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杨琳  孔博 《协商论坛》2011,(5):35-38
4月28日、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一号、二号公报。这次人口普查是在中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进行的首次人口普查,对于摸清人口国情,制定相关的规划、政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前进论坛》2011,(6):6-8
2011年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人口发展和全面做好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工作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我国人口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增强做好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的指示和《全国人口登记办法》。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在1953年6月30日24时总人口为601938035人。  相似文献   

4.
东乡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乡族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人口绝对数来看,仍是一个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民族.本文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基础,根据历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对东乡族人口规模与分布状况作了分析,试图探索其发展特征和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5.
国家统计局4月28日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1号公报,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年均增长0.57%,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我国男性人口占  相似文献   

6.
《今日中国论坛》2011,(6):30-31
在提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公布,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本次调查数据反映了中国人口在新世纪第一个10年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意味着我国未来人口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与问题。社会学与人口学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如何看待这一变化?他们对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又有什么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主体和核心,人口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生产发展、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水平。本文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广东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人口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就三个经济特区的人口发展、人口素质和人口城市化状况与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关系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8.
谭耀武 《桂海论丛》2003,19(4):80-82
文章主要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南宁市的人口结构变动与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家庭结构、人口城乡结构、人口收入结构与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发展变化趋势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2000年的人口普查,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已步入老年型社会的状况,有人因此认为我国今后人口问题的重点将发生转移。本文通过我国的人口现状,对我国人口数量控制的重要性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控制人口数量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坚持其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0.
王浩倩 《前沿》2012,(4):126-128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反映的特征看待计划生育国策执行的社会后果:民工荒、男女比例失衡、消费需求低迷、军事实力削弱、独生子女个性发展缺陷。剖析计划生育国策制定的理论基础——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弊端,提出人口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王汉春 《群众》2021,(1):63-64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时强调,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江苏是人口大省,具有人口密度大、社会老龄化程度高、人均环境容量小等现实特征,人口问题是影响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我省按照国务院人普办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强化组织协调,统筹各方力量,聚焦难点攻坚,倾力调查十年来我省人口在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提供准确统计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群体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支撑力量。掌握青少年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将有助于有关决策部门更科学合理地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基于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我国14~35岁人口的发展历程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中国人口机会窗口、人口红利的变化历程,基于人口普查与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人口机会窗口开启,人口红利随即产生,直至2050年左右消失,持续约60年的时间。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是人口红利收获的重要标识,合理的就业政策是同步实现人口红利获得与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无法脱离人口机会窗口而存在,单纯利用就业政策无法持续延长人口红利收获周期。人口红利消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持续转变,未来人口结构变动应着力于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期在人口红利和人口可持续发展之间持续优化。人口红利消失不可避免,一方面要探寻保持适度生育水平之策,推动实现稳定人口;另一方面也要寻找经济发展之方,开发劳动年龄人口群体中各年龄阶段的就业潜力,持续发掘人口之外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陆莹 《桂海论丛》2013,29(5):120-124
通过分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有了大幅提升,高学历人口增长迅速,但是各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发展差异明显,整体文化素质低于汉族,个别民族处于后进水平。因此,要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探寻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民族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建立适合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构筑多层次少数民族教育体系;重视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福利。  相似文献   

15.
济时彦 《今日浙江》2012,(15):34-34
人口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是最重要的省情,也是维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根据第六次人口(2010年11月1日)普查资料,我省常住人口5442.69万人,户籍人口4554.15万人。近20年我省人口变动的特点.一是总人口持续增长,其中户籍人口稳中有升,常住人口增长较快且增幅加大。二是人口自然变动稳定在较低水平上,人口出生率均在10%。,左右,自然增长率从4.17%o增加到4.73%。三是人口净流入持续增长。1990年代我省由人口,  相似文献   

16.
杨有旺 《世纪行》2008,(2):29-29
“十五”以来.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十五”期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体水平上升1.7个单位值的情况下.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由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128.86下降到2007年的120左右。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每年出生一个中等县市的人口;出生人口性别比仍在高位运行.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应进一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杨新洪 《岭南学刊》2024,(2):101-119
以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和2020年年末广东省人口为基期,借助PADIS-INT软件,运用队列要素法,代入人口预测参数,对广东未来30年人口规模和结构进行了预测,得出高、中、低三种方案。针对广东人口发展趋势,提出树立保持第一动力,增强第二动力,稳定第三动力的人口总量发展战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劳动人口质量,变常住人口大省为人才强省;开展针对性人才引入,逐步优化人口性别结构;做好人口发展规划和评估预案,推动人口平衡协调健康发展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湖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北省人口流动的特征为:流动人口总量增长迅速,各市差异较大;城市是湖北人口流动的主要载体;除武汉市外,湖北省其他16个市州均为人口净流出。省内流动人口主要聚集于武汉,劳动年龄人口是省内流动的主力,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受教育程度以初高中为主,流动原因以迁移搬家为主。在省际流动人口中,中西部邻近省份是湖北人口主要流入来源地;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为湖北人口流出的主要目的地;劳动年龄人口是湖北省外人口流入的主体,男性多于女性;省外流入人口以初中、大学本科学历为主;工作就业是湖北省外人口流入的主要原因。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流动人口的监测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流入地针对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看病异地报销比较困难;人口流动导致流出地的劳动力短缺。建议完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和登记制度;加强对老年和儿童流动人口的配套服务;改革和优化以身份证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出台优惠的人才政策,引进和留住中高端人才和劳动年龄人口;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水平。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北省农村老年人口比重规模增大,老龄化进程加快,低龄老人占比大,高龄老人规模增长快,空巢老人增多,城乡差距持续增大。基于湖北省农村人口养老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建议党和政府从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确保制度完善到位;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确保政策执行监督到位;改善农村养老基础环境,确保服务内容品质到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确保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四个方面着手,应对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北京的城市人口规模在逐步扩大,总人口由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276.8万人激增到2003年的1456万人,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由1991的84.9万人攀升至2001年的262.8万人,而人口密度则由1982年的547人/平方公里发展到2003年的888人/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区人口密度高达万人甚至几万人以上。在新世纪里,北京人口发展已经呈现出常住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常住人口地区分布差异大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2[2]的新特点和新态势,由此也引发了一些人口与发展进程的新问题、新矛盾,因此在制定“十一五”人口规划时,需要关注这些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