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安律师:今年初,一境外旅行团来我市旅游,旅行团中某人有进行危害我国国家安全行为的嫌疑,是国家安全机关的调查对象。为了掌握有关情况和证据,国家安全机关根据工作的需要,找到负责接待这个旅行团的我市某国际旅行社的英语导游王某,告知他旅行团中某人可能进行危害我国国家安全活动,请他注意此人的动向,协助国家安全机关对此人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并明确要求王某不得将国家安全机关的调查情况向外泄露。王某当即满口答应,表示绝对不会向任何人说起。随后王某却为了炫耀自己,置国家安全利益和国家安全机关的保密要求于不顾,将国…  相似文献   

2.
2月23日,辽宁省东港市国家安全局查处了刘和泄露国家安全工作秘密的案件。1999年10月,东港市国家安全局在办案时,侦察人员向刘了解工作对象情况,刘不顾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关于保守工作秘密的告诫,将调查的情况透露给工作对象,影响了国家安全机关侦察工作的正常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28条规定,决定给予刘和行政拘留10天的处罚。东港市查处一起泄露国家安全工作秘密案@启星  相似文献   

3.
《国家安全法》第十九条规定:“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当保守所知悉的国家安全工作的国家秘密。”由此可见,保守所知悉的国家安全工作的国家秘密,是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那么,对不履行这一法定义务,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安全工作的国家秘密的行为,应当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国家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有关国家安全工作的  相似文献   

4.
《抛物线上坠落的人生》一案清楚地告诉人们一个最普通、最常见的道理,那就是: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也不管你出于何种动机,只要你泄露了国家秘密,都逃脱不了法律的惩罚,即便偶尔有漏网者,最终也会落入法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外交往日益频繁,保密与窃(泄)密的斗争愈来愈尖锐、激烈和复杂。一方面,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敌对势力以厂商或社团等形式通过公开或秘密途径,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各国间谍情报机构为了取得本国民众的理解与支持,都十分重视塑造自己的形象,极力做好公关工作。而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活动,揭露外国间谍情报机关对本国进行的间谍情报活动,提高国民的安全保密意识,同时,撩开自己神秘面纱的一角,向公众展示自身的风采或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便是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古巴展示CM丑行为教育全体国民增强敌情观念,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古巴的国家安全机构建立了一个被外电称作“使美国中央情报局出丑”的间谍展览馆。该馆展览的主题是向公众揭露几十年来美国间谍情报机关企图颠覆古巴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正国家保密局令2017年第2号现公布《泄密案件查处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局长田静2017年12月29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规范和加强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泄密案件查处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下简称保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公民举报、机关和单位报告、保密检查发现、有关部门移送的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的案件线索,依法调查或者组织、督促有关机关、单位调查处理,适用本办法。  相似文献   

7.
他山之石     
北京:泄露信访人秘密可究刑责4月25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对《北京市信访条例(修订草案)》进行第一次审议。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从24日起至5月23日,该草案在市人大常委会网站(http://www.bjrd.gov.cn)公示,听取市民意见。草案注重保护信访人的隐私和人身权利,明确规定信访工作人员在信访工作中要遵守保密制度,不得泄露控告人、检举人的姓名及控告、检举的内容;不得泄露、扩散信访人要求保密及可能对信访人权益造成损害的内容。对信访人有关信访事项办理情况及结果的查询,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事项外,应当如实答复,不得拒绝。与信访人或者信访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信访工作人  相似文献   

8.
某市国家安全机关在侦察一起间谍案件时,向A公司经理张某了解侦控对象赵某的情况,并向张某讲明所了解的情况属于国家安全工作的国家秘密,不能向公司其他人员和当事人泄露。张某当场表示不会对别人讲。但是侦察人员走后,张某却将有关情况在本公司的职员中散布,并偷偷地告诉了赵某,致使国家安全机  相似文献   

9.
经济秘密和技术秘密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保持生产、技术实力和市场优势的一大法宝,保守经济技术秘密历来就是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参与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国内经济技术秘密被窃的情况使得警惕。 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1993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技术机密侵权纠纷案件比1992年同期增长了150%,经济秘密侵权纠纷案件比上年增加2倍多。造成我国失密现象日益突出的原因可以归纳为:1.对保密法律的宣传不够,对什么是秘密、秘级、秘期及因失密而致的相应惩处宣传不到位,导致人们的保密意识普遍较差。甚至对秘密本身的价值认识严重不足,对保密持无所谓态度,或仅把保密与  相似文献   

