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自然崇拜包括石崇拜、山崇拜、水崇拜、植物崇拜、动物崇拜等等,它对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奠定了感官进化、想象移情、将自然人化的生理心理基础,使原始人类的审美心理得以萌生.  相似文献   

2.
人的灵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创造性,人的发展潜能,总之,人的主体性,在社会中确立,在历史上发展,贯穿于人类发展和文明创造的始终。人这个主体,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主体性,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文明过程中日益展开、日益丰富的身心动能。主体,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时代与阶级的产物;主体性,也必然带上文化的色彩,社会的痕迹,时代的精神,阶级的特征等等。本文主要分析主体性的发生及其心理依据。一、人类主体的发展历程人类带着最简单的需要心理从动物世界挣脱出来,又在日益多样化的需要意识推动下跨入了文明的历程。需要,既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原始起点,又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最早的需要是与肉体相关的饱暖需要、安全需要和性欲需要。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才在原始需要基础上出现了生产活动的需要、社会安全的需要、娱乐和审美的需要、情爱(专诚的性爱)的需要、友爱与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彝族的图腾与宗教的起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然科学史给人们提供了世界物质性的证据,物质世界是受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制约的。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发现,人类是由二三百万年以前的一支古猿转化而来的,经过了猿人、古人和新人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但是,由于解放前彝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科学文化事业的极端不发达和历代反动王朝及本族奴隶主、封建主的压迫统治,许多地区的彝族迄至解放前尚未能科学地认识世界(包括正确认识人类的起源),从而摈弃原始宗教意识形态的束缚。自然崇拜(包括崇拜地、水、山、石、日、月、星等)、图腾崇拜、灵物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形式的原始宗教,还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这为我们研究原始宗教的特点、宗教的起源和宗教的发生发展规律提供了活的化石。本文拟就解放前遗存在彝族社会中的某些图腾崇拜的现象,探索宗教的起源,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4.
龚婷 《思想战线》2018,44(2):147
审美文化是人类审美活动在文化形态上的体现, 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人类的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场域密切相关, 也必然要随着人类的社会存在形式、社会场域的变化而变化。 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 导致了虚拟社会的兴起, 实现了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场域的创新。 与此相适应, 审美文化在虚拟社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 重大而深刻的演变, 其演变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一方面, 人类社会存在形式、 场域的创新必然要求人类的审美文化发生相应的演变, 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状态决定人类文化存在状态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 活动于虚拟社会中的人类新的审美需要, 也必然要求人类的审美文化发生相应的演变, 这是人类需要决定人类活动及产物的必然结果。 正是通过这一演变, 使作为审美文化构成要素的审美观念、 行为和结果表现出了新的状态, 使审美文化呈现出了审美选择的虚实交融性、 审美方式的高度智能性、 审美交流的方便快捷性和审美成果的广泛共享性等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早期的思维中.宗教观念与审美心理是混溶的,而且宗教作为人类早期的一种生命意识,必然要对其审关心理加以模塑.这种模塑主要表现在宗教与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生成的交互性、宗教观念对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生成的模塑等方面.而宗教观念对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生成的模塑,又主要体现在生死观念、灵魂观念、神灵观念对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的模塑.从而,为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化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审美人类学并非对于"美"的纯粹凝视,亦非流于对其文化事项的收集,而是关于审美和艺术的物质基础,及其"美"之规定性的同构性的系统性研究。在美学与人类学的交流互补中,审美文化这一聚合性对象根据其表现形态、场域性和心理机制等层面,主要形构为如下三个方面:(1)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包括原始艺术抑或"艺术前的艺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仪式中的艺术,以及当代富于杂糅性和流动性的艺术形态;(2)地方性审美经验;(3)审美偏好。审美人类学是关于审美和艺术形构机制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在人类学与美学的契合与边界之处,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理念与方法都将呈现出新的气象,并由此开拓出当代美学新的研究格局与未来。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信仰仪式是少数民族以实现某种超自然影响为目标,自发组织的一系列具备象征意义的社会行为程序,包涵了少数民族在特定场合中的物质形态、语言器物以及连续性的活动展示,从中可鲜明地窥见依附于少数民族传统信仰习惯且较少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原始体育样式,是地方性原生态体育起源的微缩体现。基于少数民族信仰仪式的类型,论述了其与原始体育发生、发展的重要联系,具体分析了处于少数民族信仰仪式中的原始体育物质样式、文化样式以及心理样式,指出了少数民族原生态体育自立于中国民族之林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振复 《探索与争鸣》2023,(8):139-150+180
从原始巫性文化角度探析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论证中国原始巫性文化的人文特质,揭示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本土化”研究。中国巫性文化的本土特质包含五个方面:以“大巫”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汉文字、类比思维、实用理性的历史与人文前导,对于科学技术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容”;以祭祀祖神作为“中国巫”的独特品类,蕴含“生生哲学”的人文机制;从“巫”向“史”,形成影响深巨的“巫史传统”;封建王朝一般都对“大巫”文化采取崇尚与肯定的文化立场与国策。而从原始巫性转嬗为审美诗性的可能在于:原始巫性本就蕴含诗性审美这一历史与人文基因;构成中国美学主要范畴架构的“气、象、道”中,“巫性之气”成为中国式的“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的本原本体,“巫性之象”成为中国式的审美意象、意境说的历史与人文根因根性之一,“巫性之道”因其“实用理性”而历史地构系于德性生命“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巫性的“吉凶”判断,与审美诗性的性质不一而结构相同,可证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过去一些研究的基础上,对原始美感的发生过程这一人类审美历程中的重要理论课题进行了新的考察。作者认为,由人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实践和人类生产自身的生存活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秘密,无疑是解开这一理论难题的关键所在。认为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人的生命活动又是以人的劳动为始基的。劳动,这一最原始、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不但在自然选择进化的过程中促进了人体的确立,而且最终还导致了思维的形成,情感的成熟,原始审美能力也伴随着对活动效果的评价、认识而一起降生。这就标志着原始美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原始掠夺婚”,是人类原始社会的一种婚俗,在国内和国外的不少近现代民族中,还保留着这种原始婚俗的遗迹。笔者拟根据一些民族志和民族调查资料,对“原始掠夺婚”作一些不成熟的讨论。 “原始掠夺婚”,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有的研究者认为,“原始掠夺婚”“发生在原始社会男子从妻居向女子从夫居过渡的时候”,“是父权与母权新旧制度矛盾的结果”。但是,根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论述,“原始掠夺婚”应该是在蒙昧  相似文献   

