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武汉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发起并组织的“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近期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中国内地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出席了这次盛会并提交了约40篇论文。大会围绕着“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这一主题,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下面就这次讨论会中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张之洞与中国、武汉近代化的关系张之洞督鄂18年,在湖北兴办洋务,推行新政,对武汉乃至全国的近代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次学术讨论会以“张…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督鄂期间实施了各项新政,促进了武汉的近代文明转型,也成就了武汉近代史上的一段辉煌。其面对阻力、迎难而上;敢为人先、锐意创新;抓住机遇、励精图治的精神,是武汉精神的历史渊源之一。张之洞的新政因其立场及时代所限固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他所遗留下来的精神遗产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3.
刘志林 《世纪行》2009,(10):34-34,37
9月3日,由全国政协文史委、武汉市政协主办,汉阳区政协承办的张之洞督鄂12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汉阳晴川假日酒店召开。我国一批专家学者齐聚武汉,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张之洞督鄂期间推行新政的历史作用和深刻影响,为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小康》2007,(8)
武汉曾经的兴盛,一直跟随国家命运的指针在走。无论是张之洞推介的“湖北新政”,还是毛泽东领导下的“赶英超美”,都把武汉放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他对人才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有着充分认识,非常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他根据当时实际条件注意拓宽培养军事人才的途径,通过派人去西方学习、聘用西方军事人才和开办军事学校三种方法培养中国的军事人才。张之洞的军事人才教育活动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辛亥革命爆发提供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6.
严锴 《学习与实践》2012,(5):134-140
晚清时期湖北工业化起步比上海晚了将近30年,但发展势头却很快赶上上海。这与张之洞个人的作用密切相关。张之洞在湖北的任期长,使他的施政比较稳定;他的"中体西用"思想和振兴实业"以塞漏卮"的主张,使他的政策具有现代性;他罗致中外各方面人才到其幕府中效力,使他的事业具有人才优势。张之洞的督鄂,也使得当时的湖北于中部地区迅速崛起,武汉亦成为华中腹地的重要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7.
武汉作为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教育历史传统。自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以来,武汉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民国时期,由自强学堂演变发展而来的武汉大学即已跻身于中国的名校之列。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与迅猛的发展,不仅有一批国家教育部直属  相似文献   

8.
"汤浅现象"揭示了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同时也有助于分析我国历代文教中心的转移。从历史上看,中国政治经济中心逐步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文教中心也随之逐步南移。文教中心的转移既有政治、经济、文化作用使然,同样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清末,晚清重臣张之洞督鄂18年,推动了湖北武汉的政治经济军事近代化,也促成了文教近代化,构建了领先全国的文教体系,使湖北武汉一度成为全国的文教中心,并反过来推动了他的政治经济军事近代化事业,促成近代武汉崛起以及当前四大文教中心的地位。当前,继承张之洞的历史遗产,进一步夯实武汉当今全国四大文教中心之一的地位,并为湖北武汉乃至国家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仍是今日后继者们念兹在兹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章开沅 《政策》2003,(9):10-11,18-19
武汉是华中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武汉不仅有古代的辉煌,并且有近代的崛起。千余年来,黄鹤楼以其俊逸景观与神奇故事,吸引了多少诗人墨客,留下了多少传诵诗篇。19世纪60年代以后,汉口开埠继之以张之洞督鄂,武汉更逐渐成为中国内陆独领风骚的近代大都市,无论是在工商业发展还是在教育革新方面,不仅直追上海而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在汉期间,长期发展洋务,推行新政,耸朝野之视听。他在多方面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做了大量前人未能做也不敢做的大事,不仅在武汉开风气之先,也为全国所瞩目。张之洞的新政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市政、治安、社会等诸多领域。其中许多事不仅做早,而且做大、做强,建树颇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和民间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和近代中国,武汉的经济、文化、社会地位都是很高的,宋明时期形成了“九省通衢”的兴盛。武汉作为当时中国的中心地位是当之无愧的。19世纪的武汉,在文教、军事、外贸诸多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当时政府自上而下的发动、集中投资、地理优势、西方列强重点投资以及张之洞坚韧不拔的行政能力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涂文学  宋晓丹 《世纪行》2009,(12):31-36
张之洞自1889年任湖广总督来到武汉.至1907年进京离开武汉,历经18年,除中间两度暂时署理两江总督两年多时间外。一直在武汉推行“湖北新政”,修铁路,办工厂,兴学校,练新军,使武汉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据点,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祥地,蜚声海内外的外贸大港及国际性城市。  相似文献   