10.
1989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简称《保密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密法》是保护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惩治各种泄露、窃取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武器,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保守国家秘密的行为准则,是建立、健全我国保密法规体系的基础,是各级保密工作机构依法行使保密行政管理职能的根本依据。《保密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保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进入了依法管理国家秘密的崭新历史阶段。十五年来,我省各…  相似文献   

11.
萧荣 《今日浙江》2008,(17):47-48
一、“保密神秘论”。受各种影响.一些人始终认为保密工作很神秘。这是错把战争时期的保密局与现在相混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的保密工作部门,在上级保密工作部门的指导下,依照保密法律、法规和规章管理本行政区域的保密工作。可见.“保密不神秘”,保密局是专司国家秘密工作的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2.
1999年初,某市国家安全局在办理一起间谍案件时,向A公司经理王某了解侦控对象赵某的情况,并向王某讲明所了解的情况属于国家安全工作中的秘密,不能向其他无关人员泄露,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王某当场表态不会乱讲,但随后却将有关情况告诉了本  相似文献   

13.
一月扫描     
<正>新闻点击保密法获通过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保守国家秘密法。该法明确了定密权限,并规定机关、单位应当定期审核所确定的国家秘密,对在保密期限内因保密事项范围调整不再作为国家秘密事项,或者公开后不会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不需要继续保密的,应当及时解密。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IBM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计算机公司,在生产电子计算机和半导体的电子工业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面对外国间谍的猖狂活动,IBM公司采取一系列反谍保密措施,提高员工的保密意识。走进公司,迎面是全体职工视为座右铭的醒目标语:“谨言慎行”、“口不慎而沉船”。新员工进厂的宣誓书上写着:不在任何场所谈论技术秘密;在职人员参加一切活动,均不准触及秘密情况;对方如果问及,要明确拒绝;无法回避时,宁可退席。在公司内部,一切秘密设施都由专人管理。另外,还设有专职安全保密管理人员,日夜监督保密情况。不轻露口…  相似文献   

15.
郝如玉 《中国人大》2009,(16):23-23
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应该透明,不要半遮半掩、欲言又止。比如报告说某集团公司原副经理李某伙同他人侵占、转移和挪用企业国有资金1800多万元。这件事出在哪家集团公司?再比如报告说某担保公司总裁赵某等人从事非法担保活动,与企业联手,从多家银行骗取大量贷款。这件事又出在哪家担保公司?除保守国家秘密法明文规定必须保守的国家秘密之外,  相似文献   

16.
《观察与思考》2006,(1):10-11
一个国家不能有太多的秘密。——对于国家保密局宣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以及相关情况不再保密,有专家评论说。  相似文献   

17.
包盛吉 《人大论坛》2006,(10):39-39
为避免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公开以后.某些人会对代表进行打击、报复等情况的发生.一直以来对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大多数采取保密的形式,在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可能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公开必后有可能对代表和当事人的安全构成威胁的,笔者赞成采取一定的保密措施。然而.对比公开产生的积极意义,笔者提倡对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进行适当公开。  相似文献   

18.
对于代表批评意见是否要保密,笔者赞成在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可能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公开以后有可能对代表和当事人的安全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一定的保密措施,帮助其在安全的环境下表达意见.从而保证代表更加自由、充分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过,对比公开的积极意义.笔者认为批评意见还是不要全部保密为好,公开代表批评意见更加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9.
于浩 《中国人大》2009,(14):39-40
近年来,涉密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使用互联网、笔记本电脑等对国家秘密进行传输时,不知不觉中造成秘密文件和内部材料泄露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还有一些人在网站上发出“偷拍我军XX舰艇”、“曝光我军最新型XX直升机”等涉嫌泄密的帖子,都使现行保密法对这种行为的法律认定出现了不适应。  相似文献   

20.
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保密是维护国家科技安全的关键.新国家安全观为分析和认识科技保密与国家科技安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处理好科技保密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需要完善科技保密法律体系、完善科技秘密全程定密机制、完善科技保密联动机制、完善科技保密激励机制;处理好科技保密与专利保护的关系,需要建立保密专利联动审查机制和补偿机制;处理好科技保密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关系,需要完善国家科技秘密确定的程序和方法,注重科技保密与商业秘密保护有机结合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企业之间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