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指出 :“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就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我们必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2.
实践观的经典模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凡认识必须以实践为中介。这个认识中介论的科学背景是以牛顿力学为基核的近代科学范式。但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起的现代自然科学革命,则动摇了经典实践模型的根基,出现了新的实践观,这种实践观把实践作为认识对象纳  相似文献   

3.
我国40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在推进改革实践中逐步认识改革规律,然后在规律性认识指导下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解放思想的基础;而解放思想又有力的推进实践进程,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由于实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解放思想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相似文献   

5.
再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对任何一个事物要取得比较完全和正确的认识,都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逐步深化。这就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正确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而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崭新而复杂的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曾经指出,人们对任何一个事物的认识都不可能一次完成,都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样如此。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对社会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符合毛泽东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第一次完整、系统地揭示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这个总规律告诉我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感性具体到抽象,从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过程。无论是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还是从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都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我们党按照这个总规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认识,才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的。  相似文献   

8.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经过建国近六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探索——实践——磨难——再探索——再实践,社会主义社会应该说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大体的内涵。如果一个立志终身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共产党员、党员干部,几十年连自己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弄不清楚,确实不像话。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巨大的改革,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收到了举世瞩目的成效。由于这项工作史无前例,我们是一步一步摸索着前进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其中也经历过一些曲折,总结这一段实践和认识的过程,不  相似文献   

10.
全面地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是全面地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过程。这种再认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指引下,开始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然后有了以下理论上的突破和建树:①摒弃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论断,提出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我们必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代表”一词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从名词来看,“代表”可以看成是世世代代的标准;“三个代表”是三个方面的世世代代的标准,以此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从动词来看,“代表”可以看作是替代表示或替代表达;“三个代表”是三个方面的替代表示或替代表达,以此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辩证的统一,其“代表”一词无论作名词还是作动词理解都是辩证的统一,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实践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论前提。遵循实践的观点,我们在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时,就应当从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出发,即从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特点、历史条件和总的联系出发,而不是从某种超验的观念出发。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书本到实践,又从实践到书本,再从书本到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说明,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从观念出发,势必陷入认识误区。同时,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为社会主义实践最高层面的概括,能够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根本方向上的指导和根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现已成为一个国际性潮流。本文总揽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发展,高屋建瓴,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40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现实践精髓的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随之演进,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每个阶段的理论都源于中国的实践,是上一个阶段理论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先是提出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随后又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的作用范围覆盖全社会、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等。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进一步冲破了把计划和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传统观念,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之欲出。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民族贸易,是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人大理论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的思考张留林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发展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加强和完善,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人大工作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作实践也有着一个反映和积累过程,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不符合国情、没有可...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们在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时,习惯于强调二者间的区别仅仅在于成熟程度的不同,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不成熟的共产主义,并进而引伸出成熟的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结论。基于这种认识,如果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相互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具体情况作一些深入分析,对由于这种认识给社会主义实践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一些反思,就不能不对这种认识作出某些新的评判,并由此引深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潮流的兴起大多发端于直接的经济或政治压力,因此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往往欢乏自觉的理论意识,较多地表现出经验的机智。这在改革初期尚不易被察觉,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缺乏理论指导日益成为改革实践难以推进的主要障碍。诚然,改革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自觉的理论追求,这种再认识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局部的层次上。局部的认识固然自有其价值,然而它终究无法在总体上解决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 什么是改革意识?改革意识是人们关于改革的观念的集合,是人们对改革的意向、心向即行为取向和价值评判标准的系统意识。具体说来、改革意识应有如下三个方面内容: 1.反思意识。反思就是再认识,是辩证的否定。人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总是经历不断的反思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反思是科学认识即真理性认识的阶梯,是主体意识从朦胧、混沌和表象走向自觉觉醒和理性认识的机制。反思是改革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只有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整体性的民族自我反思,才能萌发改革意识、真正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4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要举措。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