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票据法》对票据抗辩的限制作出了规定,但由于该法对该制度的相关规定过于简单、笼统,同时由于我国票据法学界对于票据法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而对于票据抗辩限制的研究就更为少见。本文着重就票据抗辩限制与反限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票据抗辩以民法上的抗辩为基础,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民法上的抗辩权随债权的转移而转移,每增加一次流转,即产生新的抗辩,这表明民法上的抗辩着重保护债务人的利益。票据抗辩则不同,票据法为保证票据的流通性、信用性,特规定了特有的抗辩切断制度,体现了票据法注重对合法持票人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票据立法中无因性限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票据立法的取向在我国,票据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9世纪初的唐代,但由于后来的经济发展的滞后,在清末以前,始终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状态,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的票据法,也没有形成近代的票据制度。直到1929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票据法才公开实施。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旧中国的票据法同其他法均被废止。从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之前的30之年间,票据制度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自80年代开始,我国才逐渐恢复了票据的使用,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此时,对于票据行为的调整仅有一些属于银行制度方面的有关结算规则的规定,并…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地论述票据抗辩及票据抗辩限制的关系,指出两者都是对票据当事人利益的保护措施,只不过保护的侧重点不同,票据侧重于保护票据债务人,而票据抗辩的限制则从保护票据债权人的票据权利和票据的流通行为出发,并对票据抗辩制度进行了思考进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票据抗辩权     
票据抗辩是票据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连接票据权利和票据义务的纽带,起着平衡票据权利人与票据债务人两方利益,保护票据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作用。票据抗辩权涉及包括票据行为的性质、票据伪造、票据变造、票据更改等知识点,是全面理解票据法的突破口。本文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票据抗辩的各方面内容,也详细地介绍了国际公约及其他国家关于票据抗辩的制度,进而分析我国《票据法》及相关法律文件对票据抗辩的规定,指出我国法律规定的不足,并提出笔者个人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票据抗辩是票据债务人的自我保护方式,相对于票据债权人的请求权而言,也是票据债务人的一项权利。票据抗辩的事由包括基于票据本身的事由发生的抗辩,也称物的抗辩;基于人的事由发生的抗辩,也称人的抗辩。票据制度在规定抗辩的同时也对抗辩进行了限制,在限制的同时又规定了例外。这样一个完美的制度对票据犯罪侦查具有抑制票据犯罪的得逞、为票据犯罪侦查赢得时间和确定犯罪嫌疑人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票据抗辩的一般原理 《票据法》第13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抗辩,是指票据债务人依本法规定对票据债权人拒绝履行义务的行为。票据法上,拒绝履行票据债务的法定事由,称之为抗辩事由;提出抗辩,并依此而拒绝履行票据债务的权利,称为抗辩权。在票据关系的权利义务中,支付请求权、追索权等,是票据债权人的权利,票据抗辩权,则是  相似文献   

8.
保护合法持票人是票据法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各国票据法普遍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票据法通过对合法持票人的界定,赋予持票人票据上的双重请求权,限制票据债务人对持票人可能提出的抗辩,在持票人丧失票据后通过申请挂失,公示催告或提起诉讼恢复权利的行使,给予了持票人最强有力的保护。一合法持票人的界定所谓合法持票人,就是以合法的方式取得票据之人。如通过票据行为、赠与、继承等方式取得票据。一般意义上的合法持票人主要是指通过合法的票据行为占有票据之人。关于合法持票人应具备的条件,各国票据法的具体规定不尽相同。在…  相似文献   

9.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票据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票据属于商法范畴。依据商事活动的基本要求,票据权利的行使与转让都必须迅速而安全。为了保证迅速,票据法规定了票据的无因性、要式性、背书制度和抗辩制度。为了保证安全,票据法规定了保证制度、参加制度、追索制度。可以说票据法中所有制度都是为迅速,安全这两个目标服务的。如果  相似文献   

10.
票据抗辩的法哲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票据法规定的票据抗辩权制度蕴涵着丰富的法哲学理念 ,这些理念集中体现为安全与效率、公平与公正 ,体现为追求正义的价值取向和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本文从票据抗辩的法理念入手 ,从法哲学价值层面和经济层面分析了票据抗辩的合理性 ,对加深我们理解票据抗辩制度 ,充分利用票据资源 ,实现票据的安全、高效和充分体现其经济价值 ,有效保护票据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权利限制     
权利限制是法律对利益协调的必然结果,是法律价值目标实现的必要手段,是转变观念民法的重要途径。权利限制可分为内在限制和外在限制。其中,权利的内在限制表现为权利人享有的受这些因素影响的利益的大小,权利的外在限制则主要表现为权利的内容限制和权利的时间限制。  相似文献   

12.
产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权力过分集中,为了防止腐败,必须进行权力制衡。用权力约束权力,建立良好选人用人机制,把好选人用人关口;压缩减少权力,对权力进行横向、纵向的分割,科学分解,合理制衡;对权力的运用过程进行透明公开,建立阳光行政的权力框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权力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相似文献   

13.
搜查是一种重要的侦查措施,它直接威胁着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利益,所以搜查必须受到限制。搜查因搜查的种类不同而有不同的限制。搜查程序启动前的限制是通过配置搜查权、明确搜查权的主体来实现的,而搜查程序的限制是根据搜查强制的程度不同,通过设定不同的的法定条件来实现。非法搜查救济包括积极性救济和消极性救济。积极性救济指的是在非法搜查过程中被搜查人员用来对抗非法搜查的权利;消极性救济是指非法搜查程序结束以后产生的结果处理问题,包括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非法搜查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行政性限制竞争概念的内涵,论证了对于行政性限制竞争行为规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并认为只要有行政性权力干预市场竞争存在,即会有行政性限制竞争行为的存在。因此,《反垄断法》(草案)对其进行规制有着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由于死刑是刑罚体系中诸多刑罚方法中最重的一种,因而又称极刑.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死刑这一残酷刑罚方法备受质疑,废除死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如今中国,在推行法治重视人权的现代文明背景下,人权观念已深入人心,虽然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尚不具备,但我们应该贯彻"少杀、慎杀"政策,科学地设置死刑条款,进一步完善死刑的复核制度,正确掌握死刑适用的具体标准,不断促进刑事司法公正,严格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从而顺应国际死刑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7.
生育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生育子女的权利。该权利并非绝对自由的权利,而是受到法律限制的权利。中国背负着巨大的人口压力,有效控制人口的手段是实施人口计划生育的法律制度,而中国人口能否得到控制与管理取决于生育权利的正确行使。生育权滥用是破坏人口生育管理制度的违法行为。本文从生育权滥用的理性分析入手,寻找生育权受限制的理论依据,指出禁止生育权滥用的有效对策。以期达到改变人们生育观念,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监督和制约是两种主要的公共权力监控机制,在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哲学基础前提条件、作用的方向方式和效果等方面,二者有很大的差别。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选择了与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相适应的权力监督机制。但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权力监督机制日益显露出它的缺陷。要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有效地控制公共权力,就必须加强对权力制约机制的研究和建设。  相似文献   

19.
给付行政作为现代行政的一项基本职能,虽然不同于传统的规制行政,但亦应遵循法治主义的基本原则。给付行政大致可分为供给行政、资助行政和社会保障行政等领域。以资助行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资助行政行为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从资助资金、资助规则、资助程序以及对资助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等角度,分析对资助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以促进该领域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0.
监听作为对付重大犯罪的一种有效的强制措施,易对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因此有必要对监听行为进行限制。包括对监听概念、法律性质的限制,对监听立法依据的限制,对监听实施条件的限制,对监听资料使用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