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关于《招魂》的作者问题《招魂》的作者是谁?各说不一,基本上可分两大派:一派从司马迁说,主张屈原作,主要依据《史记·屈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一派从王逸说,主张宋玉作,主要根据《楚辞章句》:“《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散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这两种说法中,以司马迁说更为可信,王逸的说法大可商榷。先就《楚辞章句》本身来看,王逸对《招魂》的作者问题,前后就有矛盾之处,例如《楚辞章句》的目录,除《离骚》标明作者是屈原外,其它的作品,凡是未标明作者姓名的篇目有:《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之所以略而不列作者姓名,显然是把它们算在屈原名下。《离骚》列在第一篇,标明了作者屈原;第二篇至第七篇未标明作者;  相似文献   

2.
<正> 二千多年前,屈原满怀忧愤,投汨罗江,结束了才华横溢的一生。诗人为何投江自沉呢? 清代学者和现代大多学者认为:屈原投江是因为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而殉国难;有人认为,屈原约于顷襄王十四年写成《哀郢》,十六、十七年间自尽,而白起于十九年开始攻楚,两年后才攻陷郢都,从时间上看,屈原不可能是为都城被攻陷而殉国难;还有人认为。屈原面对秦国的强暴,为保全楚国的独立,  相似文献   

3.
“康回”与苗族关系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拙文斗胆试从史学、文字学、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和考古学相结合的角度,对屈原《楚辞·天问》中之“康回”(“康回冯恕,地何以东南倾?)与苗族关系的历史渊源进行考辨,且认为康回当系苗族远祖之一。 主要论点有: ①康回实即尧之共工, ②康回与驩兜均出自同一母体部落,  相似文献   

4.
《涉江》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涉江》的主旨和诗中写到的屈原放逐江南后的行踪,历来有三种看法。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涉江》为屈原“言己放弃,以明旦之时始去,遂渡江湘之水”之作。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认为,《涉江》是屈原于放逐陵阳九年之后,自陵阳渡江入溆浦前的“预拟”之作。楚辞研究者大多取此二说。而清人吴汝纶《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  相似文献   

5.
从唐勒赋的出土论宋玉散体赋的真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学派诸骚人中,除屈原外,作品流传下来最多的就是宋玉。《汉书·艺文志》著录宋玉赋16篇,但篇目已不可考。现存宋玉赋仅13篇:王逸《楚辞章句》载《九辩》、《招魂》;萧统《昭明文选》载《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另有《九辩》五章,《招魂》);无名氏的《古文苑》载《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严可均所辑《全上古文》则据《文选》31卷江淹《杂体诗》注引《宋玉集》之文字,删《舞赋》而增《高唐对》。  相似文献   

6.
《楚辞·天问》与《圣经·约伯记》比较谈韩高年《楚辞·天问》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他所生活的时代为止所积淀下来的宇宙观、价值观及社会伦理、道德信念的一种彻底的反思和回顾。当然,这一伴随着痛苦的思想挣扎的精神历程,是以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为...  相似文献   

7.
《卜居》是写楚怀王末期“屈原既放年三,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时的景况。屈原遭遇不幸,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实是一个重要原因。故于《卜居》内,屈原愤然曰:“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口足)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此“妇人”当指郑袖无疑。郑袖者,怀王之宠姬,为时人目为“幸夫人”(《战国策·楚策二》)。她是个权变而又愚顽的女人,是屈原的政敌。屈原把她作为自己主要对立面而加以指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卜居》里另两问,“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历来注家多以为指贵人、诸侯。其实“大人”可指女性,此处即谓郑袖;故五臣注:“云‘大人’,谓君之贵幸者。”(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对郑袖,屈原一称“大人”,乃揶揄之;一称“妇人”,更轻贱之矣。  相似文献   

8.
屈原《九章·橘颂》作于何时?历来都有争论。清吴汝纶《古文辞类纂校勘记》及近世郭沫若《屈原研究》、谭介甫《屈赋新编》等认为《桔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其主要的理由是:“这里找不出任何悲愤的情绪”,形式上“遵守着四字句的古调,其余的八篇气象和格调都迥然不同”。且根据“江陵千树桔”(《汉书·货殖传》),“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等),谓桔并非江南才有。诗中有“嗟尔幼志”、“年岁虽少”之句,这是屈原的“自喻”等等。我认为这些理由是不充足的。《桔颂》当是屈原在顷襄王时放逐后“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的途中所作。因为: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诗词以写今人今事为主,现在见到的专咏历史人物的诗只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中首次发表的四首。它们是《七绝·刘(?)》、《七绝·屈原》、《七绝·贾谊》、《七律·咏贾谊》。这些作品构成了毛泽东诗词的又一个侧面,为广大毛泽东诗词爱好者、研究者所注目。 《七绝·刘(?)》作于1958年。诗曰:  相似文献   

10.
一、楚辞时期的侗族 要探讨古老侗族文化的贡献,还得从侗族的悠久历史谈起。 侗族史家们已基本认定,侗族在古代属越,是越人的一支。“越”在当时是我国长江下游以南的古老族群。《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  相似文献   

