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冰蓝 《两岸关系》2014,(9):46-47
正春花秋月,春华秋实,春因了花而美丽,秋却应了月色而充实。古往今来,"月圆"、"月缺"常被用来形容"悲欢离合"。农历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为圆月,故称"中秋"。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此时得以收获,人们便在这个日子里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喜欢在中秋节赏月,习俗成了一个载体,赏月,其核心体现了一种精神,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呈现了社会的和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7,(20)
正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0,(25):65-65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中秋月圆被视为亲人团聚的日子,故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周代已有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  相似文献   

4.
《两岸关系》2006,(10):58-59
春花秋月,春华秋实,春因了花而美丽,秋却应了月色而充实。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被称为团圆节的中秋节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寄托着两岸同胞深厚的情感,蕴含着中华文化优秀的内涵。花好月圆,亲人团聚,不但是海内外华夏子孙共同的节日祝福,也是为世人所向往的温馨景象。每逢中秋,海峡两岸的同胞就会更加思念对岸的亲人,许多人越过海峡,探亲寻友,共度佳节;许多人隔海眺望,默默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在这花好月圆的中秋时节,本刊特选发一组有关中秋的文章,以此送上我们的问候与祝愿,祝您中秋团圆,吉祥万福!  相似文献   

5.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  相似文献   

6.
暑去秋还,中秋节到。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是祭月、赏月。出于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祭月的习俗很早就在我国流行《,礼记》中就记载了有关祭月的活动。在台湾,中秋节的民俗活动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独特有趣。台湾同胞习称月亮为“月娘妈”,对月亮十分崇拜。每到中秋之夜,几乎家家户  相似文献   

7.
月圆话中秋     
潘毅  田国杰 《中州统战》2001,(10):34-35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据史料记载,“中秋”一词源于《周礼》:“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据我国古代历法解释,农历八月居于秋季当中,而十五又是这月中间的一天,故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按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分别表示每季的一、二、三月。因八月是三秋中的第二月,所以中秋也称“仲秋”,民间又俗称八月节、八月半、团圆节、月饼节。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民间传说。流传最广的要算“嫦娥奔月”了。嫦娥,传说是羿的妻子。羿本是一位天神,帝尧时被派到人间救…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6,(18)
正又见月圆,又添相思,海峡"涛声依旧",两岸情缘更浓。中秋节一向深受两岸同胞的喜爱和重视,并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我很高兴能在这寄托盼望团圆幸福之际,受邀参加"两岸一家亲"2016中秋慈善义演晚会。9月12日晚,在中秋慈善义演晚会现场,我演唱了《故乡的云》《三百六十五里路》两首歌曲,真情演绎了游子的乡愁,瞬间点燃现场的火热气氛。两岸同胞热烈互动、畅叙亲情,掌声一遍遍响起,乡音、乡情,  相似文献   

9.
中秋的境界     
周广玲 《中国保安》2012,(17):72-73
在我的潜意识中,中秋是个生情伤情日子。相对于今人,古人在中秋节似乎喜欢多愁善感,以至于常常借月生情,见月落泪。古人诸多赏月诗句,传诵至今,总让人生出淡淡忧愁的思绪。但我尤爱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不知饱含了多少哲理以及人生壮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残疾人》2008,(10):43-44
9月14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村中特意组织各国记者采访残奥村中秋之夜活动。村里透出节日气氖:中国代表团楼前挂起红灯,张贴着“中秋月圆”红字,代表团给每人都发了月饼。主餐厅一进门,设置了花台,摆放月饼、水果和插花,旁边有中秋节和月饼中英文介绍。桌前放了把古筝,演奏者奏出悠扬的《春江花月夜》。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8,(18)
正身处异乡,想赏一轮故乡的明月都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虽说"月是故乡圆",但在这良辰之际何不携三两好友知己漫步街头,在静谧的小路上享受着这如水的月光洒落身上,悦赏皎月,浅谈故乡。小编愿承包这满京的月色,只为与你共度佳节。本期,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那些关于中秋的故事……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人们便摆出果品,赏月畅谈。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相似文献   

12.
胡迌 《台声》2008,(9):82-85
中秋节源于古代祭月风俗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祭月”风俗。远古时代,人们把日、月,山、川、雨、电都奉为神灵加以膜拜,月亮的地位仅次于太阳,成为重要的祭拜对象。  相似文献   

13.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秋月饼是中秋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 中秋之夜,地球上的华人,无论何国籍,讲何种方言,中秋之夜,在家的,合家团聚,共庆花好月圆;出门在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聚中秋之夜月朗风清,世道升平。无论在家的、出门在外的。都喜欢聚家人或三朋五友品茗赏月,可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待说是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  相似文献   

14.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突出的是团圆,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根据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月圆之日,应是亲人团圆之时,所以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这种团圆意识构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元素,至今仍成为全世界华人精神凝聚的纽带。据考证,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  相似文献   

15.
浩月 《今日广西》2007,(17):76-77
月到中秋分外明,我把问候遥相寄:皓月当空洒清辉,中秋良宵念挚心;祝愿佳节多好运,月圆人圆事事圆! 转眼间,中秋节就到了。 笔者看到,南宁市的不少品牌茶庄已纷纷瞄准中秋节这个大“蛋糕”,以期在茶叶销售三大旺季中抢得先机。  相似文献   

16.
说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是中秋,月里玉兔捣天药,葡萄毛豆供月饼,吴刚砍桂树不倒。”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秋季七、八、九月的中间,故称中秋节、仲秋节、团圆节,俗称“八月半”。古代中、仲通用。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为我国民间三大传统佳节。“中秋”一词,古籍记载很早。我国祭...  相似文献   

17.
周广玲 《今日海南》2010,(10):45-45
在我的潜意识中,中秋是个生情伤情的日子。相对于今人,古人在中秋节似乎喜欢多愁善感,以至于常常借月生情,望月落泪。  相似文献   

18.
相依相伴     
每当中秋之夜,我有时会登临太平山翠绿的峰顶,俯览那清幽的月色如何洒遍港岛的万家灯火;我有时也会徜徉维多利亚海湾,凝眸圆月在碧波中起伏荡漾。而那中秋的港九,则是一条辉煌灿烂的人间星河。每当此时,花好月圆、阖家欢乐的幸福感便充溢在我的心头  相似文献   

19.
汲德胤 《中国保安》2012,(19):19-20
“中秋”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今年的中秋节与国庆长假相连,每个人都在盘算着如何利用长假去游玩、休息或与家人团聚。然而,对于安徽省阜阳市保安服务公司驻颍上农行押运中队来说,这个节日带给他们的不是欢聚和畅游,而是坚守——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保障节日期间银行运钞业务的安全有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迎接中秋夜的那轮明月。  相似文献   

20.
话说心态     
苏轼诗词的魅力和生命力,九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中国人。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吟诵中秋的词,已经成为两岸的流行歌曲,成为中秋联欢晚会上的必唱曲目。《渔隐丛话》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矣。”尤其是结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