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是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窗口。新媒体时代中国画在海外的传播应正确处理好"媒体图像"与中国画创作、"快餐式消费"与中国画创作的两大关系,加快对外传播平台建设,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方式,不断增强中国传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亲和力、吸引力,展现我国开放、包容、文明、民主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
话语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在对外传播中,中国话语如何消除既有国际偏见、彻底突破西方舆论阈限,建立本位体系、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引导外界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积极推进和深入发展,媒体融合的进程也日益加快,给对外传播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这种媒体环境中,要做好对外传播工作,必须从时度效着力。只有把握好时度效内涵,找准时度效偏差,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实现对外传播的时度效要求,才能提升对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杜雁芸 《理论月刊》2012,(3):102-105
冷战至今,西方媒体通过引导或制造舆论来诉评中国的崛起及对外影响,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误读和丑化。本文通过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进行分析,剖析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误读和丑化的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塑我国国家形象、提高我国新闻传媒职业水平的几点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对外传播日益受到关注,其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他国民众对中国的认同度。出于符号选择与信息编码的不恰当、传播手段的单薄以及受众的误读等原因,中国的对外传播目前在某些方面尚还不甚理想,聚焦当代中国对外传播中的难点,并着力探讨其解决的路径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面对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战"疫"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应有姿态。但从国际涉华舆情来看,言论多元,褒贬不一,对外传播中仍然存在隔阂、误解和偏见。对此,主流媒体、外宣单位积极发声,普通网民"回怼"污蔑抹黑言论,在驳斥谬误、澄清事实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形象的"自建",更应注重以情动人,将正面引导与信息公开相结合,鼓励民间个体在对外传播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面临的重大机遇当属新公共外交的兴起。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外交主要是一国政府针对国外民众开展的外交活动,意在提升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促进本国的国家利益。近年来,全球公共外交展现出新的特点,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急剧增多,信息传播主体更为多元化,我们应积极培育对外传播力量,不断扩大对外传播的战略联盟,让中国声音传得更远。  相似文献   

8.
唐娟 《人民论坛》2024,(5):96-98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全面推进国际传播工作。通过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  相似文献   

9.
周丽 《理论月刊》2023,(8):103-109
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是将中国传统村落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现象与内涵是其旅游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呈现,是对内连接中华文明古今对话,对外建构国家形象、文明互鉴的传播主体。传统村落旅游文化的传播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文化消费、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意义重大,它是中国文明大国、东方大国形象的根源,在国家层面进行形象塑造与价值传播至关重要。在具体路径上,需要整合差异化资源,建构村落多维故事体系,整合多元传播路径,搭建社交媒体传播矩阵,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村落品牌。  相似文献   

10.
要提升国家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树立鲜明而富有魅力的国家品牌或国家形象。就中国国家品牌而言,当前尤为需要界定和充实其政治内涵,并在国际媒体和公众心目中形成广泛影响。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人权、法治应成为中国国家品牌中政府形象的四大支柱。中国应在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和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刘少华  蔡索拉 《求索》2011,(3):60-62
公共外交是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国家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胡锦涛主席访美前夕《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的播放,中国公共外交迎来了新一轮高潮。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片》为案例,分析公共外交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机理,认为公共外交能够展示真实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传播与认同,提升外交能力与国际地位,引导国际舆论建立正面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2.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对外话语和价值观念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本文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与传播的"必要性"在于展示中国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的价值观念,展示中国和平可亲文明的国家形象;并以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为例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其"可行能"路径主要有将中国道路的实践创新凝聚、升华为对外话语体系的新表述,实现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学术创新的辩证统一,打造对外话语体系的"全媒体"传播路径,实施对外话语体系的"分众性"传播方略。  相似文献   

13.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对此,我们要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与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不断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正习主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对外军事培训更需要借助当前有利条件,面向外训学员,积极主动打造中国名片,营造有利于国家对外发展的话语格局。构筑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教学管理环境。对于外训学员而言,在中国受训的见闻和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的稳步上升,国际贸易新闻报道在维护国家形象、促进服务贸易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运用传播影响力的相关理论,选取我国财经媒体对中欧贸易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中欧光伏贸易战"相关报道为例,深入探析了国际贸易新闻报道传播影响力的表现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传承》2016,(6)
在国际政治和外交领域,国家形象既是各国政府所追逐的战略目标,也是其谋求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手段。关注世界重要媒体,尤其是影响力不断增大的电视媒体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分析其特点以及与中国自我形象界定之间的差异,寻找差异产生的根源和对我国的影响,是制定更为有效的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战略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智媒时代为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机遇,“智+媒”的对外传播有利于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世界新秩序建构,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智媒时代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要跨越中西方认知障碍,坚持内外有别和外外有别,推动话语表达的时代化和普适化,不断创新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方式。此外,智媒时代中国故事的传播逻辑要坚持从宏大国家叙事到日常生活实践的传播内容重构,坚持从单一话语主体到多元叙事主体的传播主体重构,坚持从普及化广泛化到智能精准推动的传播对象重构,坚持从单向度独白式到多元化对话式的传播方式重构,坚持从线性信息传播到可视化可触摸的传播环境重构。  相似文献   

18.
在两种意识形态较量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传播已然成为我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建构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在国际传播格局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西强中弱”话语传播格局,进一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的国际话语权,需要不断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升话语质量;塑造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传播主体,掌握话语主动;整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传播载体,提升传播效能;优化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传播环境,增进话语认同。  相似文献   

19.
媒体作为信息载体,能够通过形成社会舆论来影响行为体(即政府)的政治倾向,同时政府也可以利用媒体宣传自己的观点,来营造有利的决策氛围。在国际社会中,各国都在利用国际媒体,试图形成与己有利的国际舆论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各跨国媒体也试图通过自身的传播,对政府决策作出影响。国际媒体的竞争体现为对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时效性的竞争。  相似文献   

20.
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展现新时代我国国家形象的题中之义。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应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通过积极推进经济贸易交流、构建多元化的全球合作平台、创新方式方法讲好中国故事,多角度、全方位地彰显中国担当、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