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是一个有特殊复杂结构功能的体系宗教自身是一个特殊的复杂体系。这个体系由其内在要素和外在要素两大部分组成。内在要素包括:宗教观念(或思想)、宗教感情(或体验)。外在要素包括:宗教行为(或活动)、宗教组织(或制度)。宗教观念(或思想)是宗教意识在认识上的表现,宗教感情(或体验)是宗教意识在情绪上的表现,二者属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以信仰有神论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宗教行为(或活动)是宗教意识的外在表现,宗教组织(或制度)是联系信教群众的形式,二者在社会生活的范畴内形成宗教事业———一种有大量信教群众、文化经典、教会组织和活…  相似文献   

2.
一、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1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一种社会实体宗教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必定要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达其信仰和感情的内容。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宗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体。它是具有社会组织(宗教团体),社会设施(寺观教堂)和社会生活(有广大信仰群众参与的宗教活动或其它活动)的一种社会实体。宗教团体和寺观教堂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场所,要与社会各方面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活动作为一种具有群众性的社会活动,也存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宗教问题,保护罪犯的宗教信仰权利。理论界普遍认为,宗教是监狱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对罪犯改造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宗教的本质不在于宗教仪式或者宗教组织,而在于宗教精神。宗教精神包括忏悔意识和宽容精神、关爱精神以及对现实和功利主义(唯利主义)的超越精神。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当中包含着丰富的宗教精神,可以启迪人生智慧、指引人生道路。因此,我国监狱需要培育罪犯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4.
试论宗教的社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历史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即世界三大宗教)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有重要的影响。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原始宗教对人类社会的作用。马克思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这说明原始宗教的意识曾主宰了氏族部落人们的行动。但是,那些旧的自发产生的部落宗教和民族宗教,它们囿于一个部落或民族的范围,经常只能在  相似文献   

5.
涉台问答     
台胞可在祖国大陆哪些地方过宗教生活? 目前祖国大陆约有6万多处宗教活动场所。大陆上所有佛教寺庙、道教宫观、清真寺、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都欢迎台胞来参加宗教活动,但应遵守大陆宗教独立自主自办和大陆与台湾宗教团体互不干涉互相尊重的精神。台胞若作为普通信徒去参加寺庙、教堂、清真寺的日常宗教礼拜,只要遵守当地主人的安排与规定,不须事先联系,如希望在宗教仪式前后会见寺观庙堂的负责人、管理人员,了解情况或座  相似文献   

6.
如果井冈山不美,现在的年轻人还会去听传统吗?而井冈山人很聪明,他们不是躺在“革命”上吃老本,拿着“红色去化缘,而是把山装扮得不亚于黄山、庐山。这不只是一种革命觉悟,更是一种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7.
人事:明确工作定位,树立正确的残疾人服务观念 记者:您是残联的理事长,是为残疾人群体服务部门的领导,您本身又是一位残疾人,也是属于被服务的对象,请问这样的双重身份对您在残联开展工作有什么影响吗? 于坤(以下简称“于”):《残疾人权利公约》有句话,翻译成中文是这样的,没有残疾的人,只有具备不同能力的人.残疾人并不是特殊的人群,他们只是人类在心理、语言或行动上呈现的一种困难状态.所以说,我们做残疾人的工作,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并通过我们的行动,努力向社会宣传,最终在社会各阶层形成一种正确的文明残疾观.  相似文献   

8.
禅意不是宗教,但毕竟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无法找到一个更确切的概念与之相对应之前,最接近禅意的代各,大概可算是形而上的“亚宗教”了。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亚宗教比宗教的历史更为悠久,生命力也更旺盛;而作为一种情感需要,亚宗教比宗教又更为深刻,也更具普遍性。在人类社会尚未出现宗教以前,亚宗教式的精神寄托已经存在。例如巫术、祭祀、神话传说、原始先验论等等,严格说来,它们都不属宗教范畴。它们没有完整的固定的宗教仪式,也缺乏系统的教规、教义,但已具备了某种十分接近宗教气息的亚宗教形态。宗教是灵魂意识和一切带有巫性的活动的规范化。东方的亚宗教势力,在淡化宗教  相似文献   

9.
伟大诗人屈原,其创作、思想、言行,属于何种文化思想体系呢?与当时的中原文化、楚文化是何种关系呢?本文就此试论之。 一、当时存在的两种主要文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两种文化,一个是中原文化,一个是楚文化。 当时中原文化,主要是以儒学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并以法家思想作补充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主要特点有三: 1.强调实践理性,否弃宗教观念。如: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相似文献   

