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为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美国杜鲁门政府对南亚采取经济援助政策,企图控制印巴,并把印度看作与社会主义中国竞争的重要战场。50年代中期,为加强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艾森豪威尔政府拉巴基斯坦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和中央条约组织,使巴成为美国的盟国,美巴结盟损害了美印关系的发展。肯尼迪政府把印视为亚洲国家民主发展的模式和遏制中国的战场,把印纳入其争霸的轨道。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后,美印关系也进一步发展。进入60年代中期,美国深陷越南战争,苏联加紧向南亚渗透,在1965年的印巴战争中出面斡旋,扩大了…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地区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所重点关注的地区之一。冷战时期,美国把东南亚地区当作"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桥头堡,在此驻有大量军队。冷战结束后,美国曾一度撤出东南亚驻军,减少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3.
冷战时期,两种异质意识形态激烈对抗和冲突,美苏均以在世界其他地区复制自身模式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根本路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与控制构建起来的冷战宣传和心理战形成一条冷战主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对苏联的"一边倒"迫使美国利益防线从中国大陆向边缘撤退,对华全面遏制和抵制共产主义扩张彰显出东南亚华人群体的重要地位,一场针对海外华人群体的以图书为宣传武器的心理战拉开帷幕:一方面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在输出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汇聚一股"亲西方"的社会潮流并加强之。两相融合在思想和心灵上产生的无形影响力,推动着美国冷战战略在具体层面的实施,维护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4.
进入后冷战时代以来的最近几年,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一直处于调整的过程中,对美国而言,东南亚地区在军事战略方面的意义已经明显下降,但在经济贸易方面的重要性却大大提高了。一、冷战时代的美国东南亚政策从战后初期至80年代末的整个冷战时代,美国的东南亚政策均是建立在遏制共产主义的全球战略的基础上的,美国东南亚政策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要在该地区扩大自己  相似文献   

5.
冷战开始后,美国对印度尼西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从"拉拢"到"隐蔽行动"并适度"容忍",再到试图"迎合"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的浪潮,以期利用民族主义来防范共产主义。但是,随着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的高涨,苏加诺采取激进的路线,使得印度尼西亚与美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增多。美国也逐渐改变原有的政策,采取"遏制"政策。最终在"九三零事件"中,长期受到美国秘密支持的印度尼西亚军方迫使苏加诺下台。至此,美国防止印度尼西亚倒向共产主义阵营的目标基本实现。在影响美国印度尼西亚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中,美国对其自身的战略利益认知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成为美国政策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
"遏制两伊",是克林顿政府对海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政策是否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在美国朝野曾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哈塔米当选伊朗总统后,美国采取措施改善同伊朗的关系,美国对海湾的政策逐步由"遏制两伊",向"独遏伊拉克"的方向发展。无论是"遏制两伊"也好,还是"独遏伊拉克"也好,都是美国插手海湾事务,保持和扩大在海湾地区的影响,维护美国在海湾地区霸权的重要手段。只要伊拉克  相似文献   

7.
奥巴马在第一任期内,为了遏制中国挑战其世界经济主导权、争夺亚洲的资源进口市场和产品出口市场等原因,美国对华政策出现了由强调合作到转向防范的演变。这种转变导致了中美战略互信受损,地区安全风险增加,美国对全球的领导能力弱化等负面影响,但美国国内对华理智声音的呼吁,以及中美两国共同的经济利益基础尚存,决定了奥巴马第二任期内对中国的遏制政策不可能走得太远。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期,国际形势的变化让中美走近,美国改变过去咄咄逼人的南海政策,不再公开否认中国拥有南海主权,对南海主权争端采取一定的"中立"。但是,出于维护霸权目的,美国仍然看重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仍然在南海耀武扬威,仍然没有公开承认中国拥有南海主权,仍然侵犯中国的南海主权。这说明美国的"中立"是相对的,是一种对中国的"隐性遏制"。美国这种表面"中立"、背后仍防范中国的南海政策在1989年到1991年间逐渐了发生了变化。在对中国"和平演变"失败后,美国重新采取公开遏制中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4月5—14日,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对美国作为期10天的访问。此行旨在改善巴基斯坦与美国自90年代初便停滞不前的关系。 一、访问背景 巴基斯坦和美国的外交关系充满曲折,几经起落。50年代,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与巴正式结盟。后美巴关系因各自目标不同而发生龃龉:美欲借巴遏制共产主义,巴则想以美威慑宿敌印度。70年代末期,美指责巴制造核武器,两国关系又出现曲折。  相似文献   

10.
布什政府面临大选,对其亚洲政策的基本思路、发展脉络、主要特点和未来走向进行分析和评估,似很有必要。因为亚洲在其战略棋盘上重要性不断凸显,更因为其中中国因素的份量正在加重,其亚洲政策与我密切相关。不论布什能否连任,这一阶段美国的亚洲政策必将对今后其亚洲政策的总体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反恐、防扩散、遏制中国崛起、朝鲜核问题等是决定其亚洲政策演进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50年代以来泰国对越南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美国出于霸权的目的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为此,它先后出兵朝鲜和印度支那,严重危害了这些地区的国家和人民;60年代以后,苏联乘美国对外侵略接连失败、霸权地位急剧衰落之机,同美国展开了全球性的激烈争夺。东南亚便是它们争夺的热点之一。 70—80年代,随着印度支那战争结束后越南地区霸权主义势力的膨胀以及苏联染指东南亚,严重地影响了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和国际关系。处于热点的印支国家及其边缘的东  相似文献   

