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进一步普及,网络成为反腐利器,逐渐从反腐败的幕后走向前台,从民间走向官方。微博、微信、博客等网络工具成为网络反腐的技术手段和有效途径。但是,这些网络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技术异化、网络暴力和信息失真的可能,从而影响到实际反腐中网络技术的运用和腐败治理的效果。因此,要不断推动网络反腐技术运用的理性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是政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它在政府治理中扮演了一种新型的角色,可以对国家权力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促使政府职能的转变,成为防治腐败的杀手锏。网络反腐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产物,是新时期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手段。公民社会组织充当了网络反腐的时代先锋。信息时代互联网自身的时效性、多样性和隐蔽性等特征为公民社会参与网络反腐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培育和推进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来加强网络反腐建设,可以有效推进反腐败斗争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一个新飞跃。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监督下的反腐“双轨”运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为反腐倡廉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在以网络为手段的反腐进程中,设立网站的主体有两大类:即官方和民间。所谓网络反腐败的“双轨”运行,就是指官方网站反腐与民间网站反腐的并行,探讨二者在反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使其在反腐败战场上发挥各自的长处,互相补益,在网络反腐的斗争中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是本文写作的要义。  相似文献   

4.
近日,互联网反腐败案件陡然增多,"天价香烟""表哥""房叔""不雅视频"案件的频频曝光说明网络反腐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地改变中国,十八大把反腐败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反腐问计专家。这些信号让公众对推进反腐倡廉充满期待。网络反腐是一把双刃剑,本文从网络反腐的发展概况、兴盛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措施几方面加以展开阐述,相信只要网络反腐运用得当,不断释放其正能量,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反腐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加强网络反腐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阵地。目前制约网络反腐功能发挥涉及网络、网民、治理腐败部门、党政部门、立法等多方面因素。必须积极肯定和引导加强网络反腐,完善网络舆论监控系统,加大政府网站的透明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加强网络反腐立法,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和网民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道德观教育。  相似文献   

