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如何界定女性主体性是女权主义的核心问题。追溯主体性在女权主义史上的发展轨迹发现,无论是现代女权主义还是后现代女权主义,在对女性主体性追求的同时都陷入了主客二元对立的困境。结合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女性主体性:一是个体层面,二是社会层面。从主体间性来把握主体性可以克服女权主义的二元客体困境,最终实现两性“和而不同”,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重建我国大学的主体性,既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也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主体性的衰落是我国大学发展中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通过回顾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结合高等教育活动主客体关系,指出大学的主体性内涵主要体现在目的性、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等四个方面,应从大学、市场、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主体间性中建立共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并提出了回归大学组织的基本权力、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引入社会中介评价机制、推进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进程等大学主体性的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3.
田志超  刘巍  何磊 《工会论坛》2007,13(6):92-93
以主体间性哲学为先导,教育主体的思想从主体性发展到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教育提倡教育的多个主体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交往,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的教学对话发展重新思考与定位,提出现代教学模式下的"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是教学交往的一个重要模式,有着其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是与现代社会相对应的。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把培养人的主体性作为根本目标。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空前觉醒,视教育对象为客体的观念已经明显失之偏颇。从现代主体性哲学和主体性教育思想出发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则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二者是以教育资料为共同客体的一种双主体协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包含语文教育在内的教育活动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因而由此可以观照语文学科性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唤醒和培养人的主体精神,为此则必须加强人文教育;从语文学科内容和学科功能分工来看,只有语文才能承担起人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因而人文教育性是语文的根本特性而工具性是其基础属性。人文教育性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工具性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两者共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当今主体性教育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基本目标,却忽略了师与生的关系问题。随着哲学主体性研究的转向,当代教育理论开始对主体间性加以关注。与主体性相比,主体间性对师生关系加以了更为完备的哲学阐述和实践建构,在一定意义上更好地映照了教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8.
主体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价值尺度与客观尺度的统一、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是分析和提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和客观性本质,正确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哲学不能只讲客观性而不讲主体性,也不能只讲主体性不讲客观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客二分的对象化思维模式,遮蔽了对“主体”本身领悟的可能性。“主体性”肇始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德国古典唯心论那里展示为“自我意识的运动”。“主体性”积淀和涵盖全部人性,应当超越德国古典唯心论。作为内涵更为丰富深刻的范畴,“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伴随着对于“生活世界”的重视,而成为新的重要的哲学课题。胡塞尔在“生活世界”和“交互主体性”思想中突出“交往”和“有效性”,开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先河。从“语义学”转向“语用学”理解“主体间性”,并强调“以言行事”,才能真正进入实际的“交往”和“主体互动”,从而营造出主体间得到共识和沟通的语境。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与主体性相对应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是互为主体的主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是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新主张,是未来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主体间性家庭教育依靠亲子关系,在不同的环境下,通过交往实践而实现。同以往家庭教育相比,主体间性家庭教育更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的理念,也更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法律解释的悖论与法律论证——一个终结还是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解释学展开的思维基点主要有两种一是难题思维;二是整体或类型思维,也可以称为大全思维.但因为其共同具有的主体性思维特点,产生了法律解释的难题.法律论证理论正是通过主体间性思维取代主体性思维,进一步发展了法律解释学.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活动这个认识过程中,知识和技能是认识的客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主体性受到压抑或过于张扬;学生间主体性发挥失衡;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可以通过师生关系平等化,学习方式自主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等方法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梅洛-庞蒂主体间性理论的关键性问题在于对他人的存在论阐释,而这一问题与他本人的现象学观念及其对现象学本质精神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内在的逻辑关系.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洋溢、透露着深厚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精神.基于此,他确立了主体间性理论的重要性,并对各种主体性哲学进行深刻的批判.但是,梅洛-庞蒂无论是对主体性,还是对主体间性都没有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仍然停留于一般的、原则性的结论上,这根源于他没有对人的社会实践和生活世界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牟宗三建构的道德形上学是以儒家传统的主体性为理论支点,而这种道德主体性真正奠基干主体在"恍患意识"中的觉悟.忧忠意识是在对入的忧患负责中形成的,主体的觉悟意味着责任意识的产生.从原始的本能到主体的觉悟.以"心性"苑畴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成了中学文化的主流,这也是现代新儒隶以"道统"自居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不仅主体具有主体性,而且对象也具有主体性。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对象主体性缺失而陷入了困境。面对现代社会对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的呼唤,有必要对工作对象的主体性进行深入分析,这有助于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主体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而主体性则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根本特征,本文借鉴当前学术界存在的几种主体说,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出了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主体性作出了阐释,最后结合现实揭示出科学定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工具理性为取向的现代化创造了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但却造成了自由与意义双重丧失的现代性悖论,其实质是以主—客模式为特征的意识哲学的必然困境。韦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问题并着手解决,但由于囿于意识哲学的范式因此均难逃工具理性的桎梏。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以语言哲学的范式取代意识哲学,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范式转换,拯救了“铁笼”中的孤独个体,为反思现代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原则: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原则就是道德教育旨在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普遍要求。坚持主体性原则是道德教育过程和规律的必然要求 ,然而 ,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偏离了主体性原则 ,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低迷和失效。坚持主体性原则 ,增强道德教育实效 ,要做到 :逻辑起点和主线———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 ,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 ;现实途径———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内容选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 ;氛围保证———用交往重建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道德行为实现的关键环节,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决定着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社会展现状况。道德主体知行转化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道德主体的社会性本质、道德主体行为选择的社会性以及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性是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社会属性的理论基础。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中个体心理和外在激励要素运作机制的社会性是其社会属性的过程性动态展现。深刻认识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的社会属性是完善道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建构、实现道德教育社会化转型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理性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