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齐桓公好紫服”说起张永辉《韩非子》有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全国上下尽穿紫衣。这时,五件纯色衣抵不上一件紫衣的价值。桓公为此事发愁,对管仲说:“我好穿紫衣,紫衣就贵得很,举国上下好穿紫衣的风气有增无减,我怎么办好呢?”管仲说:“您想制...  相似文献   

2.
明智的分权     
春秋时期,齐桓公很高兴由于管仲的辅佐,国力日渐充实,尊称管仲为“仲父”,还打算给予更大的权限,便向群臣说:“管仲的才能你们也是知道的,我打算给他更大的权限,赞成的人站到左边,反对的人站到右边。”只有东郭牙这位臣子站在中间,桓公觉得很奇怪,就问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封建霸主齐桓公,以及辅佐他成就霸业的贤相营体,历代相传,名气很大。但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的鲍叔,相比之下,知名度就小得多。固然,齐桓为君,管仲为相,与鲍叔身份地位不同。居高声远,世之常情,在古在今,鲍叔都是无法攀比的。但作为相马专家的怕乐,至会家喻户晓。请回皆碑,比的叔受到正当的赞扬和崇敬。这就不能不让人有点为鲍叔不平。鲍叔与管仲,是少年相交的朋友。后来,他们分别作了齐国两位公子的辅臣。鲍叔输任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老国君死后,哥儿俩为争夺王位,演了一出兄弟相残的丑剧。结…  相似文献   

4.
吴晓波 《春秋》2020,(2):59-62
管仲(前723-前645),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在齐国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国库空虚,其邻国之间战乱频仍、对齐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以其卓越的谋略实施变法,使齐国国富民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并无远大志向的齐桓公一跃而为"春秋五霸"之首霸。而20世纪的"凯恩斯主义",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便已被应用,其代表人物就是管仲。  相似文献   

5.
容人之长与忌人之长,虽仅一字之差,其结果却大相径庭。 春秋时期的管仲,由阶下囚一跃而成为齐桓公的座上宾,从而得遂凌云之志,全赖齐国大臣鲍叔牙的极力荐举。管仲当政后,鲍叔牙丝毫没有居“恩”自傲,而是心甘情愿接受管仲的领导,尽心尽力做好他的助手。  相似文献   

6.
孟子认为,“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意思是说:天子能够向天推荐人,却不能强迫天把天下给他;诸侯能够向天子推荐人,却不能强迫天子把诸侯之位给人;大夫能够向诸侯推荐人,却不能强迫诸侯把大夫之位给人。那么天子之位、诸侯之位、大夫之位应该由谁给呢?孟子认为,应当由“天”说了算,天喜欢谁就给谁,天意不可违。天虽然不说话,但天会“以行与事示之”,会告诉你应当用谁。  相似文献   

7.
宰相肚里好撑船高玉玲俗话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它的意思是大人有大量,位高权重的人,尤其要有肚里撑船的宽容大度。气量狭小的人,无异是难成大器的。东周列国志里有这么一段故事:齐国国相管仲病了,齐桓公亲往探望。他见管仲的病已甚危重,便问如果你一病不起,我把政...  相似文献   

8.
春秋初期,齐桓公在管仲等人的辅佐下,革新政治,变法图强,兴齐国、攘戎敌、救弱邦、继绝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春秋第一霸业。明君贤臣,千古传为佳话。在他们兴齐图霸的治国方略中,实施人才战略、广聚天下人才是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佐人 《现代领导》2006,(9):27-27
桓谭的《新论》中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昔齐桓公外出,见到一座荒废的城址而打听道.有人告诉他:“这是姓郭的家族残留下来的废墟。”“郭氏家族如何只剩下了废墟?”齐桓公又问道。那人答道:“善善而恶恶焉。”意思是说由于尊重好人而讨厌恶人的缘故.桓公问:“善善恶恶乃所以为存,而反为墟.何也?”那人道:“尊重好人而不能任用.厌恶坏人而不能铲除。那好人明白郭氏虽看重自己而不能任用自己,就埋怨他,恶人看见他贱视自己而仇恨他。”那人最后反诘道:“夫与善人为怨,恶人为仇,欲毋亡得乎?”  相似文献   

10.
楚人怎样学齐语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孟子对宋国的大夫戴不胜说:“如果在这里有一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是派齐国人去教他好呢,还是派楚国人去教他好呢 ?”  戴不胜说:“派齐国人去教他好。”  孟子说:“派一个齐国人去教他,如果有许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是天天打他,希望他能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把他带到齐国的街巷里住上几年,即使是天天去打他,不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了。”  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事物的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外部…  相似文献   

