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权力的余威     
李天锐 《廉政瞭望》2013,(20):71-71
近日游西安碑林博物馆,在第五陈列室见到了久负盛名的《官箴》碑。该碑系道光年间张聪贤撰文,颜伯焘做跋,原由颜伯焘祖父颜希深最早发现并奉为座右铭。碑文36字: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相似文献   

2.
官箴古今谈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段名言,题为《官箴》,最先由明代泰安知州顾景祥刻石置于泰安府衙,后又由清代名臣颜伯焘刻石立于西安碑林。此箴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成为一代代清官廉吏恪守的为政箴言,影响深远。19  相似文献   

3.
袁和静 《前线》2014,(5):108-113
<正>中国古代高度重视官德的意义,强调官德在治国安邦、社会理政中的价值引导作用。而清廉俭朴作为官德思想中的基本内容,更是受到历代历朝的普遍重视与关注,因为政治廉洁可以引领社会风气,稳固执政大局。如古代官箴所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因此,深入挖掘古代官德中的清廉俭朴思想对于今天的官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安碑林有块名叫《官箴》的石碑,上书短短36个字:“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块碑,是清道光四年西安令张聪贤受陕西延绥道台颜伯涛之托摹刻的。据清代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颜伯涛在闽浙总督任上,恰逢英人入侵,英国人放了几炮,他就吓得屁滚尿流,狼狈而逃。道光皇帝非常恼火,将他革职还乡。还乡途中,有六七百名扛夫为其搬运行李,整个队伍“几三千人”。这个不折不扣的大贪官,责人刻这则“官箴”,还不是为了“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假廉以成贪,内险而外仁”。(阮…  相似文献   

5.
廉与威     
人们往往把权与威划上等号。权威权威,有权就会有威,就会有钱有势,就会出人头地,尽享人间荣华,却很少将廉与威相提并论。  有一次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在第五展室看到一尊“官箴碑”,正文为明代廉吏年富任山东巡抚时所撰,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其文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看过之后,对这位年大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其惊人之语言,精妙之哲理,缜密之逻辑,将为官之道揭示得如此透彻洞明,实在令人心悦诚服,过目不忘。通篇碑文,紧紧围绕一个“廉”…  相似文献   

6.
清朝张聪贤在《官箴》中为后人留下了一段至理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畏吾能而畏吾公;廉则吏不敢欺,公则民不敢慢;公生明,廉生威.”时值中央大力反腐倡廉之际,拈来读之,仍能给人以极大的教诲,为各级领导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廉政名言     
至廉而威。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今译〕真正廉洁,方有权威可言。   或问“何以治国 ?”曰:“立政。”曰:“何以立政 ?”曰:“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   汉 杨雄《杨子法言·先知篇》   〔今译〕有人问,“怎么样才能治理国家 ?”回答说:“建立各种政治制度。”又问“怎样建立政治制度呢 ?”回答说:“建立政治制度的根本在于执政者本身的表现,如果自己树立的榜样良好,那就是良好政治的开始。”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明 曹端《…  相似文献   