11.
论楚风     
自屈原的楚辞问世以来,历代的楚辞研究者发表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或褒扬,或贬抑,分歧极大。汉代班固可谓是对楚辞指责最早的一个人。他针对刘安为屈赋所下的赞语批评说:“今若屈原,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多称昆仓、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王逸则持相反的意见,认为班固“强非其人,  相似文献   

12.
破壶成亲、魂归壶天——彝族葫芦崇拜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诗·大雅·绵》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李白 壶即葫芦;瓜亦属葫芦科,也就是葫芦。中华民族葫芦文化渊源于周初《诗·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反映的远古葫芦崇拜。这种葫芦崇拜,越古越浓。中国古代就曾有过“瓜祭”仪式。《论语·乡党篇》:“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礼记·玉藻》:“瓜祭上环,食中,弃所操。”孔颖达《疏证》说:”瓜祭上环者,食瓜亦祭先也”。可见,瓜祭实际上就是祭祖先。直到今天,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属哀牢山区摩哈苴彝村,还有  相似文献   

13.
释“彭咸”     
屈原在《离骚》中两次提到“彭咸”:“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王逸《楚辞章句》注:“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自王逸注后,历代学者多从王逸说,虽也有学者对此说表示怀疑,但多语焉不详。钱杲之《离骚集传》说:“彭咸未闻。”戴震《屈原赋注》称彭咸“书阙不可考矣”,“一说即《论语》所称老彭”。俞樾《俞楼杂纂》二四《读楚辞》认为“彭咸即彭铿,铿咸双声字。”闻一多《离骚解诂》补充道:“铿咸不只双声,元音亦同,惟韵尾略异耳。”姜亮夫《楚辞今绎讲  相似文献   

14.
李霁 《前沿》2009,(7):185-187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他创作出了楚辞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杜甫是唐诗中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继承了《诗经》的风格,把实现主义诗风发挥到了极致,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者,但是他的精神与思想却秉承了屈原,吸取了楚辞的精华,成为唐诗中继承屈原的典范。本文就其爱国精神、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探讨了杜甫对屈原精神及楚辞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楚辞研究历史的角度看,两汉应为楚辞学最初形成的时期,其中西汉前期可视为楚辞评论和研究的萌芽期,西汉后期至东汉末可視为楚辞学正式创立期。第一个比较全面评价屈原《离骚》的是刘安,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屈原立传的史学家,刘向是第一个将分散流传的楚辞作品汇编成集的学者,王逸是第一个全面、系统地为楚辞作注作序的专家。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大量的拟“骚”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态度、评价和借鉴。本文同作者发表于本刊1987.4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楚辞评论》可视为姊妹篇。  相似文献   

16.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其末章的后四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王夫之的《姜斋诗话》中被评论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现今品评《采薇》之作受此论影响很大,有人予以发挥,认为这是王夫之对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的最好概括。如果不看《采薇》上下文,做如此赏析是可以被人接受的;如果离  相似文献   

17.
《天问》是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和《离骚》《哀郢》《怀沙》《九歌》等一起,象串串璀灿的明珠,在中国文坛上闪射着耀眼的艺术光彩。《天问》又是我国战国时代的哲学名著,它以独特的方式,参差历落,圆转活脱地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日月运行,人类起源、神话传说、历史兴亡大事和当时楚国国策、个人前景等等,几乎无不问到,正如鲁迅评《天问》时说的:“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摩罗诗力说》)可以说《天问》是中外文学史上罕见的疑问体的政治哲理诗。 由于《天问》的内容丰富,在流传中又有错简  相似文献   

18.
《涉江》是屈原晚年在南楚的作品,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屈原何时涉江?走哪条路线?其目的是什么?《涉江》作于何时何地?学者们的意见不一。本文想探讨上述问题。 一《涉江》篇名义 “涉”:《说文》:“徒行渡水也。徒行属水也。从水,从步。”《诗·邶风·匏有苦叶》:“济有深涉”。《传》:“由膝以上为涉”。“涉”:即步行渡水。  相似文献   

19.
南宋楚辞创作衰微,高似孙《骚略》载拟骚之作33篇,可谓独盛。但高氏既明言反对楚辞创作的蹈袭,所作《骚略》又有极大的模仿痕迹,此诚不可解。本文对《骚略》的命意和体例做出分析。认为他编选《骚略》的命意是"以骚解骚",即用自己的拟骚创作来对屈原的情志做出阐发。而他对屈原情志的阐释可以概括为"芳香雅洁,冲淡自守"。最后指出高似孙的"离骚不可学"、"以骚解骚"等观念是北宋以来拟骚创作求新、求变失败后的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首前人刻在石碑上的七律,诗题是《谒明处士吴鹤先生祠》。吴鹤是谁?祠在何处?诗中所记史实是否可靠? 翻开《乾州厅志·人物·儒行》,第一个记载的人物便是明代苗族教育家吴鹤: “吴鹤,乾州东乡宿儒也。乐道自守,闻王阳明先生讲学虎溪,心羡之,负笈从游,与辰州董道夫诸贤亲炙,得致良知之学。先生宦江西,复千里追随。与余姚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