洲 《各界》2013,(11):75-7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念”。只是有些人自知、自觉,有些人不知、不觉。曹雪芹的“人生理念”是什么,他本人并没有直接说过,但是,通过他的书,通过他笔下的文字及人物,倒是可以“感悟”到一些的。至于这些“感悟”是否与他的本意相符,是否能得到《红楼梦》读者的认可,就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6.
一瓢饮闲话     
文章格调 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有偏见,亦有灼见。如论及茅盾先生,即认为“他还是从事当代文学批评最有眼光的一位。……最见功力,议论精到,读来亲切近人”。 惜躬逢“左拾遗”肆虐,健笔凌云的茅盾亦每每左支右绌,困不可忍。1963年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茅盾起草《关于曹雪芹》,却因“初稿不点名胡适”,又因“实在体会不出”“四大家族”之说的“更深的涵义”,等等,劳神焦思之状活现《致邵荃麟》信中。  相似文献   

7.
大海·长空     
在“韩美林再造千尊佛首”的论证会上,文怀沙老先生先肯定韩氏“做这件事是个大功德”后,谈锋一转,云:“我很讨厌一些红学家’搞的东西。”进而斥责“红学家”“满纸荒唐言”,“混了很多稿费,脑满肠肥”,“养活了‘红学家’,饿死了曹雪芹”,  相似文献   

8.
实录     
《瞭望》1988,(52)
两百多年前,曹雪芹以“假语村言”敷演《红楼梦》,却特特地申明;“此书不敢干涉朝廷……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唐突朝廷”。 张伯驹先生“饱经风雨阴晴之变”,“以为文采风流皆是罪障”。晚年写《红毹纪梦诗  相似文献   

9.
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曹雪芹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以小说《红楼梦》中人物的命名为依据,阐述了作者曹雪芹是如何在小说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0.
李雄燕 《学理论》2010,(6):80-81
《红楼梦》中儒释道诸家思想异彩纷呈。但由于曹雪芹的人生际遇及清代重儒佛轻道的文化政策,使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道家文化取不够重视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小说里有座大观园,其富丽如“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帝王家”,反映出一种“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巧思妙想。 谁会想到,在曹雪芹先生逝世二百十九周年的今天,这座过去只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幻境,却千姿百态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相似文献   

12.
关加强 《侨园》2013,(5):42-42
<正>笔者早得知,中国的莎士比亚——曹雪芹祖籍在辽阳。而此前我曾参拜过坐落于北京香山脚下黄叶村的曹雪芹纪念馆,徜徉于那大片的紫竹林中,感受了一番曹公创作《红楼梦》时特定的生活环境。这天,当我来到辽阳曹雪芹纪念馆拜谒时,虑去馆外的喧嚣,深情的弯下腰去,随手拾起那近300年前的历史,走进了曹公及家人的生活。信步进入—个宁静的清代四合院,首先入眼帘的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曹雪芹铜像,感受到"古院百年开新馆,红楼一梦到辽天"博大的红学氛围。馆内展出了  相似文献   

13.
妩媚冰兄     
他是绝对好人,当然“右派”。 你不必回忆什么时候头次认识他。这方面,他象《红楼梦》里的史湘云。曹雪芹第一次在小说中提到她的名字时,读者觉得史湘云不知何时早已生活在脑海中的荣国府里。冰兄也是。你第一次见他,他的一言一行使你感觉你们早就是朋友,而且一直交情很深,嬉笑怒骂,无话不谈。 冰兄是位“大声公”。讲起话来“如雷贯耳”。  相似文献   

14.
“不佞”     
宏图 《瞭望》1989,(42)
“重写文学史”、“名著重读”,是为时下文学界之热门话题。但重写未必便能写好,重读未必就有新意。重写、重读,先要有新的眼光。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云:“《诗经》以下,凡文章巨子如李、杜、韩、柳、苏、陆、汤显祖、曹雪芹等,各有大小‘佞臣’百十辈,吹嘘上天,绝倒于  相似文献   

15.
苗圃 《学理论》2008,(17):91-92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代,中国已经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人类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许多东西在书中不可避免地有所反映。玻璃的使用就是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6.
宋文平 《学理论》2009,(11):145-146
“A而不B”格式是由连词“而”和否定副词“不”前后嵌入意义相反、相近或相关的两个动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构成的,整个结构的层次是否定副词“不”修饰“B”,“而”连接“A”和“不B”。它可以充当各种句法成分,可以在句子或篇章中并列对举使用,并且还可以独立运用。在现代汉语中这种格式的使用频率比较高,本文将着重分析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王小刚 《学理论》2009,(11):139-140
文学具有地域色彩,早在南朝梁时期,刘勰就在其思想巨著《文心雕龙》中反映出这样的思想来。《文心雕龙》称北方早出的《诗经》为“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是质朴的“训深稽古”之作;称南方后起的《楚辞》则为“瑰诡而慧巧”,“耀艳而深化”,并将此“奇文郁起”的原因归于“楚人之多才”,多少接触到地域与文学的关系。在当代文学创作中,陕西作家群的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三秦文化的影响。本文将着重从陈忠实入手,以他的《白鹿原》为文本,简要探讨三秦对他的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侨园》2017,(6)
正大观园大观园是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中一处虚构的园林,元春看了作诗形容:"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而成。天上人间诸景备,方园应赐大观名。"《红楼梦》中大观园是贾府为贵妃省亲而修建的行宫,它不仅是艺术舞台,也是曹雪芹总结当时的江南园林和帝王园圃创作出来的世外桃源。大观园的园林设计对后世园林建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大观园内有60多处景观、亭台、楼榭、佛庵庭院。繁花名木,鹤鸣鹿啼,  相似文献   

19.
苏洁  周春华 《党政论坛》2011,(20):38-39
“第一印象”是领导者“媒体形象”定位的前提,而服饰则是决定其“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在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中我们发现,古今中外的著名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自身“穿着形象”的策划,甚至有很多国家政要将此看作与他们的政治观点同等重要。在不同的场合,他们的服饰也会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要么在外交场合西装革履,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远离挫折,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许多人都在苦苦求解的问题。 古往今来,对于成功,人们总是孜孜以求,因为成功与失败的差别实在太大:成功的“成”好像一个“人”肩扛“金戈”,威风凛凛;而失败的“失”却仿佛一个“人”戴着“枷锁”,步履蹒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