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鸭绿江两岸     
瓦内里在《鸭绿江》和《东方与西方》里论述了东方和西方的一系列对立,从而显示了这种对立的不成立之处。从瓦内里的论述,我们也得出对诗歌的定义,如同拓扑学的空间,法国人和中国人在其间并不需求相互的“了解”或是综述性的概括,而是试图去“理解”(在尊重这种空间的拓扑学运动和潜在变化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2.
在耶稣会士的作品里,中国女性很少存在;在商人的叙述里,则完全缺失。到十九世纪,虽然许多西方旅游者涌向中国,中国女性仍然很少被提到。其原因是,一直到二十世纪,中国居民与外国人的来往仍然非常有限,女性总是被排除在这种来往之外。法国人于是被迫从绘画或是中国小说里来想象中国女性。她们被理想化:温柔、忠诚、无私奉献……然而,女性也成为古怪中国的代名词,她们的缠足,她们封闭的生活常常受到评议。女性和中国一样,有着多样性的意义,顺从和无所事事、专长于艺术和爱,但是在长期遭受压迫之后也会变得残暴。在十九世纪的被西方化的想象世界里,中国女性和其所隐含的中国脱离野蛮、臻至幸福。  相似文献   

3.
湘君 《新民周刊》2023,(10):68-69
<正>“上海是试验不同材料、创作新型艺术品的好地方。”Roland来自德国北部小镇Worpswede,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是个艺术家扎堆的地方。母亲是一名德国歌剧演员,父亲是歌剧导演,他们的家是一栋典型的德式乡村风格建筑,后面有一个大而漂亮的花园,家人和朋友常常聚在院子里燃篝火,吃烧烤,也交流艺术心得。  相似文献   

4.
在十七到十八世纪,耶稣会士成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使者。《教育信笺》是关于哲学思考的主题。许多知识分子发现古老的中国,受到震撼。《圣经》里对历史大一统的认识遭到质疑。中国的历史让圣经的编年史受到冲击,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徒劳地试图调和东西方思维对世界起源的分歧。热爱汉学的人士和反对汉学的人士相互辨争。耶稣会士的作品被某些哲学家、例如海德,认为缺乏真实性;但是在另一些人眼里,例如莱布尼兹,则被看作是“我们时代最重大的事件”,因为他们的作品冲击了《圣经》的编年史,甚至是《圣经》本身所提到的民族诞生和惟一语言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5.
18世纪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肯定中国传统道德与思想的普世价值,认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典范意义;但她不清王朝在对俄关系中表现出的"傲慢"态度,试图发动对华战争,占领黑龙江流域;她同时又迷恋中国风物,模仿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以满足其奢华生活的欲望。叶卡捷琳娜二世复杂而矛盾的中国观实际上也是当时许多俄国贵族和部分文人中国认识的集中写照。然而,对于叶卡捷琳娜二世而言,无论欧洲有多少有关中国的动人传说,无论圣彼得堡建造了多少精美的中国式宫殿园林,都未能动摇其征服中国的野心。  相似文献   

6.
俞宙明 《德国研究》2002,17(4):65-67
本文主要介绍今年 4月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激浪在德国 196 2 1994”展览。激浪艺术最初于 6 0年代由乔治·玛修纳斯开创和领导。投身激浪艺术的艺术家致力于跨越艺术门类界限的艺术 ,狄克·希金斯曾试图用“互动媒介”一词表明激浪的特性。由于二战以后的特殊形势 ,德国的一些城市如达姆施塔特、杜塞尔多夫等成为激浪艺术的重要聚集地 ,同时德国的收藏家、西德意志电台以及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等也为激浪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东方绘画艺术在西方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东方热”兴起的同时,流传于中国和日本的“吴道子入画”故事也在欧洲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在现代美学的阐释框架下,“吴道子入画”成为重新审视艺术审美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象征,由一则浪漫化的艺术故事演变为一个带有现代美学特征的中国母题。欧洲艺术史学者对“吴道子入画”故事内涵的重新建构也启发了文学家。酷爱绘画艺术的作家黑塞在《我的传略》中将这一故事与“人的心灵发展史”结合起来,描摹了西方现代生活中人与社会之间扭曲的主客关系,对理性权威与西方现代文明提出了怀疑和否定。“入画”作为与现代文明相对的审美象征被赋予拯救功能,推动黑塞笔下的主人公进入“精神的第三境界”,在艺术世界中达到了主客统一的超脱化境。  相似文献   