8.
廉洁     
廉洁自律,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行为准则,也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价值选择。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如果利用手中职权一点点地谋私贪占,即使没有酿成大错与罪过,但也蒙上了不清白不光彩的恶名,再来说服人、教育人,怎能让人信服?然而,自古以来,为官者最难做到的恐怕就是“清廉”二字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讲的就是为官者的好处,难怪今日有某贪官的“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的心迹“妙语”。因此,我们必须大张旗鼓地倡导廉洁,歌颂廉洁,让“廉洁”…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公共权力的使用中,无不对权钱交易做出制约性规定,在成文法中都有惩戒的内容。翻开我国的历史,历朝历代几乎都有褒奖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文臣武将和惩罚私欲膨胀、贪赃枉法的各类官吏的记载。在史论和文学作品中,以颂廉戒贪为主题者比比皆是。陕西省西安市碑林中,有一块“官箴”刻石,上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畏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是清代刻的。历史更远一些被时人称为廉政碑的《文臣七条碑》,是宋朝徽宗时的刻石,镶在山西新绛古州衙大堂的墙壁上。全…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山西广泛宣传“法治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有着“净化政治生态,促进富民强省”的积极意义。其中,廉政文化受到了特别关注,山西历史上封建时代的“廉吏”司马光、狄仁杰、于成龙、陈廷敬、吴琠等一一拂衣整冠,纷纷出场,一时成为媒体宣传的热点。但是,我认为封建时代那些所谓廉吏,也即20世纪60年代曾经引起热烈争论的所谓“清官”,确实有过为人们所称道的某些开明情操,然而他们的精神境界远远不及而且永远不及我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实际执政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廉政建设所迸射出的光辉。那些“廉吏”“清官”所遵循的无非是“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那一套说教,其目的不外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解放区)廉政的目的,则是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两者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1.
正明代薛瑄既是著名学者,又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廉吏。他在《从政录》中将官员的廉洁分为三重境界:见理明而不妄取,尚名节而不苟取,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大意是:明白事理,就不会任意获取礼物;珍惜名誉,就不会随意获取钱物;害怕法律制裁,就不敢轻易获取财物。以史为鉴,为官从政者可得到"理明、尚节、知戒"的启示。理明"不妄取",修炼"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之境界。理明,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这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国度里,古往今来,劝人勿贪保廉的佳句可谓汗牛充栋、苦口婆心。如春秋时的鲁相公孙仪的“……受鱼失禄,无以食鱼……”,宋代苏轼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明代山东巡抚年富的“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  相似文献   

13.
“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这是共产党员、达州市劳动模范、达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新任院长任万武同志自定的“座右铭”。他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行动来带动职工、感染职工,使一个过去人心涣散的医院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4.
张心阳 《唯实》2014,(12):95-95
人心公正,是社会厚德善行的基础;权力公正,既是社会厚德善行的核心,也是风尚潮流的引领。为政之善,莫过公平。当年,鲁哀公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是说,把正直无私的人用起来,百姓就会服从;把邪恶不正的人用起来,百姓就不会服从。人乃为政之本,启用正直之人,实际是为了行公平正直之事。  相似文献   

15.
廉政声音     
《先锋队》2011,(14)
薄熙来:做清官是大智慧,当干部一定要算好人生大账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政法系统大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廉洁是一种力量。古人有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  相似文献   

16.
诫贤侄     
《当代贵州》2006,(1):60
老友之子未及而立,最近就任副县长之职,应友人命,诫之日: 把眼睛盯在工作上业务上,不要盯在别人服不服自己上.一个芝麻官,又年轻,人家没有必服的义务.不服就不服,不服也得按工作程序运转.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习近平就对中华优秀官箴文化给予了高度关注并结合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作风能力建设的需要而加以引用和阐发。此后的30年间,他始终重视发挥中华优秀官箴文化的镜鉴作用,不断推动中华优秀官箴文化的价值发现与发掘,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作了生动的示范,同时也使中华优秀官箴文化的研究逐渐走出冷门而进入到"显学"的行列。  相似文献   

18.
“箴”是西周时期出现的一种文体。在“箴”的发展历程中,就规诫对象而言,它经历了由君王到百官再到私人的发散式嬗变;就体式与风格而言,它经历了由单纯的四言骈文向骈散并举、由单纯的短章向长短并茂的裂变式演进。官箴书是“箴”这一文体一步步发展的必然产物。自唐至清,官箴书的数量几乎呈几何级数地增长着,而以忠君爱民、清廉俭朴、诚信公正、勤勉谨慎为要义的从政道德思想是官箴书的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9.
据《党风与廉政》载,1998年9月初,在陕西省委党校的结业典礼上,陕西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李焕政,向来自全省10个地市和省直部分厅局的新地厅级领导干部赠送了一份特殊的礼品。这是一幅装帧精美的字画,是从碑林博物馆石刻上拓下的《官箴》条幅:“吏不畏吾严而...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议论和关注行政诉讼的人日益增多,可是,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数量却比较少。有的人即使不服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也不敢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害怕打行政官司。有的人说,人民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判决平民百姓败诉的多胜诉的少。法院和政府之间能不官官相护吗?!可见,需要不断深入宣传行政诉讼法,促使广大公民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消除各种各样的顾虑,以便正确行使自己依法享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