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年的春节     
我童年时代的春节,是在团场基层农业连队度过的。小时候,物质匮乏,父母收入微薄,全家人的生活过得非常清苦。我非常清晰地记得:一家人平时吃的多为玉米面、白菜、萝卜、土豆;穿的多为粗布衣服。只有到了春节,全家人才能痛痛快快地吃上几顿肉菜,我和弟弟们才能穿上布料稍好的新衣服。所以,在那个生活艰苦的童年时代,我最热切期盼的就是过春节。  相似文献   

2.
团场过年     
张继 《兵团工运》2020,(1):51-51
春节将至,团场小镇过年的喜气越来越浓。雪花在空中似蝴蝶般飘舞着,仿佛也赶来过年似的。几个孩子在雪中玩耍,"咯咯"的笑声,让我想起儿时过年的情景。那时,团场的生活艰苦,平时缺吃少穿,小孩子都盼着过年,能穿上新衣服吃好吃的。每年,腊八刚过,母亲开始忙碌,白天干连队农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在煤油灯下。  相似文献   

3.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局传统节日。虽说,春节专指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但吉林人把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也看作春节。旧时过春节从办年货到过年,大致经过打扫卫生、贴对子、供祖宗、接神、守岁、吃更岁饺子、辞岁等过程。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这一天,人们都穿上节日新装,准备辞旧迎新。 过年贴春联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吉林省民间在年三十前就贴好春联(对子)、春条、挂签、年画、门神等,使门庭焕然一新,增添了节日的喜气。春联内容主要有迎春、求吉利、发财致富、喜庆丰收等。吉林人也有在门上或墙上倒贴“福”字(取意…  相似文献   

4.
年后说过年     
过年期间,朋友们在一起议论最多的还是怎么过好年的问题。人们在欢度春节的同时,普遍认为传统的中国年应改变某些旧的方式,赋予新的内容,让年过得更有意义。习俗不应是庸俗春节对中国人来讲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它沉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庆祝节日的方式和习惯。但传统的过年方式也留下了一些陋习,应该改革。过去,中国人盼着过年,是因为生活贫困,过年时能吃上好东西。人们在过年时大摆酒宴、犒劳自己一年来的辛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人逐渐富裕起来,平时生活也过得不错,过年时大摆酒宴也就没有…  相似文献   

5.
王莉 《党建文汇》2014,(7):41-41
“父亲节吗?听说过,但还没享受过呢。”朋友安德列说。他的一儿一女都在小学读书.听说可以给爸爸过节,都高兴得又蹦又跳。至于他本人,即使不站在父亲的立场上,他也希望父亲节这个“新兴节日”迟早会被列入“俄罗斯节日名册”上。“节日嘛。当然是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6.
正家有兄弟姐妹四人,我排行老三。父亲是汽车连的一名驾驶员,直到1982年退休,身为一级驾驶员的父亲月工资也只有130多元。母亲是家属,多年在汽车连"五七"排只是阶段性的有工作,收入甚少。"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辈子穷",是母亲常说的口头禅。童年记忆中,我们一家六口的吃穿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最令我难忘的,是那台带给我们无数美好回忆的"红灯"牌收音机。在小弟未出生前,每月父亲发工资,母亲只留下30元用于我和姐姐、哥哥娘儿四个的生活费。由于父亲常  相似文献   

7.
春节即将来临。春节,是个热闹欢快的日子,然而在旧社会,对许多人来说,却是一个难过的年关。杨白劳没有过得了这个关,在黄世仁的逼迫下喝了卤水。“林家铺子”也没有过得了这个关,在萧条的年景下关店了。解放了,春节才不成其为难过的关。当然,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那些年,对被斗的人来说,春节也是个不好过的关。在春节期间,要受到特别的“照顾”,自己得加意小心,否则要被神经敏锐的人抓住“阶级斗争新动向”,在“牛棚”里给增添点“新节目”。只有现在,春节才真正成为一个热闹欢快的节日。  相似文献   

8.
正每天早上起床,父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早市卖花。他把卖花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至于卖不卖得出去,他看得很淡:卖了,当然好;没卖成,也无所谓。我真替父亲高兴,母亲"走"后,他仍然把个人生活打理得井然有序。"花盆"全是父亲平时攒下的瓶瓶罐罐,甚至是用过的快餐盒。他把这些器皿洗干净、培上土、栽上花,待花开后,便小心翼翼地将其挪到他的"百花箱"里,一手拎上一箱出门了。节俭了一辈子的父亲对吃从不挑剔,粗茶淡饭,仅此而已。对于穿,父  相似文献   

9.
千家万户迎春风,心情舒畅辞旧岁解放以后,劳动人民过春节总是欢乐的,但今年的春节,却新添了无限美好的情景:公社把节日生活安排得妥妥贴贴的,更大的跃进在节后就要更有组织地开始了。“贫困将永远被甩在背后,展现在面前的是一片绵绣的前程……”在小  相似文献   

10.
节日“五怕”任炳今年的春节过得丰盛、祥和、悠长。“七天假期怎么过?”曾是许多人精心思索过的问题。节日过了,答案可以说新桃旧符,交织穿插,五彩缤纷。热热闹闹的传统喜庆活动,庙会、冰灯、歌舞、影视,走亲访友、游山玩水、各种聚会、整理家务等等,因有充足的时...  相似文献   

