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随着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虚拟社会正逐步介入人类生活空间,这种"数字化生存"方式,正在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影响,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教育与引导,使网络虚拟社会也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论网络虚拟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虚拟社会正逐步介入人类生活空间,这种“数字化生存”方式,正在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笔者认为,要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忽视网络虚拟和谐社会的建构,网络传播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和谐问题加以认真研究,以探索网络传播对现实和谐社会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升级和质量的提高,正延伸和拓展一种新型社会——网络社会。这种新型社会与现实社会最大、最首要的区别,在于它的虚拟性质。网络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网络,网络的实质在于为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环境和空间。正是在这个虚拟的空间,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条战线。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时空观由于不懂得实践与时空的关系,离开社会时空来谈论时空,甚至对社会时空与自然时空作了同质性的理解,因而不能够给社会时空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马克思立足于人类实践理解和把握社会时空,为人类提供了与自然时空中人的生存完全不同的一种全新的社会时空的生存形式.在当代,人类通过不断改变自己生存的时空形式,将对现实的社会时空的认识推进到虚拟的社会时空的阶段.它不仅没有否定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相反却在不断彰显着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运用的广泛普及,一种与现实社会并在的人类社会存在的新形式--虚拟网络社会正在网络空间中逐步形成。通过转变观念,推进网络管理法制化,健全网络安全技术管理手段,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构建健全的网络道德体系,强化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等途径实现对虚拟网络社会的有效管理,也是遏制网络治理性危机,走向网络善治的最佳维度。  相似文献   

6.
以生产工具的创新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且也带来了人类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在当代,伴随着虚拟技术的出现,人的生存方式也呈现出“非现实性存在”的虚拟化特征,这不仅表现于在计算机网络中,人以数字化的方式出现,而且也表现于人的现实的角色及其关系在网络社会中发生虚拟变化,这预示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生存的虚拟生存这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的确立。从本质上说,虚拟生存是对现实生存的虚拟性超越。  相似文献   

7.
戚攻 《探索》2000,(Z1):99-101
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升级和质量的提高,正延伸和拓展出一种新型社会——网络社会(许多人又称之为“信息社会”)。这种新型社会与现实社会最大、最首要的区别,在于它的虚拟性质。从虚拟与实有的角度判断,网络社会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或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相对应的不同理论……  相似文献   

8.
人的存在是由个体、群体和类主体所构成,由此出发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主体,它具有个体虚拟话语权、群体虚拟话语权和类虚拟话语权三种存在形式。其中,个体虚拟话语权处于最基础的地位,群体虚拟话语权处于个体虚拟话语权和类虚拟话语权的中介地位,类虚拟话语权则是虚拟话语权的理想形式。它们之间通过个体虚拟话语权与群体虚拟话语权、群体虚拟话语权与类虚拟话语权、个体虚拟话语权与类虚拟话语权三种话语权形式之间的互动表现出来。在网络空间,人通过虚拟实践生成了人与自身、人与人和人与数据环境之间的三重良性互动关系,建构、确立和发展起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交往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在现实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交往可以分现实社会交往和网络虚拟社会交往。网络交往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性,丰富人的本质,对于大学生而言,能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日益深刻地影响人类生活,人们在网络空间里的虚拟化生存及其所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成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虚拟社会呈现出与现实社会的巨大差异,但本质上仍是现实社会的拓展和延伸,是形式上的虚拟性和本质上的现实性的结合。这是虚拟社会意识形态整合的理论前提。从实践看,当前我国虚拟社会意识形态承西化之压、呈分化之势、显弱化之态,构成了我们探讨虚拟社会意识形态整合的实践基础。为此,要以舆情引领为抓手、以沟通对话为前提、以制度治理为依托,加强虚拟社会意识形态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王振宇  张永光 《唯实》2012,(1):32-36
建设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新的社会形态的实践形式。因此,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有的范畴。所谓建设就是主体遵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社会财富,优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从"物的依赖关系"向"全面发展"转变创造条件的实践过程。作为人类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建设既具有社会实践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制度性、主体性和长期性等特殊属性。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会是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社会.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的网络社会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是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有机的思想体系,代表着网民的阶层利益,指导网民的"行动",并通过虚拟社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及其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虚拟技术的社会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玲丽 《理论学刊》2007,(2):115-116
虚拟技术作为高科技的杰出代表,正在对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思维方式和人类文明的跃迁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虚拟技术的社会文化意义:扩大了实践的范围和认识对象;减少社会的发展代价;促进了人类自身的完整发展;加速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等。  相似文献   

14.
陈比 《湘潮》2013,(8):70-71
资源动员理论认为资源总量的大小及其整合程度是社会运动成败的关键,动员通过促进资源的获取及整合导致社会运动的产生。本文从社会认同、互动讨论和信息扩散的角度分析虚拟社群组织集群行为的资源动员机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运动形式,网络动员的效力与虚拟社群集群行为所需的人力、环境、信息资源的总量,以及这些资源得以整合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作为当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在人们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人类社会正经历由原子(atom)时代向比特(bit)时代的转变。国际互联网及其拓展的广阔的“数字空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那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如何认识“虚拟社会”,如何处理“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以及怎样去应对互联网本身给传统社会学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虚拟社会的概念解读我国学者对“虚拟社会”已有了相关的研究,多数社会学者认为“虚拟社会”就是指“网络社会”,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它的虚…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虚拟社会应运而生。虚拟社会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提供广阔平台的同时,也以其虚拟性、无限性、难控性给虚拟社会管理带来了新挑战,提高领导干部对虚拟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当前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7.
网络伦理:虚拟与现实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斌 《实事求是》2003,4(5):32-34
一、网络社会 :虚拟化的交往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一种以二进制编码数字化方式虚拟社会正在形成 ,一种以虚拟化的交往手段为表征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马克思所理解的“交往”是包括了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最广泛意义上的交往概念。① 考察人类交往发展史 ,我们可以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大体展示人类交往方式变化图景 :第一阶段 ,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或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交往 ;第二阶段 ,是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一切产品、能力和活动的私人之间的交往 ;第三阶段 ,是自觉联合起来的自由人联合体的个人之间的交往…  相似文献   

18.
一、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产物 当今的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所谓网络社会,就是运用信息通讯、网络技术,把现实社会的结构、关系、状态和现实环境条件,进行"再塑"、"虚拟",用数字和符号表示出来,整合并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延伸,它提高了社会管理运行速度,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且网络问政的效益日趋显现出来。但在虚拟社会管理中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与缺陷,如虚拟社会管理理念偏狭、管理方式陈旧、管理立法滞后、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因此,要提高虚拟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政府必须把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管理统筹结合起来,改革创新虚拟社会管理理念,转变改进虚拟社会管理方式,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虚拟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消解发生在虚拟社会中的种种不规范行为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构建社会公德新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华林 《新视野》2003,(2):66-67
在社会公德的建设问题上,过去我们把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只局限于人类社会,把社会公德调整的对象只局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上。事实上,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空间在不断扩大,它已经从人类社会发展到自然环境领域和虚拟网络社会。社会公德调整的对象在不断的扩展,它已经从主要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展到调整人与人自然界、人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应由人际关系道德、自然环境道德、网络道德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