8.
茶房日记 韩国人喜欢喝茶,他们的茶文化历史并不比中国短。他们一般多喝绿茶、红茶。除此以外,又根据大众口味的变化新增了不少品种,如水果茶、果脯茶等。虽然韩国没有像日本那样的茶道,但对他们而言,喝茶仍是件十分讲究的事。因此在韩国能看到不少茶屋,档次不同,装饰风格也各具特色,有西洋风格的,也有传统风格的。可以说喝茶不仅是为了放松休闲,更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甚至是某种文化体验。 我也去过几次茶屋。对我而言,装饰比较独特的每每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刻。在汉城的“仁寺洞”有一条以卖传统商品而出名的步行街,不宽…  相似文献   

9.
杨维格 《新民周刊》2022,(32):62-63
在古典乐和歌剧界,他的存在是一种传奇。1935年9月1日,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出生。小泽征尔的指挥风格简洁明快、热情洋溢,富有艺术感染力。他是第一位活跃在欧美乐坛并获得广泛声誉的亚洲指挥家;他曾凭借指挥歌剧录音作品获得美国格莱美大奖;他与指挥家祖宾·梅塔和朱辉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东方指挥家”。  相似文献   

10.
对于欣欣向荣又充满着传奇的中国当代艺术界来说,方巍并不陌生,只不过他更多地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艺术商人或艺术圈儿的朋友,作为一名"艺术家"的经历却鲜为人知。故事的缩略版是,在上海学习艺术后,方巍前往日本继续追寻自己的绘画理想;不过  相似文献   

11.
王梅  蒲元 《当代韩国》2015,(4):46-54
抗日战争时期,旅华韩国爱国艺术家韩悠韩在以陕西西安为中心的中国西北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创作、宣传与教育活动,在韩国独立运动宣传、中国后方抗战宣传及中国儿童艺术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韩国独立运动和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四年九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在法国尚蒂伊多学科研究中心(Centrede Recherches interdisciplinaire deChantilly),举行了一次有法国、联邦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学者参加的国际汉学讨论会。会议主题是十七——十八世纪中国同欧洲(主要是同法国及其他主要国家)的交往关系,尤其是中国对他们的影响。内容分三个方面:一、“哲学影响”,这方面提出的论文有《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的中国哲学和基督教》、《伏尔泰与中国》,以及论述耶稣会士们如何看待和研究儒教和道教的文章。第二个方面是以“来自中国的艺术和科学”为题,讨论中国艺术和科学对欧洲的影响;其中《艺术家让·德尼·阿蒂雷(法国耶稣会士,汉名王致诚或巴德尼。——译者)及他对圆明园的描绘所产生的影响》一文,指出圆明园被这位传教士介绍到欧洲后,法、英、德、俄等国出现惊叹、崇尚中国风格的热潮,纷纷仿建中国式亭榭楼阁和宝塔。第三方面是关于“礼仪之争”问题的讨论;论文有《礼仪之争的政治和财政背景》、《新发现的有关中国礼仪的档案》等。会议总的看法是,在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对欧洲的影响不仅胜过欧洲对中国的影响,而且“比多年来人们一般想象的要大得多”。全部讨论会文献以《十七和十八世纪法国驻北京传教团》为题,收入《启蒙时代的中国》丛书。《十八世纪中国文明对法国、英国和俄国的影响》是法国兰斯大学校长米歇尔·德韦兹先生在讨论会开幕式上作的报告。这篇报告高屋建瓴,言简意骇,立论新颖,颇有启发性。德韦兹先生是近代史教授,所著《十八世纪末的欧洲和世界》一书,已编入《人类的演进》丛书。下面是报告全文。  相似文献   

13.
赵雅楠  金姬 《新民周刊》2012,(29):46-47
"整个20世纪,很多人都在努力尝试寻找艺术品的真正价值。这如同寻找圣杯",所以,Artprice诞生了。你不光可以在美国的唐人街买到便宜的茅台酒,在艺术品拍卖市场里,中国当代艺术品也可能比国内便宜很多。价格差是个普遍现象,甚至连艺术品也不例外。而且,和在潘家园捡漏有很大不同,当代艺术的价格差不是外行导致的,当然和中国...  相似文献   