11.
今年冒出一种新说法,“说春节是原配的,而圣诞节是情人的”。实际上,对于洋节,大家也就没事找乐子热闹一下,而真正从内心里向往的,还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节日。只是,我们总是那么善于变通,把洋节过得变了味,把春节过得没了味。  相似文献   

12.
“廉不廉,看过年”。这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反映了当前廉政建设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新年春节期间尤其要把好廉洁自律关。春节是请客送礼的旺季,也是不正之风的高发期。一些人借走访拜年之名,行请客送礼之实,似乎平时不便公开进行的行贿受贿、请吃吃请等等,一旦披上“年货”、“年饭”、“压岁钱”之类的面纱,就合情合理了。在一些人看来,平时给领导送太露骨,有行贿之嫌,而拜年送礼是传统习俗,年终发奖金、分红、搞福利都是拿得上桌面的事情,送代币券比直接送钱更得体,且对方容易接受,收得体面,花得安全,皆大欢喜。于是,便在春节以串门儿拜年…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做父母的让自己的孩子吃好、穿好、玩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有的父母对孩子太娇惯了,平时给孩子大把大把的零花钱,逢年过节和生日给的就更多。中央电视台曾对某小学学生在春节期间收到的“压岁钱”进行过现场采访报道,多则上千元,少的也有几百元。这些“压岁钱”是贫困地区一个农民一年的生产生活开销。还有的父母对孩子不合理的消费要求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只差没有摘下天上的星星了。几岁十几岁的小娃娃,身上穿的是名牌,脚上蹬的也是名牌,甚至…  相似文献   

14.
李强 《党史文汇》2007,(1):53-54
一次带孩子到一家麦当劳餐厅吃饭,见到两个妇女因不慎碰撞吵架,其中一位用油得发腻的京腔奚落另一位说:“吃——过麦当劳吗你!”那意思仿佛是说,吃过的便高人一等,便是与国际接了轨,没吃过这洋玩意儿的便不配进来,只有去吃大碗面。这话虽是对另一位妇女说的,却也捎带着扎到了我。说实话,那个时候我也是没有吃过。要不是正好路过,也正好到了饭点儿,我是不会去那里的,当时也只是怕浪费而吃了一点孩子剩下的薯条。这件事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却让我始终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15.
又一个春节就要到了。春节俗称“过年”,它是我们民族最大的传统节日。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世界上很少有一个民族有这么长的节日。但这些年却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它前后紧挨着两个舶来的“洋节”,前为圣诞节,后为情人节。在市场和媒体的炒作中,这两个“洋节”红红火火,传统的春节夹在中间倒显得有一点落寞。最要紧的是人们在长达七天的假日中,不知该怎么“过”。于是商家出了个主意叫做“黄金周”——到异地甚至到异国去旅游。出去转一圈似乎不错,但回来一琢磨,“年”就是玩吗?吃吗?为什么这么吃了玩了却觉得不是在过年?每年农…  相似文献   

16.
粗粮细说     
如今,无论漫步哪个城市的街头,都会看见一些专门经销粗、杂粮食品的食府、饭店,听说价格不菲,生意却还不错。平时浏览报刊收看电视,也时常会看到一些专家学者大谈特谈吃粗粮吃南瓜土豆胡罗卜的好处之类的文章和专访。我老伴很信这些,就经常要弄些粗食“改善”膳食,尤其是夏末秋初之际,一包一包地往家里提“老玉米”,一个劲儿  相似文献   

17.
逝去的炊烟     
春节前夕,母亲打来电话,说我这几年都没回家过春节,今年说什么也要回去过年,尝尝她亲手做的“农家乐”。  相似文献   

18.
连续3个春节,我的父母都是在郑州和我一起过的,因为母亲的病恰逢春节前夕要复查,复查结束,我就让他们留下来,干脆过了节再走。郑州毕竟有暖气,过节时就不担心他们冷了。今年的春节,母亲是计划复查后一定要回去的,父亲和母亲也有同样的想法,他们说这恐怕是咱在淅川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明年的春节就要在唐河过,应该趁走之前和亲戚们走动走动。  相似文献   

19.
故乡的吃食     
正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黯,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不过节日自有节日的吃食。先从春天说起吧。立春的那一天,家家都得烙春饼。春饼不能油大,要擀得薄如纸片,用慢火在锅里轻轻翻转,烙到白色的面饼上飞出一片片晚霞般的金黄印记,饼就熟了。烙过春饼,再炒上一盘切得细若游丝的土豆丝,用春饼卷了吃,真觉得春天温暖地回来了。除了吃春饼,立春这一天还要“啃春”,好像残  相似文献   

20.
归来     
1993年的春节,是我们一家人过得最团圆的春节,也是我最难忘的春节。我第一次见到从台湾回来和我们一起欢度春节的外公。小时候听外婆讲,外公个予高高的,是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早先在国民党军队服役,1949年,随溃败的蒋介石集团去了台湾。外婆总一个劲地念叨;“你外公是个好人,挺和善,他是不想到台湾去的。可怜,我们也许再也见不到他了。”外公在我脑子里也就留下了模糊又有点神秘的印象。在那一段“史无前例”的日子里,在那个是非颠倒的时代,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讲&已有个外公在台湾的。但我们还是因外公成了有“通改”嫌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