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闽西地区猪源大肠杆菌耐药基因blaCTX-M-9G流行性以及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情况,以期为本地区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从闽西地区规模化猪场采集腹泻仔猪肛门拭子分离大肠杆菌,对分离株进行β-内酰胺类药物敏感性测定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共分离大肠杆菌213株;分离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呋和头孢噻肟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46.9%、44.1%、28.6%和23.9%;经耐药基因检测,bla_(CTX-M-9G)基因检出率为17.4%(37/213),在bla_(CTX-M-9G)阳性菌中还检测出qnrA(5.4%)、qnrB(37.8%)、qnrS(73.0%)、oqxA(70.3%)、oqxB(75.7%)及qepA(18.9%)等PMQR耐药基因,其中83.8%含有三种以上耐药基因,以携带blaCTX-M-9G+qnr S+oqx A+oqx B基因型最为流行,检出率为32.4%。闽西地区猪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bla_(CTX-M-9G)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并且耐药基因bla_(CTX-M-9G)阳性菌中PMQR基因的携带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平板二倍稀释法检测了临床分离的54株耐β-内酰胺类药的鸭疫里默氏杆菌(R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进一步开展了耐药泵表型检测、β-内酰胺酶表型和基因型检测以及脉冲电泳指纹图谱和耐药泵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54株RA临床分离株对苯唑西林、青霉素、头孢噻肟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00%、100%、66.7%和98.15%;耐药泵抑制剂氰氯苯腙可使53株RA对β-内酰胺类药物MIC值显著下降(P<0.01),MIC下降倍数最高达到2048倍,耐药率依次下降为88.89%、46.30%、22.22%和38.89%;54株RA的β-内酰胺酶表型和基因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54株RA基因组经Sma Ⅰ酶切后以82%相似性系数为界,可分为13个脉冲电泳群,同一群的不同菌株可以认为是同一菌株不同克隆亚体或突变体.Ⅱ群、Ⅲ群、Ⅶ群、Ⅷ群、Ⅺ群和Ⅻ群对头孢吡肟和V群对头孢噻肟的耐药是由耐药泵介导的,而其他群的菌株则出现了其他机制.说明,耐药泵只是介导RA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四川省近几年鸡源沙门菌的耐药性变迁情况,本研究于2009-2014年间采集了四川省主要肉鸡养殖场的泄殖腔样品5 445份,分离鉴定获得沙门菌154株,总分离率为2.83%,占主导的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71.9%)。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菌株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83.8%和79.9%,对除多黏菌素E以外的其他10种药物的耐药率大于40%,对多黏菌素E相对敏感。分析了鸡源沙门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随年份的变迁情况;结果显示,2009-2014年鸡源沙门菌对头孢噻呋、庆大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和多黏菌素E这9种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6年间多重耐药菌株的比例维持在较高水平(60%),且四重以下耐药菌株的比例逐年下降,而十一重以上耐药菌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某些多重耐药谱在多个年份中都有检出。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鸡源沙门菌的耐药情况十分严重,亟须加强养禽业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控制耐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貂源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及毒力和耐药性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采自山东省部分地区的10株貂源肺炎克雷伯氏菌(Kp)的毒力和耐药性,本研究从疑似肺炎发病水貂的肺中分离出10株革兰阴性菌,经PCR及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对10株肺炎克雷伯氏菌进行人工感染及毒力试验、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及接合转移试验。结果显示,10株肺炎克雷伯氏菌攻毒后小鼠全部死亡,肺、肝、脾和肾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分离株中大部分肺炎克雷伯氏菌对临床常用药物表现出多重耐药,其中对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磺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但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亚胺培南及多黏菌素等抗生素敏感。耐药基因TEM、SHV和CTX-M的检出率分别为100%、70%和80%,以TEM基因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体外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PK-PD)模型,测定了阿莫西林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药效动力学参数,并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最低抑菌浓度(MIC)是衡量阿莫西林药效的关键指标,当阿莫西林浓度超过MIC时,初始浓度0.4~3.2μg/mL对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效没有影响.在消除半衰期为2 h的模型内,T>MIC在7.40 h以上时阿莫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在消除半衰期为5.5 h的模型内,T>MIC在11.76 h以上时阿莫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水源性肠球菌对抗菌药和苯扎溴铵的耐药现状,为后期的用药提供新的方向和理论依据。