14.
薄荷 《新民周刊》2022,(25):80-80
有句话叫“咖啡哪有上班苦”,打工人的自嘲里流露出一丝苦哈哈的酸辛。在这个人人恨周一、个个哀嚎上班如同上坟的时代,朋友你是否也曾梦想,能够找到一种方法,把痛苦的工作部分从自己的人生之中一劳永逸地切割出去?《人生切割术》如是的设定非常吸引人,导致即使我这路明媚鲜妍风格的强烈偏好者,都没有被开场的几何对称单调构图和不锈钢感冷冽工业风搭配劝退。故事从一个规模庞大的科技公司展开,想入职的员工得先做手术,通过在大脑里植入装置,切割出自己的工作人格。  相似文献   

15.
“中国装饰艺术对欧洲文化的影响在十六世纪之前一般只是间接的……伽玛环非航行的成功建立了欧洲与远东的直接联系,首先是中国,是次是日本的影响迅速增长、到了十七世纪,这一影响强大到几乎主宰了欧洲的装饰艺术。”伽纳这段有关中国对欧  相似文献   

16.
崔珩 《俄罗斯研究》2024,(1):154-173
普京在2012年开启第三个总统任期后,迅速将以远东开发为载体的“转向东方”政策提上议事日程。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进一步将“转向东方”作为国家外交突围、经济纾困的主要策略。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在遭受西方阵营集体排挤的情况下,“转向东方”更是成为俄罗斯避免经济被完全排除在全球循环之外的主要依托,也是为俄罗斯经济寻找新增长点的希望。“东北-远东”地方合作是俄罗斯“转向东方”以及中国“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重要成果之一。比较2012年和2022年的“转向东方”,心理、经济、地理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使得当前俄罗斯“转向东方”的面貌与十年前相比有不同的呈现,主要表现为:在心理结构上,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危机严重削弱了俄罗斯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在经济结构上,中国长期高速发展使得俄罗斯“转向东方”依赖中俄合作;在地理结构上,“软硬”基础设施缩短了俄罗斯与东亚的空间距离。与2012年相比,2022年以来俄罗斯“转向东方”无疑更接近于战略选择,而非技术性调整。俄罗斯正以空前开放的姿态面向与中国的合作,为未来中俄“东北-远东”地方合作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2,(34):62-65
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总在博物馆、美术馆与剧场、图书馆之间显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来上海看美展”已经成为市民美好生活和游客体验上海的优选。无论是博物馆里丰富、浩瀚的历史珍存藏品,让人们直观且动情地意识到中华文化的璀璨多姿,恢宏浩渺,抑或是各大美术馆中精彩纷呈的艺术展览,古今中外,远至宋元时期的艺术珍品,近到现当代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在上海大大小小的美术馆中,观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心头好”,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来进行一次既可远及古代,又能穿越未来的艺术之旅。  相似文献   

18.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37):70-73
在中国馆即将转身为中华艺术宫并向公众开放之前,9月15日,一群当代艺术家聚集在上海美术馆,以"景像2012——中国新艺术展"举行一次"为了告别的聚会",这个大展由上海美术馆、99艺术网、上海艺术人文频道、新闻晨报主办,K空间、上海久艺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大烨传媒、财富堂协办,一些知名企业给予了赞助。好的展览可以改变一个...  相似文献   

19.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著名的朝鲜民族舞蹈家崔承喜重新成为当代朝鲜和韩国的焦点人物。本世纪初 ,崔承喜这一平凡的名字 ,曾一度为朝鲜半岛、中国、日本等亚洲各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所熟知 ,她那精湛的舞蹈艺术 ,征服了世界各国舞蹈爱好者的心。像崔承喜这样汲取东方乃至世界舞蹈艺术精华 ,创立起科学、系统、崭新的民族舞蹈艺术体系的天才艺术家 ,在世界舞蹈艺术发展史上实属罕见。她借鉴和汲取其他国家宝贵的舞蹈艺术成果 ,将其付诸于本国的舞蹈艺术实践 ,并将实践的成果积极推广到其他国家。同时 ,她将西方的舞蹈艺术精华与东方舞蹈艺术以…  相似文献   

20.
要英 《新民周刊》2012,(41):84-84
60多年了,周小燕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而她的因材施教具体到了每个人,如同精雕细琢一件件传世瑰宝,并因此享誉世界。在所有类别的艺术家中,音乐大师往往被公认最富有行业独立性和鲜明艺术个性。妙曼的音乐,似乎总是远离常规的人间烟火。中国先贤早就有定论——"天籁之音"必定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现在的人们都知道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