6.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扩展了网络反腐的渠道,改变了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格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反腐工作的复杂性,带来反腐舆情治理上的一些新问题。本文基于移动互联网络下反腐舆情的演化分析,探讨政府在网络反腐舆情治理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据此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反腐败斗争,是我党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它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反腐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但网络反腐也还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进一步完善网络反腐,以更有利于发挥网络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网络反腐是社会主体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和对职务犯罪行使监督权的一种手段,是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舆论监督方式,是公民权利与社会权力的对话。近年来,我国网络反腐事件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为有效发挥网络反腐的正功能,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暴力之间应找到一个平衡点,让网络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而不至于产生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网络反腐作为我国公民新型的监督方式与反腐手段,对推进反腐败事业与落实公民民主参政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当前对网络反腐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公权力的跟进,其法定依据仅为从支配、管理角度出发的政府临时性文件。网络反腐要在真正发挥反腐实效的同时,又兼顾社会公众的其他合法权益,就必须以相对独立的制度定位,在我国当前反腐败制度体系下,进行理性的制度设计,并与权力反腐相互促进,共同走制度反腐的法治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网络反腐是信息时代群众监督的一种新形式。近年来,成都市不断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力度,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预防和惩治腐败,着力开展"两大体系、十大平台"建设,使成都市纪检监察工作和反腐倡廉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都市网络反腐要持久深入的开展下去,一是建立健全网络反腐法律法规,使网络监管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二是建立快速反馈机制,使网络反腐更加具有实效性;三是整合各方力量,进一步加强网络反腐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反腐是指国家机关(在我国还包括执政党)以外的公民、组织等社会主体对预防、查处、根除腐败的参与。与传统的国家反腐败相比,社会反腐是一种“异体反腐”,可以很好地弥补国家反腐这种“自体反腐”的局限。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社会参与反腐败是公约的重要内容,也应当成为每一个缔约国反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的反腐利器,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旨在分析当前的反腐现象,揭示出当前的腐败处于一种不可治理状态,深挖人性腐败的根源——恐惧与贪婪,恐惧的是信息的公开透明化,互联网正是可以从根源上彻底剥离权力对信息的垄断,网络反腐应运而生。信息公开之下的网络反腐何以可能,具体分三步走,第一走出不可治理状态。用秩序思维完善底层制度建设;第二,解决如何治理。新媒体下,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和反腐主体的良性互动搭建同一平台;第三,形成信用思维。新秩序下信用评价体制强化道德约束,进而形成信用思维,养成良好的信用习惯。最后,反映当下中国网络反腐的一些迷茫,未来的路是光明的,但路还长。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关于反腐败的论述清醒而有力,重温和研读邓小平有关反腐败的著述,我们发现他对领导反腐败斗争进行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深刻思考:不为反腐而反腐,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不唯利害考虑,重视反腐的是非判断;不简单计算反腐成本,重视反腐手段选择的成本收益;不搞毕其功于一役,重视以反腐成效取信于民:这些闪光的见解是党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指导思想。面对当前严峻的反腐败形势,如何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邓小平反腐败思想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反腐败模式已由“权力反腐”转入“法治反腐”,在“蝇虎齐打”态势下,司法反腐在腐败治理模:戈中究竟应居何种地位,发挥什么作用?解读公权与腐败两者关系,分析立法权、司法权及行政权在反腐败进程中各自的利害与作用,并以受贿罪的量刑规范化为视点,将进一步明确司法反腐在国家反腐败整体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反腐规则与反腐绩效——当前我国腐败治理的绩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国的反腐规则中通常包含着对反腐成效、反腐重点、反腐主体等方面的界定,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施行的反腐败战略所能取得的绩效.正确的反腐规则必然有助于取得优异的反腐绩效.在反腐规则上的调整将会推动中国在预防腐败、惩治腐败、控制腐败方面取得更为显著的成就.为了实现腐败治理状况的改善,当前应当将民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反腐成效的重要指标,实施更加注重治本的反腐败战略,充分发挥公民在促进更好的腐败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网络反腐:权力监督的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以自下而上方式出现的网络反腐是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这种公众通过网络以政治参与的形式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的方式,提升了公众参与反腐败行动的积极性,被证明是有效的权力监督新形式.网络反腐的优势与缺陷同在.为此,应当构建网络反腐模式的制度支持;建立网络反腐模式的法律机制;培育公民社会及公民精神,促进网络反腐;运用网络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新兴的反腐败工具,互联网技术已经参与到世界范围的反腐败斗争之中,大大提高了各国政府与公民社会预防腐败的科技含量。党和政府对互联网络的重视推动了网络技术在我国廉政建设领域中的应用.当前应当在吸收国外利用网络反腐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以互联网为工具的廉洁教育模式、信息公开模式、社会参与模式、流程监控模式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推进信息时代的反腐败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从首个被“人肉搜索”扳倒的贪官一周久耕,到近期雷政富等厅部级官员的落马,网络反腐的大量案例表明,网络反腐带来的反腐败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网络驱动型的公民参与,让滥用权力的人难以藏身。一大批“不能碰,不敢管”的官员们被绳之以法,保持了党的肌体健康,保护了国家财富和党的公信力。但是网络反腐在不少腐败案件上获得成功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网民数量的迅速扩大以及网民权利意识的觉醒,网络逐渐成为新的重要揭露腐败的平台。检察机关应适应这种变化,完善网络举报平台、监控网络挖掘线索、严密关注舆情。利用好网络反腐的力量,更好的开展反腐败工作。  相似文献   

20.
反腐败,制度是根本.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反腐败历程,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各阶段反腐败的手段:运动式——人治式——制度式的演进规律,在分析前两者缺陷的基础上,认为制度反腐才是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发生的有效手段,并简要论述了制度反腐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有利于我国反腐败斗争在未来新阶段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