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经济活动的本质是趋利,所以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可以获取更多更好的利益就成为任何一种经济活动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会经常性地引发经济活动向某一区域的进入、  相似文献   

2.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内在冲动,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由于市场需求、要素价格和交易成本的复杂多变,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市场主导。由于产业转移属于长期资源配置,存在市场失效的领域,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完全必要的。因此按照"市场主导,政府调控"的思路,承接产业转移,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3.
应知利之害     
利之利,人人明白;利之害,未必都晓。明朝有个官员,因贪污受贿,事发后跳楼自杀。朱元璋说:“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知利而不知爱身,人之愚孰甚于此。”利者,利益,包括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老子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爱利之心,人皆有之,自古而然。然而,爱利由贪污受贿而导致自杀身亡的地步,可谓  相似文献   

4.
莫言 《学习导报》2011,(22):44-45
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的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基本上就是这么点事儿。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相似文献   

5.
<正>公司虽然要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公司追求盈利应当是合法经营,取之有道的。规定公司社会责任之后,更有助于规范公司的经营行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能够很好地形容公司逐利的特点,但是在现代社会,公司的功能不仅仅是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从两大法系公司法的发展趋势来看,二者都要求公司不仅要以营利为目的,还要充分考虑劳工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环境的  相似文献   

6.
柴福花 《党课》2013,(8):97-100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熙熙攘攘,快乐热闹。一个“利”字,竟让无数人拜倒在它的脚下,又让无数人趋之若鹜,争得头破血流。在人们惊叹那些被贪污的天文数字般的巨款时,不仅更加感到“利”也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刀,杀人于无形,  相似文献   

7.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是无可厚非的,谈利色变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恩格斯早就指出:“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关系”。 然而,君子求利,取之有道。这“道”自然有多种含义,但我认为首要的一层含义应该是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对此大致有三种道德选择: 一是“毫不利已,专门利人”。这作为一种道德准则,无疑是崇高的,是我们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要  相似文献   

8.
如何处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义利之辩——如何对待伦理和物质利益的争辩。时至令日,人们对此仍议论不休,足以显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谋利生存是人生的第一需要,人们必须首先解决吃穿住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社会发展离不开人们对切身利益的追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利用人们自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述市场经济,是指商品经济发展的这一高级阶段。它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跃进,萌生于十四、五世纪的欧洲。 正如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一样,市场经济这一崭新的制度,必定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 这种精神力量是什么呢?一种简单明瞭的说法甚为流行,那就是“谋利的欲望”。的确,“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了谋利,人们奔走四方,惨淡经营,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然而,正因为古今中外到处存在着谋利的冲动,它也就不能解释仅仅到了十四、五世纪才兴起于欧洲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0.
笑笑 《当代工人》2011,(14):50-52
有诗言道:天下熙熙为利来,天下攘攘为利往。吃亏是福当宝典,服务社会圆梦想。 每当过年过节,全球的商家便使出各种招数促销自己的商品。这些招数真是千奇百怪。  相似文献   

11.
招商引资能否卓有成效,水、电、路等硬环境当然要好,政策措施、办事效率、人文素质等软环境则更要优,也更为外商所看重。笔者认为,营造一个颇具吸引力的软环境,耍在“四心”上下功夫:一、舍得让利,使外商“动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外商不远千里、舍近求远来到我们这里,目的是为了赚钱,为了拓展事业。因此,我们在招商引资中,首先必须树立“今日借你一杯水,明日还君一桶油”的让利思想,坚持“眼前让利,长远得利;直接让利,间接得利;平等互利,共同得利”的原则。具体作法上,一要制定比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政治经济体制转轨变型时期,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在群众中留下了令人赞许的政声。但也有少数人经受不住各种利诱的考验,“三观”扭曲错位,政德滑坡,以“我”为中心谋取私利,工作平平庸庸,碌碌无为,甚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群众戏称他们为“机器人”。遇到利益做“装载机”。有的干部鼓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相似文献   

13.
往今来,多少人研究中医药草,为人治疾疗伤,成就显赫,功莫大焉然而能将金钱当做一味中草药来研究,治疗人的“心疾”,惟有《钱本草》。它对制欲戒贪,修身砺志,很有成效。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尤应成为各级干部的必读之物。唐代名臣张说的这篇《钱本草》,开篇明义,一语中的,寥寥数字,入骨切髓,道出金钱的表征和本性:“钱,味甘,性热,有毒”客观、准确、形象、生动。是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芸芸众生,谁人没有尝到金钱“味甘”的一面可是又有几人能知金钱“有毒”的特性呢无论平民百姓,无论…  相似文献   

14.
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趁利是人的本性,无可厚非,但追求利益却有不同的途径,有时还会遇到义与利的较量,因此,以利已还是利人为标准,人生可以有四种境界。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中国的舆论环境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之中,媒体业也正由大众化、标准化向分众化、定制化和智能化转型,国际传播也正处于全球性信息入口的竞争与复合生态圈的角力之中。由此,不仅传统媒体深感焦虑、迷茫甚至恐慌,即便新媒体亦是如此,国内外舆论真是"天下熙熙""众生嚷嚷"。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习近平  相似文献   

16.
正建桥求官运、拜神防被抓、"驱邪"求升迁……迷信不等于腐败,但纵览近年涉腐案例,迷信是落马官员走向迷途的征兆。概括言之,个别官员之所以迷信皆因心中有鬼。谋求升迁官员建一条"青云"天梯近期,四川省纪委对雅安市委原常委、常务副市长蒲忠进行了立案调查。经查,蒲忠的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纪,其中部分问题已涉嫌犯罪。与其同期接受组织调查的还有时任雅安市委  相似文献   

17.
正儒家重视修身,他们把修身看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大学》开篇即提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中庸》云:"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孟子则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继承和发扬了早期儒家修身为本的思想,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创建了  相似文献   

18.
项赠  郭文亮 《求实》2013,(7):50-53
社会稳则天下安,天下安则百业兴。针对当前中国维稳不容乐观的现状,运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析视角,对"权力维稳"和"权利维稳"两种维稳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当前官员重"权力维稳"、轻"权利维稳"的原因,从"权力维稳"转变为"权利维稳"是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正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在《四书或问》一书中,曾引用过北宋理学家吕希哲的一句话:"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意思是说,天下最难以把持的就是人的内心,而天下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是人的欲望。这句话出自北宋教育家、官员吕希哲告诫皇帝的一段话:"臣窃闻孔子曰‘操则存,  相似文献   

20.
韩非的政治思想是法、术、势三者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这个体系的逻辑起点在哪里 ?它又是按照怎样的一个线索展开的呢 ?一、韩非政治思想的起点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正如有人早已指出的 ,韩非继承了他老师荀卿的人性论主张 ,并把它发展到极端 :任何时候任何人的本性都是唯利是图的。我们首先看看没有血缘的君臣关系是靠什么来维系的。韩非在《韩非子·饰邪》(以下凡出自《韩非子》的引文 ,只写篇名 )中指出 :“故君臣异心 ,君以计畜臣 ,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 ,计也。害身而利国 ,臣弗为也 ;害国而利臣 ,君不为也。臣之情 ,害身无利 ;君之情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