13.
警政是推进武汉城市发展之重要近代化因素之一。武汉地区的近代警察制度自1902年张之洞建警开始,历经清末创警、首义建警、民国兴警等历史阶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而不断走向成熟。纵观近代武汉警察制度的发展历程,其呈现显著的两重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正> 武汉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890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就创建汉冶萍公司、湖北枪炮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在全国率先办起了洋务。这个“率先”为“九省能衢”、“四大名镇之一”的武汉,又赢得“东方芝加哥”的美称。建国后,武汉经济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5年,在全国计划单列城市中,武汉工业总产值(不含村及村以下)仅次于广州,名列第二;提供利税总额居第一位。但在这几年的改革浪潮中,作为国务院确定的首批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武汉,在全国的这种“率先”少了,不见了,翻开报纸,我们看到的是:徐州,率先以破除“三铁”为突破口,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重庆,率先对国合商业进行“四放开”;珠海,率先对科技人员实施重奖……外地的股票都已发行、上市,武汉还在为二桥的集资问题决断不下。苏州、无锡,越来越多的城市超过去了,武汉工业产值的位次下降了十几位。形势逼人,形势催人,事实在向我们惊呼:武汉不加快改革的步伐必将为“沉舟”!  相似文献   

15.
宋震 《理论月刊》2007,(8):38-40
本文在解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在精神生产和社会分工上的自我定位、介入政治的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划分为体制内中间派、体制内异己派、体制外中间派、体制外异己派等四类不同的知识分子群体。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上述知识分子群体的不同群体特性,并指出了不同知识分子群体对于中国政治改革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武汉群众文化团体作为市民文化生活的写照,活跃在城市的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学校等场所,是武汉城市文化的特征之一。作为新时期汉派文化的体现,群文团体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武汉星海合唱团的文艺演出活动为案例,分析了群文团体与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和文化建设的关系,探讨了群文团体对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武汉市群文团体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末民初的学术界,杨守敬堪称是一位经历不凡,成就突出的大学者。其在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独特造诣为张之洞所赏识,并因此而被罗致到张之幕府。杨守敬先后在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勤成学堂、存古学堂任职,为张之洞的文教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无论是生活上还是仕途上,张之洞都对杨守敬关爱有加、提携备至,这些都体现了杨、张二人深厚的情感和友谊。  相似文献   

18.
黄俊棚 《求索》2012,(4):115-117
作为清末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不仅在实业救国方面卓有成就,在教育救国方面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张之洞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深受儒家熏陶,这对于他日后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处于近代社会背景下的张之洞,其所作所为无不以保国保种为目的,并为此提出了兴办教育、留学教育、拟定学制等教育兴国的学术主张。张之洞对于发展教育的所有主张,其落脚点都在追求效率之上。从现实角度看,张之洞做出教育效率优先的主张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这种见识和勇气正是张之洞在多年的儒家文化熏陶和浸润之下形成和树立起来的,符合张之洞本人的儒家情怀,更契合近代中国的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19.
《世纪行》2017,(4)
<正>"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这是毛泽东对张之洞的评价。张之洞,字孝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他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影响深远,在近代实业、教育、军率、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张之洞一生的非凡生涯中,之所以能够赢得迅捷的发展,之所以能够获得史家的赞誉,不仅与他政绩卓著、倡导新学、兴办洋务有关,更因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曾任两广总督,其间,香港华商在中法战争中向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法军情报,协助他筹措巨额军费,对中国取得最后胜利发挥了特殊贡献。香港华商还踊跃捐款、捐物救济广东水灾,启发张之洞发展近代采矿业。为感谢香港华商对赈灾的贡献,张之洞还奏请光绪皇帝赏赐匾额给香港东华医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