12.
1912年以后,美国开始逐渐改变对拉美赤裸裸的大棒政策,实行软硬兼施的政策,在保有军事优势和威慑的同时,加以"金元外交",从而开了以"促进民主"为名义和目标,维护本国根本利益的政策之先河。冷战期间,为了防止所谓"共产主义扩张",美国长期与拉美的独裁政权结盟,甚至颠覆拉美的民主政府。1974年以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促进民主"确实给拉美国家的"民主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因素一直是美国的战略安全和经济利益,而不是为了"促进民主"。拉美国家民主化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不能照搬美国等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模式,而应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国"组织利用叙利亚、伊拉克乱局迅速崛起,已构成国际恐暴势力主干,不仅威胁叙伊两国政权,而且催生"溢出效应",对地区和全球安全构成挑战。"伊斯兰国"的崛起打乱了美国的中东战略部署,迫使美国调整地区议程,将遏制"伊斯兰国"扩张作为优先事项。但是,美目前出台的相关举措局限性明显,恐难遏制"伊斯兰国"扩张势头,打击恐怖主义亟需扩大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4.
特朗普政府非洲政策以"新非洲战略"为框架,涉及经贸、反恐和援助三个方面,其在具体内容上基本延续了冷战后美国历任政府的做法,主要变化反映在战略层面,即借助非洲遏制中国。美国在非洲总体利益低位徘徊和特朗普个人对非洲的轻蔑态度是美国非洲政策"不变"的决定因素;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则是其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特朗普政府非洲政策将给中国和非洲带来不利影响,其实施也面临着美国国内国际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美国是擅长利用宣传的国家,但将一个少数族裔为对象、针对一种语言的受众而不是针对一个地域进行宣传还是个少有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为遏制共产主义、遏制新中国,诱导人们心向"自由世界",美国专门针对东南亚华人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宣传攻势。这场"思想之战"是以政府宣传机构为主、私人机构为辅,借助台湾和香港两个宣传基地,通过多种媒体手段,不同的宣传类型进行跨国、跨区域宣传,它糅合了内政与外交,模糊了政府宣传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区别。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场宣传战才日渐式微。本文试图通过近年来的美国解密文献、美国新闻署、中情局等的档案资料,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勾勒冷战初期(1949—1964年)美国对东南亚华人的宣传战的概况。  相似文献   

16.
《印度快报》日前披露了美国六七十年代的一份绝密文件,其核心内容是准备由美国帮助印度抢在中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以免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这份文件的发件日期是1961年9月13日,是由一个名叫乔治·麦卡锡的海军少将起草的。文件中说,根据美国间谍卫星和中央情报局的侦查,中国很可能在1961年底就要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美国无论如何要采取行动,遏制中国军事实力和国防地位的提高。文件建议美国秘密帮助亚洲另一个大国印度,让它抢在中国之前爆炸原子弹。理由有三个:一是印度的核技术已搞了很长时间,有一定基础,只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日本太空军事化趋势日趋明显。其太空军事化目的是想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同时向太空进行军事扩张。然而,美国却对日本发展太空军事化采取扶持态度,以期为自身的太空军事化服务,同时利用日本太空军事化遏制中国。日本太空军事化给全世界,尤其是亚洲国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需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鉴于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欧盟在处理与美国、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关系中应占据自己的战略空间,尤其应积极推行功能多边主义,并以共同安全替代美国自冷战以来一直奉行的均势思想;应以合作政策来应对诸如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社会矛盾等全球性重大挑战;应拒绝遏制政策,代之以建立在功能多边主义基础上的政策,并寻求中国的支持,从而达到理想的政策效果和提高多边主义效率。中国优先关注国内发展决定了其外交政策的性质,它近年来的变化也使欧盟能够在某些领域与中国顺利合作,并推动了中国在人权和法治方面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展开以及同盟自身的演化,日美同盟出现松绑日本、调整基地、扩边扩容等具体的变化,在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中承担着基石功能、中介功能、平衡功能以及牵引功能。在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牵引下,日美同盟由双重遏制中日向单一遏制中国转化;同盟视野存在突进东海及南海的趋势,严重威胁中国的海洋战略;美国亚太同盟战略出现由重北轻南向南北并重转化,南北对接趋势显现,中国东域战略空间进一步紧张。  相似文献   

20.
克林顿政府对伊朗和伊拉克实施的“双重遏制政策”是1993年初开始的。所谓“双重遏制政策”是美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手段阻止伊拉克或伊朗控制海湾地区和改变那里的力量平衡的政策,以维护美国的利益。这一政策从内容到实质,都是美国50年代以来对海湾地区所奉行的传统政策的继续,其目的是确保海湾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保持力量平衡和现有格局,禁止那里的两个大国伊朗、伊拉克或对海湾怀有野心的任何别的大国控制这一重要的石油战略地区,从而保证阿拉伯石油畅通无阻地流向工业世界,维护美国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