11.
刘菊 《今日中国论坛》2013,(Z1):187+190
春秋列国时期群雄称霸,齐桓公以其民主作风和广纳贤良的胸怀在诸侯争霸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明君霸主,但令人惋惜的是齐桓公没有能够善始善终,在成功后不听忠言听谀言,终究没能使齐国强盛下去,更没有使自己得以善终,齐桓公由霸业兴起、名噪一时到晚年可悲的下场令人深思,其兴衰的内在因素对当今社会来讲仍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管仲重金求鹿 有“春秋第一相”之称的管仲,是一位打经济战的高手。《管子·轻重篇》收录了管仲靠“重金求鹿”而使楚国大败的趣闻。 齐桓公把南方的楚国看成王霸事业上的“假想敌”,整日里都在琢磨如何削弱楚国。但楚国的军事战斗力很强,这让齐桓公很头疼。  相似文献   

13.
严伟 《中国人大》2009,(13):51-51
据史书记载:威王二十四年,齐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会猎。魏惠王说:“齐国也有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然小,但是尚且有十枚直径一寸以上,能照亮十二乘车队的大珍珠。像齐国这样大的国家怎么会没有宝贝呢?”  相似文献   

14.
《管子》的人才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国当年霸业的成功,主要得益于管仲推行的人才强国战略工程。为了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战略目标,管子从人才的地位、培养、选拔、任用和考核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人才学思想。在我国当代实施人才强国过程中,重新解读《管子》的人才学思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社会是人治的社会,而不是法治的社会。战国时代的商决在《商君书》中写道:"不以法论知、能、贤、不肖者,推尧,而世不尽为尧也。"由此可知,尧的时代,是不谈法的。又据《尚书》记载,尧、舜、夏、商请朝也不以法治,而以典、漠、贡、歌。誓、浩、训、命、征、范来治理社会,尚未谈及法。周朝以周公制定的"周礼"治理国家,属于礼治。只有到春秋时期的管子,才大声疾呼"以法治国",并在齐国实施,因而使齐国迅速强大,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在《管子》一书论述"以法治国"的篇章就有下面六篇主要著述:《…  相似文献   

16.
吴倩 《中国保安》2003,(5):9-12
山东又称齐鲁大地。齐就是现在的淄博市一带;鲁就是现在的曲阜市一带。齐乃战国七雄之一,姜太公是齐国的开国国君,齐桓公更是“五霸之首”;齐国的管仲、晏婴、孙武等重臣凭借其文功武略也被载入史册,为后人所敬仰。清朝年间,就在淄博淄川的蒲家庄,则诞生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他的作品至今仍为人们研究、传颂……今天,当你踏在淄博这块有着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时,就会不自觉地将时光逆转,眼前似看到旌旗飘扬,耳畔似听到战鼓咚咚,人喊马嘶……时光荏苒、岁月无痕。正所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  相似文献   

17.
管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齐国为相40年,为齐国成为春秋列国的霸主做出重大贡献。他的一些治国理政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管仲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罗宏曾:《从政史鉴》,9页)政策政令的好坏,要以民心的向背这把尺子去衡量。如若顺从百姓的“富贵”、“存安”等愿望,边远的人也会自动前来。反之,做百姓厌恶的“忧劳”、“贫贱”等事情,则再亲近的人也会背叛。因此,管仲认为,靠刑罚和杀戮并不能使百姓恐惧和心服。只有懂得给百姓以好处,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政之所行 在顺民心…  相似文献   

18.
战国时期,一天,齐威王和魏惠王一起打猎。魏惠王对齐威王说:“我的国家虽小,尚有直径一寸大的珍珠,光辉能够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车,这样的珠子共有十颗。难道凭齐国这么大国家,就没有宝贝吗?”齐威王说:“我用来认定宝贝的观点跟您不同。我有个臣叫檀子的,派他守卫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侵略,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都来朝拜我国。我有个巨叫盼子的,派他守卫高唐,赵国人就不敢乐来员河打渔。我有个官吏叫黔夫的,派他守卫徐州,燕国人对着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对着徐州的西门祭祀求福,迁移而请求从属齐国的有七千多家。我…  相似文献   

19.
管仲,名夷吾,史称管子,春秋时齐国人,齐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管仲曾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于这一论断,过去我一向钦佩有加,笃信无疑。“仓廪实”和“衣食足”,相当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而“知礼节”和“知荣辱”,则相当于社会的意识形态。管仲先生所论述的不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变精神”么?由此看来,管仲先生几乎可视为中国古典唯物论的开山之祖。管仲这段话出自《管子·牧民》,今人当然可以批评管子的“牧民”思想。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有个“管鲍之交”的故事,说的是的鲍叔牙与管仲一起做买卖,得了利,管仲自己多拿了一些。有人告诉鲍叔牙,鲍叔牙说,因为管仲家贫需要钱,并非人贪。管仲曾数次为人出谋划策都不成功,有人背后议论时,鲍叔牙说,是时机不利,并非管仲不智。管仲曾几处做事被人赶走,有人因此怀疑管仲的品行。鲍叔牙说,是因为那些人不识才,而不是管仲不贤。管仲听说后感激不已,仰天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