11.
湘西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了沈从文浓厚的苗族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赋予了作家认识世界的独特目光和审美情趣,孕育了他的个性,影响了他一生的处事态度。这种心理主导下的创作思想,在一个以汉儒文化和西方文明为主流的都市文化背景下,不失为一种特立独行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2.
李建军 《思想战线》2007,33(6):60-66
日本属高自杀率国家。日本人的自杀行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传统价值观对自杀行为的宽容甚至鼓励;史籍与语言——自杀的历史文化载体;日本源远流长的"武士道"精神及切腹的思想;审美意识中的自杀与自古的崇尚和渲染;对自杀的法律评价;集团意识、依赖心理与自杀的"传染性"、集体性;情感模式中的拘谨自制等。  相似文献   

13.
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蕴含着原始的生态审美观。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解读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审美文化,可以发现许多原始宗教意识的痕迹,它们通过日常的服饰、歌舞、丧葬和节日庆典等形式表现出来。除了强调万物有灵外,原始宗教意识促成了主体之间同生共处和主体间性关系思想的形成,构成了苗族和谐生态审美观的价值核心。原始宗教对主体间性的支持,使得苗民与自然万物平等地交往、对话、沟通和融合,从而形成包括天与人、神与人和人与人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14.
校园文化具有认知的导向引领功能、心理和行为的调适调控功能、文化熏陶精神感染功能、实践的锻炼内化功能、群体意识的凝聚整合功能和激励功能等育人功能。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育人功能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仰恩大学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成功探讨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坛经》与《忏悔录》美学思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立明 《思想战线》2002,28(1):50-53
《坛经》与《忏悔录》作为东西方宗教文化名作之一 ,其中包蕴着若干的审美思想 :《坛经》中具有可引申以资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思想论断 ;《忏悔录》则把艺术审美与宗教信条相结合 ,树立起基督教美学权威。比较两书的美学思想 ,强调心性的作用及与各自文化背景中的人学思想密切联系是其相同之处 ;不同的美学传统思维模式以及佛教、基督教教义中对美本质的不同认识又是导致差异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邱萍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5):100-104
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构建于原始宇宙观的基础上,并在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蕴含的古远原始意象,孕育了少数民族的审美意识和观念,由之形成的形象的精神内核决定了少数民族最初造型观念。以追求情感表现为目的,以感性形象为基础,在经历了重构审美形象的心路历程后,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得以构建。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新疆少数民族作家借助动物书写表现了一系列与民族命运、民族生存、民族精神以及民族生命形态息息相关的情感。一方面,因为民族审美情感心理,作者以"物"观人,以动物命运反映民族在面对生存危机时所做出的命运博弈,折射出民族传统习俗与未来变革之间的不断碰撞;另一方面,因为民族审美情感倾向,作家们企图让动物站在一个与人类"错拥"的位置,来揭示民族人性中的伪善与猥琐,突出民族生命意识的原生态和民族生命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文学和美术结合的艺术种类,台湾绘本文体具有借助图画进行具象表达的文学修辞手段,其文本通过线条、色彩与语言结合的符号系统和技术手段实现了意义象征,其中的配图文字具有超逸于说明文字的文学功能。自1980年以降,当代台湾绘本艺术已成为一种流行娱乐文化,此种台湾绘本文化现象具有消费文化的特征,是消费社会里适合大众审美心理和现代社会文化传播及市场运营机制的成功创意范例。  相似文献   

19.
美学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4,30(1):82-87
人类审美个性与其普遍性文化功能是德国古典美学两主题 ,其间存在的逻辑矛盾与历史张力以及其审美个性研究的不够深入 ,都深刻地影响了 2 0世纪中国美学。以宗教为参照 ,可以深化审美个性研究 ,则审美是人类追求即时性感性精神愉悦的活动。审美感性是物质感性、具体感性和即时感性 ,这些决定了审美乃人类精神生活起点、大众文化之典型代表。审美是最世俗的人类精神活动 ,美学则是人类感性精神现象学 ,这当是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确当起点。在拓展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上 ,审美较科学、宗教、哲学均远为逊色。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信访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于西周至秦汉,基本完备于唐代。它所体现的"无讼"、"人治"等传统法律思想也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一直影响至今,当今社会信访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因素。本文拟通过对信访的追根溯源,解读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对当今中国信访制度产生的影响,以期从中找出促进现代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