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创制与放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民主主义理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两大部分构成,它是中国共产党人解析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中国完成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演进问题之文章的“前后篇”。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宣告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这一“前篇”告一段落。作为“后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系统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在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①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主要包含关于联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必然性、任务、纲领、前途等问题。在新民主主义的…  相似文献   

2.
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结束原因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主主义理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组成。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基本观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们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有经过较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在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之后,我们才能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但中国革命胜利后不久,毛泽东即把原先"将来"过渡的设想,调整为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结束的原因,近年来学术界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多种观点。本文试就这些观点作一综述,并相应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其基本内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继承,更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超越,不能理解为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复归"。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在探索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道路过程中,从中共工作重心转移、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及工人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历史使命等多维视角,深入阐述了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工人和农民等重要关系及其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影响,勾画出新民主主义城乡关系的多雏历史景观,丰富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社会变迁的第一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旧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宣告结束,让位于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的新社会.到1952年,随着土地改革等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逐步完成,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提上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引领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日程,即如何依据新民主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适时地把共产党主导的中国社会变迁推进到它的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6.
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三四十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论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由被动现代化转为主动现代化时期的指导理论。要科学地描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轨迹,必须将其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其他现代化思潮一起加以分析和考察。在吸收和批判其他现代化思潮的基础上,新民主主义理论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当然,由于受到同样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新民主主义理论又不能不具有当时中国现代化思潮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不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历史任务,而且在实践中,从中国不同阶段的社会现实出发,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结合。建党90周年之际,回顾毛泽东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总结其历史经验,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变迁,它的整个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阶段,"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①,主要的任务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中国人民的军队"②,"去打倒那些民族的和阶级的敌人"③,"改变我们这个被侵略被压迫的社会国家的状态,造成自由平等的新中国"④.到它的第二阶段--社会主义阶段,革命的主要任务变为"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也起了变化,但是,"人民的军队"却依然是完成革命任务的"首要条件"⑤."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⑥,是贯通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全部过程的根本规律,是今后继续引领中国社会变迁仍旧须臾不可离开的普遍真理.  相似文献   

9.
《探索》2015,(4)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存在虚构之争、战略策略之争、"夭折""成长"之争、"天国""地狱"之争等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虚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并非纯粹的战略,亦非纯粹的策略,而是中国共产党战略和策略的辩证统一体。"夭折论"和"成长论"的分歧源于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认识的差异;站在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的视角下看待问题,就不会纠结于"夭折"抑或"成长"。"天国论"和"地狱论"的观点都比较极端,后者更是一种主张中国改旗易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政治观点,而非一种学术观点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辛亥革命的影响密不可分,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政治前提、阶级基础和思想条件。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发扬了孙中山的崇高精神,继承辛亥革命的未竟事业,完成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累基础。  相似文献   

11.
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是实践的进步。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兴于党的十七大之后举国上下澎湃汹涌的继续解放思想浪潮,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深广天地的开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2.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基本代表和保持了先进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逐渐丧失了先进性。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彻底丧失了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从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谭光定 《探索》2005,(2):181-183
我国的司法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设计者和实施者都面临共同的困惑:在共产党执政前提下怎样构建司法独立体制。法官独立作为司法独立的核心内容,自然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正是对这一被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提出了在共产党执政前提下如何构建法官独立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社区养老服务已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特征,无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理论研究,还是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指导,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贫困问题是令人十分担忧的重大问题之一,而贫困的消除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因此,扶贫方式的选择是我国政府财政面对的重大课题。在当前,政府要通过改革不合理的财政分配制度,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等措施,来逐步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要有新理念和新思路;必须“胆子要大一些”,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必须坚持辩证思维,要有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建构法治化的党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政不分的弊病很大。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实现党政职能的科学分开。建构法治化的党政关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理顺党与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等之间的关系,以期实现党的领导和发挥国家政权机关职能作用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党内选举失真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党内选举中存在种种失真现象 ,由此构成对干部权力合法性的严重挑战。要提高党内选举质量 ,应该以改革和完善党内权力结构为前提 ,以构建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为关键 ,以实施“城市带动农村”战略为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央苏区时期,党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充分相信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并一心一意为了群众的利益奋斗,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赢得民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并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科学世界观 ,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是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最高检验标准 ,就看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的基础是群众。民心所向 ,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干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讲正气的中心内容 ,在实践党的宗旨上 ,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