运用肠球菌选择培养基和多重PCR法对福建省部分河流和猪场环境中的水源性肠球菌进行分离和种水平鉴定,采用微量肉汤法测定分离菌株的MIC值,并且用PCR方法检测16种相关抗性基因。结果显示,福建省部分地区水源性肠球菌的分离率为71.43%,其中粪肠球菌占41.33%、屎肠球菌占14.67%;多重耐药率为74.67%,对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81.33%,其次为四环素74.67%,对氨苄西林和万古霉素较敏感,耐药率仅为4.00%和2.67%;有22.67%的分离菌对苯扎溴铵的MIC值高于标准菌;共有9种抗性基因被检出,其中gyrA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为93.33%,其次是tetL基因,也高达80.00%。结果表明,福建省部分地区水源性肠球菌分离率较高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粪肠球菌为优势菌,且耐药率高于屎肠球菌,携带多个抗性基因是导致分离菌株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分离菌整体对苯扎溴铵较敏感,耐受水平低。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内蒙古通辽市某牛场牛猝死的原因,本研究采集病死牛肠道内容物,分别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16S rRNA基因扩增、毒力基因检测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动物致病性试验、半数致死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形态、生化特性符合产气荚膜梭菌的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产气荚膜梭菌的同源性为99%,系统进化树分析该分离菌与B型产气荚膜梭菌的亲缘性最近;3种毒力基因在该致病菌中均被检测到;分离菌对小鼠有致死性;该菌对小鼠半数致死的浓度为2.27×10~7CFU/mL;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多黏菌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对卡那霉素等药物中度敏感,对头孢他啶、阿莫西林等药物耐药。该致病菌经鉴定,确定为B型产气荚膜梭菌,毒力基因分别为α、β_2和ε毒素。  相似文献   

8.
为对关中奶山羊乳房炎的防控提供参考,本研究采集陕西省某养殖场的奶山羊肛拭子和环境拭子共70份,并对其进行了乳房炎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耐药性检测、耐药基因鉴定和毒力基因鉴定。最终自采集的样品中共分离到26株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检测显示分离的菌株携带有包括lasB、exoU和exoY在内的14种毒力基因;耐药性检测显示,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壮观霉素和磺胺类药物高度耐药,对头孢他啶、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和氨苄西林等药物也具有一定程度耐药;耐药基因鉴定显示,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有包括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超广谱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碳青霉烯酶基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在内的13种耐药基因。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在关中奶山羊肠道和圈舍环境中广泛存在,且相应菌株具备较强的耐药性,在养殖生产中应加强对环境的消杀工作以降低乳房炎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9.
复方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质粒的体外消除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以复方蒲公英注射液为消除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为对照组消除剂,以从患有乳腺炎乳牛的乳汁中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为靶细菌进行耐药质粒体外消除试验,用质粒DNA抽提与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观察复方蒲公英注射液对该耐药菌株质粒的影响,探讨了复方蒲公英注射液作为消除剂的可能性。结果显示,复方蒲公英注射液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24h,其1/2MIC、1/4MIC、1/8MIC的消除率分别为2%、2.6%、3.6%,延长作用时间至48h,其1/2MIC、1/4MIC、1/8MIC的消除率分别为2.8%、3.6%、4.4%。证实,复方蒲公英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质粒有消除作用,可用于临床治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感染。  相似文献   

10.
采用13株耐环丙沙星食品动物源沙门菌进行喹诺酮类作用靶位基因及质粒介导耐药基因的扩增测序、有机溶剂耐受试验、HeLa细胞侵袭试验,探讨其多重耐药的分子特征。结果显示,菌株均携带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7株对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或低水平耐药(最小抑菌浓度0.125~4μg/mL),靶位基因无突变或gyrA单位点突变及外排泵活性增强;5株对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最小抑菌浓度32~128μg/mL),均在gyrA和parC发生双位点突变及外排泵活性增强,其中4株携带β内酰胺酶blaCTX-M基因。对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的沙门菌的侵袭力显著高于敏感菌株。表明患病食品动物源沙门菌中,无论外排能力增强与否,gyrA单位点突变或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阳性,仅导致沙门菌对环丙沙星的低水平耐药;而外排泵机制联同染色体靶位基因突变可导致菌株对环丙沙星的高水平耐药,往往同时携带blaCTX-M基因;临床分离沙门菌随着对环丙沙星耐药程度的增加侵袭力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