10.
缘起·缘落     
偶有一日,把所有的心事撕碎从窗口放飞,随风飘逝一如翩跳的那日因为你,因为你告诉我我的心李对你并不重要(而我却视若生命呵)__“缘”字就是这样写的吗?‘缘起的时候残疾也是一种美丽缘落的时候感情变得如此多余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留什么那夜,泪水润湿了天空满夭的星斗有来生,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早期的思维中.宗教观念与审美心理是混溶的,而且宗教作为人类早期的一种生命意识,必然要对其审关心理加以模塑.这种模塑主要表现在宗教与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生成的交互性、宗教观念对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生成的模塑等方面.而宗教观念对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生成的模塑,又主要体现在生死观念、灵魂观念、神灵观念对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的模塑.从而,为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化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试论杨秀清、萧朝贵“代天父、天兄传言”的消极作用●童远忠宗教是中国历次农民起义惯用的工具。作为中国农民起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革命,创建了自己的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并有比较完备的组织机构和宗教仪式。太平天国革命期间,杨秀清、萧朝贵多次以“天父代言人”...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我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每逢礼拜天,总要到成都市平安桥天主教堂望弥撒。受他们的影响,我从小也频繁出入宗教场所,并对天主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去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支部负责人告诉我,今后不能再去教堂了,因为共产党员是不能信仰宗教的。今来信询问,真是这样吗?象我这样有信仰天主教家庭背景的人,该怎样处理这些事?  相似文献   

14.
正导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制度。但从务实角度来说,它确实面临人多、会期短的制约。一个合理的疑问是,在短短十几天甚至几天的会期内,两千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能够有效行使立法权吗?全国人大立法,是否只是一种象征意义的立法?  相似文献   

15.
读者俱乐部     
编辑:您好。现在流行的“健全人”的提法,我认为不妥。 我觉得“健全人”与“正常人”的称谓是有区别的,正如“残疾人”与“残废人”的区别一样。一字之改,意义迥然不同。很明显,残疾只是指一个人身体上的毛病,而残废则带有歧视的意义,即口语中所说的废物。我们知道残而不废并做出巨大贡献不乏其人,如华罗庚(肢残)、贝多芬(耳聋)等,能说他们是废物吗?不能!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发问:所有五官没毛病、肢体无缺陷的人就可以称做“健全人”吗?我认为,这个称谓可借用医学用语,像医生给人做了体检后所下的结论——正常,即称为生理意义上的正常人而非健全人。  相似文献   

16.
1、中华人民共和国尊重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外国人在宗教方面同中国进行的友好往来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2、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境内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宗教团体的邀请,外国人可以在宗教活动场所讲经讲道。3、外国人可以在其住所和经县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指定的场所举行非中国公民参加的宗教活动。久沙烟人在中国境内经所在地宗教团体同意,可以邀请中国宗教教职人员为其举行洗礼、婚礼、葬礼和道场法事等宗教仪式。5、外国人进人中国国境,可以携带自用的宗教印刷品,宗教音像制…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一种意识深处的痴迷和它得以物化外显的综合体,要描绘其本质异常艰难,一种难以言说的独特的情感以及与之相联的一系列行为、习惯、信仰和观念就构成了宗教的基本内容。 对于信仰者个人来说,是否真正追随了某种宗教,习惯和信仰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它们却属于严格  相似文献   

18.
布依族的神话与宗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依族的神话、宗教近几年来引起一批研究者的注意,并涌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探讨文章。如汛河的《布依族神话初探》,雷广正、伍文义的《布依族的传统宗教》,杨明《试论布依族古歌中的朴素自然观》,康家伟《布依族古歌中的原始意识》,伍文义《试论布依族(古歌)中的哲学思想》,以及贵州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布依族文学史》等著述。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布依族神话进行了疏理和研究,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本文力图从布依族神话与宗教整体形态的分析上来探讨这一课题。这只是一个尝试。上述各专家的研究,显然在一定方面和程度上为我们的探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爱情难道不应该是专一的?我把他看成我的惟一,为什么他不能视我为他的惟一?爱情可以与他人分享吗?我想要一份纯粹的爱情,有错吗?  相似文献   

20.
浅论纳西族先民的债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西族东巴古籍被誉为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纳西族先民社会生活在东巴古籍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自然,东巴古籍中也反映了债权债务这一社会现象,这表明在纳西族先民的意识中已经产生了债的初始观念。当然,东巴古籍毕竟是宗教籍典,所描述的无论是债的观念,还是债这一社会现象,都蒙上了一层浓郁的宗教色彩。我们只有将这层宗教色彩剥离开来,才能窥视到真实的纳西族先民的社会生活。 “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身份……是从简单商品流通中产生的”。所以,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是债得以产生的终极原因。那么,在纳西族先民的社会生活中是否有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这一社会现象呢?我们知道商品流通和交换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社会分工。从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