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龙彦 《协商论坛》2011,(9):62-62
后背——人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只有聚足阳气,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冬天就不怕寒邪侵袭了。后背上的督脉还有温阳的作用,因此,更要注意后背保暖。  相似文献   

2.
正冬天,就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进入"冬眠"的时候,人虽然没有冬眠之说,但在寒冷的冬天,人也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时调节饮食,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要遵循冬藏的自然规律。《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冻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要求人们在冬季要早睡晚起,不熬夜不睡懒觉,因为充足的睡眠能够让人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劳动时也不要搅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劳作汗出,发泄阳气  相似文献   

3.
正《黄帝内经》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夏天是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这个时期进补阳气是最佳时期。这产生了冬病夏治的说法。那么,什么是冬病?怎样才能做好冬病夏治呢?什么是冬病?从字表意思来理解,冬病就是指在冬天易发作、常发作的疾病或不适。具体来说,冬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  相似文献   

4.
本刊综述 《创造》2014,(6):98-98
正"夏者,天之德也。"夏季,炎热酷暑,当戒阴湿而养生,此乃增益生机之要。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此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夏季人体的阳气浮于外而虚于内,因此,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子午觉?就是子时与午时都应该睡觉,子午觉的原则就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按照东方养生的观念,睡眠与醒是阴阳交替的结果。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所以《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子时是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是中午11点至下午1点,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及  相似文献   

6.
<正>"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养好生,一年四季身体好。"中医认为立春后万物复苏,人体阳气开始升发,如能利用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采用科学养生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春季又是皮肤病、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等多种疾病的高发期,所以,春季养生对于人们特别是中老年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春季养生一定要适应气候及生理变化规律,采取"五不要"原则,养好自己的身体,防止进入养生误区。一、不要过多吃酸性食物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因春天本来肝阳上亢,若再吃酸性  相似文献   

7.
绿色走廊     
《新疆人大》2010,(4):47-48
四种习惯解"春困"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每到春天,人们总是容易犯"困",感到疲劳、昏昏欲睡,早晨不易睡醒,即使醒后也好似没有睡足。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康复科主任韩振萍说,春天由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阳气升发,气血趋向于表,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及汗腺分泌增多,各组织器官负荷加  相似文献   

8.
春季养生法     
<正>从立春到立夏的三个月为春季。春季与五脏肝相应,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因此,春季人类的养生在起居、精神、饮食等方面都必须顺应春天的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去调摄,更要特别注意保护肝脏的生发之气。春季养生要注意起居运动。春季包含有六个节气,是阳气一步步生长、壮大的阶段。在春天到来之时,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身体各器官负荷加  相似文献   

9.
四季茶香     
<正>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人们生活中是何等重要。如何喝茶,大有讲究。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极为分明。因此,根据节气喝茶,更有利于养生保健。春天宜喝花茶。中医学认为,花茶甘凉,兼芳香之气,有利于散发冬季寒邪、促进体内阳气生发,令人神清气爽,可使"春困"自消。花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有诗赞:"香花调意趣,清茗长精神。"那么,在众多的花茶中,选用什么样的花茶  相似文献   

10.
《人民公安》2012,(18):39-39
中医有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每年公历的9月22日或23ElI是秋分。秋分是由热到冷转换的节气分水岭。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秋分过后,北半球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阳气随之内敛,因此,秋分之后养生保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医认为立春后人体阳气开始升发,如能利用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采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春季又是皮肤病、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等多种疾病的高发期,所以,春季养生对于人们特别是中老年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体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中医养生认为,亚健康状态都可通过养护阳气、祛除湿邪来防治。因此,培养阳气可有效增强抵抗力。说到夏季要养阳,很多人不理解,总觉得夏季天气已经这么热了,还要养阳吗?其实,按照人的生理,夏季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这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腠理开泄,通过排汗以使人的体温达到平衡,但是汗为心之液,汗液外泄,气随汗也泄掉,夏季以五脏来说是对应于心,中医上有汗血同源  相似文献   

13.
冬天,就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进入“冬眠”的时候,人虽然没有冬眠之说,但在寒冷的冬天,人也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时调节饮食,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要遵循冬藏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4.
春回大地,阳气升发,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人体阳气亦顺应春阳之气向外疏发。 根据春季春阳升发,乍暖还凉等特点,春季保健首先要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节制和宣达春阳之气,并从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加以调理。  相似文献   

15.
民谚识冷暖     
1、“大雁南飞寒流急”。大雁是预报寒潮的专家。当北方有冷空气南下时,大雁往往结队南飞,以躲过寒潮带来的风雨低温天气。2、“一日南风三日暴”。意思是说,冬天刮南风气温回暖后,很快就会有冷空气南下影响。3、“夏有奇热,冬有奇寒”。夏秋时,当太平洋台风来袭之前多酷热,令田间鱼儿被晒死,民间视当年气温变幅增大,冬天有严寒之兆。4、“冷得早,回暖早”。如果最冷时段明显提前,则同一冬季中往往不容易再次出现同样量级的严寒,也表明季节会相应提前,春天可能早来。5、“冬寒冷皮春寒冻骨”。说的是冬天气温虽低,但是寒而不冻;春天气温回升…  相似文献   

16.
《创造》2015,(4)
<正>脾胃不好的人,应多梳前发际线,因为胃经经过此部位,以发际线上下一寸左右的部位来回多次梳理,可以有效缓解胃肠不适。体质差、易感冒、容易失眠的人,要着重梳头部正中的督脉和膀胱经区域,即从前额正中央沿头部中线梳到头后枕部,可以前后往复地梳。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膀胱经是人体循行路线最长的一条阳经,多梳此部位可以通经络、调气血、振奋阳气,使外邪不易入内,内邪得以砝除。  相似文献   

17.
薄敬华 《创造》2009,(5):105-105
历代养生家都强调,人们的生活规律必须顺应四季变化,以免引发疾病。在一年中,阳气有一个生、长、收、藏的变化过程,我们度过的每一天也是一样,应该根据阳气的生长变化,适时调整机体活动以顺应自然。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每到春天,人们总是容易犯困,感到疲劳、昏昏欲睡,早晨不易睡醒,即使醒后也好似没有睡足。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康复科主任韩振萍说,春天由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阳气升发,气血趋向于表,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及汗腺分泌增多,各组织器官负荷加重,于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了一种镇静、催眠作用,使身体困乏。  相似文献   

19.
2022年春晚节目中最具破圈效应的,莫过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了.以模拟《千里江山图》风韵为手段,突出这幅历史名画的质感和大气磅礴,《只此青绿》不只惊艳亮相,更在社交媒体上刮起了一股国风歌舞"青"流.  相似文献   

20.
文化反哺:生发动因与社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反哺是在急速的社会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原本由父及子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或代际"颠覆"。造就文化反哺的动因包括社会变迁的提速、同辈群体的影响和大众传播的普及,而文化反哺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则在于它改变了文化或文明传承的方向,或者说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如果说文化反哺现象从共时态角度说算是"只此一地",那么从历时态角度说则堪称"只此一次"。这两大特征赋予包括"文化反哺"在内的中国人民的社会心理嬗变即我们所说的"中国体验"以独特的社会价值,也使当代中国目前仍在延续的这场转型有可能避免沦为单纯的财富增长或GDP堆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